“胶东胜地有崂山,道是神仙住此间”——崂山,令人神往之所,很久很久,就已心向往之。终于,一个冲动,导出了偶然中的必然,决定上崂山旅游。
来崂山之前,通过对网上资料做功课,初步在大脑中勾勒出一个模模糊糊的意象:传说中的崂山,自古就被称为“海上仙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相传古帝王欲求长生不老之药,派人登攀此山寻仙觅药;亦有传说八仙过海即由此山出发……
地貌意义上的崂山:山脉形成于燕山造山运动时期,其山体的态势以崂顶为中心,向东北、东、东南、南、西等五向分支放射。山海相连,海天一色,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各种奇石怪岩雄伟壮观。
历史人文里的崂山是道教圣地。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巫师在崂山餐霞修炼。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元、明两代达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而之所以说是模糊,因为尚缺乏具象的骨子将她撑起:是隆起在海上的岛山,还是伸入海中的半岛,是跌宕逶迤的山,还是磅礴高耸的山?山中是危峰耸立、峭壁荦峃,抑或巨松华盖,古刹危岩……这些都成了无尽遐想中的留白。
到达青岛,登上观光塔,视线触到东面莽莽隆起似腾龙又似驼峰般的那一条长长的划断地与空的天际线山脉,导游介绍,那就是崂山。由此崂山第一具象印在了脑海里。
车头瞄着那道隆起的天际线山脉,不断逼近,山也渐渐摆起了耸立的姿势,脑中又渐渐竖起崂山到处是乱如磊砢的白色花岗岩卵形石叠码的危壁绝岩……
车过穿山隧道,绕到山的东面,原来山是滨临大海的。那些无数巨型卵石垒叠的高耸危岩原来是海与山亿万年亲吻孵化出的仙蛋。而那最高的巨峰则犹如孵在卵蛋上的太上老君额头上的危冠……
到达仰口,崂山风景区的东北部,面朝蔚蓝的大海,背依泉岭和峰山;景色绮丽,是观日、眺海、听涛、赏松的佳地。整个景区奇洞摩崖密布、异石俏峰纷呈。
“人间仙境名景胜,秦皇汉武屡敕封”。听导游介绍:相传秦始皇、汉武帝曾临崂山求仙。“崂山”之名则因他们的浩荡入山,劳民伤财而得之。
从崂山仰口缆车站乘缆车上行,放眼望去,四周群峰峥嵘、怪石林立、青松苍郁。
缆车经过一块耸起的巨大岩石之下。这个闯入眼帘的突兀巨石,原来是一个大桃子,取名为“仙桃”
据说是当年孙大圣吃下蟠桃,拉出桃核渣长成。大圣将一颗巨大的蟠桃化为乌有,然后拉下粪便于石缝,石缝长出桃核,大自然又用风乳雨露滋润,使桃核丰满出肉身,如今已如此的肥大丰硕又鲜嫩润泽。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居然用有中无,无中有的哲理游戏将民间传说演绎的这般逼真而生动。
又是一处景观被缆车划过。这处景观称为“万寿园”,各种各样字体的寿字写满了整个峭壁,蔚为壮观。
“天下第一寿”,寿字峰,在仰口上苑山的一面山壁上。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高38米,宽27米的巨大的 “寿”字。直观来说, 一个人的身高差不多是“寿”字右下角“寸”的那个最后笔划钩中的“点”的一半高都不到。
据介绍,整个2万平方米的石壁上,刻着各种字体大概有四十几个大小不同的”寿“字,颇为壮观。 不过虽然没有可能将这所有“寿”字统统收进镜头。
但她激发予人的想象却是悠远而绵绵的。一方巨壁数万平米,矗立面前,是多么的雄伟而浩大,但放置在天与地之间,不过一个小不足一粒尘埃的数字键微方格。数十气势雄弘的寿字在穹空之下也只是模糊而混浊的点点。再说那个最为磅礴,浑然一体的巨“寿”,也只是横竖点撇的抽象笔画勾勒而成。抽象撑起具象,具象源自抽象的升华。点滴只有聚合成整体,方展示出雄浑,离开整体就什么都不是。遑论纵向的时空长河,又是何等的滑稽?雕琢这些字的能工巧匠们何名何姓?尸骨何存?哪些设计筹划者,一心祈求万寿无疆者,又寿终何处?而他们创造的这些“寿字”却永世长存在这面石壁之上。长与短,有与无就这样升华着、丰富着人们的意识。
