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八九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或多或少都有点叛逆的苗头和走势。我却像个晚熟儿,挨到27岁那年,发作了。做了件有悖于“坐不改姓,行不更名”的规律,更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大人,我把用了26年的名字更改了。居民户口簿上已清晰地“注册”了这样一项铁的事实--------姓名:王祎;曾用名:王兵。
进入职场后,曾用名给我带来不少的困扰和麻烦。
我职业生涯第一站是在秭归县工商局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在当时,这是一个吃香的行业。是一个管理“案、费、证、照、摊”的执法部门。我们天天与做生意的人打交道,为他们核发营业执照,征收管理费,安排摊位。同时对无证经营、投机倒把等违法违章行为还可以“通不通,三分钟”----罚款。被我们绳之以法治理过的不法商贩心有余悸,还曾这样总结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远了骂,近了怕,当面还得说好话。”
我老家在农村。每每回故乡,亲戚、朋友、同学,等等。他们不是来找我爸爸妈妈,就是缠着我,要求我破格为他们办理营业执照,减免管理费,有的在经商中缺斤少两正接受查处,竟央求我变通作销案处理。面对非分的企望和要求,我不厌其烦进行政策讲解、心理疏导。有些事儿我还拉下脸皮,硬碰硬地顶了回去。后来,还有不少老乡“不辞山路远”,到单位找我办事。都是一个村的娃儿朋友,哪敢怠慢,管吃管住安排他们,团团转搞得自己精疲力尽似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些传闻弄得我脑袋涨涨的,说什么我在单位当了“官”就不顾家乡情了,做生意沾不上我丁点儿的光。
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在单位我是一介普通的办事员,而另一位比我小一岁,长得比我高大、帅气的,与我同姓同名的同事提拔成了副局长。不明究里的人以为我当了官,难怪责怪我有忙不帮忙,真是冤枉呀。
不怕飞机大炮,就怕总结报告。全系统集中大会时,有几次,我工作做得不到位受到点名批评,尽管通报时附了一句是“大王兵(我岁数大点),那主席台的领导还是有点尴尬,毕竟领导当面不能批评自己的领导吧。
好的是与我同姓同名的领导没有架子,主动约谈我这名后进分子。我开玩笑地对他说“以后表扬你就是表扬我,批评我就是批评你。”要得,要得,领导答应得很爽快。
从此之后,我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不能给领导抺黑了,决定更名。
地球是转动的,职场是变化的。经过单位推荐,组织考核,我成了秭归县水田坝乡一名分管计划生育的副乡长,当时,是从事“国策”第一难的工作,矛盾重重,困难多多,一忙就把更名的事儿搁浅了。
有一年,上级纪检部门对生育政策进行政风、行风检查时,发现我管理下面的一个二级单位----计划生育服务站有数名“王兵”的刮宫、引产、避孕节育、绝育的件数记录,不怀好意的人以为我有作风问题。经过数月的明查暗访,事实真像显山露水,一场误解终于化解,原来是同名惹的祸,有一个村竟有十个王兵同姓同名的人。嗣后,乡领导班子成员开玩笑地对我说“姓王的词语啥这么稀缺和贫乏?!”。经过这次历身的阵痛后,我痛下决心,更名,非改不可。
说是容易做时难。为了孝顺,我更名征得了父母的同意,然后翻资料、查字典,往好字上框。我排行老二,初步确定姓名还是维持两个字,于