下缆车,立于半山观景台,您可以回望身后的风光:那边山崖鬼斧神工,这边碧浪白沙,天海一色,如同蓬莱仙境。
沿石级而上,尽头可见两大峭壁夹缝中多块巨石叠架之下有一洞口。洞额“觅天洞”3字系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手书。此乃崂山集幽深、奇险、雄伟于一处的通天奇洞。
网上资料介绍:崂山各种名洞有44处,是山地景观的一个特色。这些洞穴既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又有花岗岩巨砾堆积而成的,这在地貌学上称为裂隙崩塌充填洞。
从洞口仰视,看似5块巨石叠摞在岩石裂缝中,进洞方知实则10多块岩石叠摞在一起,宛如一座石楼。自下而上共10层,高达100余米。里面架设有铁梯。真难以想象,在洞里面铺设铁梯的施工难度有多大。整个觅天洞全线只能一个走向,就是不能回头,只能向前,向上,单行线。呵呵, 因为好多的地方只能容纳一个人经过。不,也别说一个人,有的地方如果胖一些的,都不一定过得去。这境地让人觉得,不需要有为,但又必须努力;虽身处茫然,但终点又是必达的,只需顺势而行。道家的人生哲学不就是这样吗?
洞内忽明忽暗、或陡或平、忽高忽低;忽而低矮偏曲、石窝脚蹬、狭缝窄径,幽暗诡谲;忽而石阶蜿蜒、盘旋曲折、扑朔迷离,险怪奇特;忽而石壁陡立、凸石凹岩、面壁背垒,惊险叹绝……有的地方伸手不见五指,必须借助手机电筒照明。不过有细窄的楼梯连着转弯,手机电筒要照前路,就照不到脚下。走着,走着,心提到嗓子眼,大气不敢出……突然一个拐弯,眼前异境天开,无限风光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怎样的险中的惊悸,惊悸之余的惬意?人生也是如此,柳暗花明从来都是孕育在山重水复的艰辛与无望之中的。
在两层之间有吸纳天光的豁口,豁口处有围栏,登上一层后,靠近围栏,豁然开朗,异境天开,使人不觉得单调和闭塞。
返回洞中,继续在漆黑中向上攀爬,将近百米的高程在回转与无限向上接近光源的渴望中一步步上攀。到最后看到了光,快步移出洞外,重见天日。“觅天”的名字中真意便了然于心了。这何尝不像我们正在经历的人生呢,哪怕眼下光不够,还是漆黑,还在摸索前行,但只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坚持攀登,一定会与前方的光芒相遇。因为无望与希望、无为与有为从来都是孪生的。
整个觅天洞爬上来(这里我用的是“爬”字)给予我的最真切的体验是:进洞犹如从太上老君肚脐眼钻进其肠肚,在肠肚里无望的左冲右突前趴后攀(犹如九死一生的磨难),最后终于从其喉管里爬出,却发现自己头未破,血未流,一切安然。随后在其脸和鼻子、头顶心处惬意的把玩(赏景)。
“老君肚里走一走,一生幸福全都有”。入肚便暂时避开红尘,一心一意在黑中寻找光,在暗中盼着亮,在无(什么也看不见)中规避有(碰头的石壁),一切顺应洞中自然的路线,抛弃杂念,在惊中无险,危中有安的体验里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超脱感幸福。这便是道家思想赋予你的一次终生难忘的经验。(洞内图)
出觅天洞顿觉豁然开朗、神清气爽。有人赋诗曰:“峰顶洞接天,幽深奇趣险,登天洞为径,凭高心自宽。”
据说当年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药,派徐福带领500童男童女东渡,就是从崂山始发前往日本的。
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沿着唯一的小路继续攀行,方能到达顶峰。此时仰观顶峰,峭壁上所刻“咫尺天涯”4字由现代美术理论家蔡若虹所题。
“一线天”石罅生风,每个人只能侧身而过,对“重量级”的游客最是考验。
步云桥,桥如其名,凌空而架,真的有如云中跨越。脚下万丈深渊。脚踩在桥上,腿肚子发颤。其实桥很短,只要不往下看,并不可怕。克服心中的臆想真的也是一种超越。
“迟尺天涯”,对不少游客而言真是有点儿望而却步。很多游客攀行到此处已是精疲力竭,“咫尺天涯”的顶峰却彷佛遥不可及。
其实,迟尺天涯与一步登天也即一念之悬。“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灰,咫尺天涯”。如果下定决心一定要攀登到峰顶,那么翻过此处,离仰口的顶峰就不远了,想想毛伟人的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再坚持走上一段就是一步登天,能体会到“山高人为峰”的境界,体会登上峰顶的乐趣了。
但若在此处不进则退,那离顶峰真的变成了“咫尺天涯”了。
站在洞顶,极目之处,碧海供蓝天一色,耸石与峭峰竞拔。
崂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冰川地貌,山体呈垂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明显,峰顶耸立,层峦叠嶂,深涧幽谷,壁立千仞;山海结合部,岬角、岩礁、滩湾交错分布,形成瑰丽的山海奇观。象形石发育丰富,千姿百态,比比皆是,无奇不有。
请看这里:一块上百吨的龟形石头夹在两大巨石之间,头部向东探出,聚精会神地凝望着大海。这道景观称“神龟探海”。
这处,在这样累叠而成的巨石堆旁经过,难免有点胆战心惊。
邵大箴的题词:“洞幽不雨草常湿、山高无风暑自消”在石壁上烨烨生辉。
陡峭的石梯顶端有一面石刻,爬上去才看出来,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虬劲而豪放的激情洋溢于诗行间。
一路上攀,一路赏景,一路感受石刻文化的魅力,便不觉得累。
继续单线上行,踏上天梯将要到达的地方是仰口之巅顶——“天苑”。山顶是由一块块大石头完美连接而形成的二十度的斜面,坐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青岛黄海的海岸线。
巅峰巨石上镌刻着版画家力群先生题写的“天苑”2字。何谓“天苑”?上天之苑也。置身于此,仿佛觅天有成。
站立巨石之上,心旷神怡,山光海色,道教名山,山海相连.极目四望,万千景象奔来眼底,无尽人生感慨袭上心来。
远眺茫茫大海,烟波浩渺向着无尽的远方而去,三两岛屿,宛如海上仙山,成为浩瀚中的妆点。
面朝大海,有人看到的是死亡的畏惧,有人看到的是希望的花开。大诗人海子将对丑陋现实的憎恶与厌倦建立在对大海彼岸幻想的底版之上,绘制出“春暖花开”的绝美画卷,并纵身一跃,朝着彼岸虚幻的伊甸园而去……
决然的动力和勇气来自逃脱,显然是一种虚弱和怯懦的无奈。而真正的勇士需要的不是毒丸,而是建立在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上的沉稳面对。犹如大海,用宽广和博大的胸怀接纳万物,不论你是污浊抑或混沌,我有的是兼收并蓄的魄力,将你包容、收纳并化解;用不争的品性处世界,我就是我,我的定力决定我的品性,不与山峦争高下,不与陆地争宽广,只用我的力量造福万物,滋养浮生……
近观脚下的崂山,以大海为背景,愈显横亘苍野,高耸峻拔。“天马”、“龟腹”、“母子龟”、“双鸡私语”等景石奔来眼底,形象逼真。看到这些危如累卵的巨石堆,真的是大自然的杰作,亿万年前的地质活动,使得这些巨石叠在一起,相互支撑,沉稳而悠然。
但大盈若缺,峰巅之下便是峡谷、沟壑与深渊,并愈远愈深,错落有致,一直通向海岸线之下的水底。这便是山不自满,不在意高峰与低谷,始终用虚怀之心待人及物的品格……
在这里,山紧紧傍着海,翘昂起自信、自如的头如龙腾、如虎跃般逶迤;大海则咬着山的脚,扇形般铺展开去。山与海相依相偎,结合的如此完美。
啊,崂山,道教名山,海上“第一仙山”,真正是魅力无限……
下山走的是另一条路,景色依然错落有致,不时有鸟语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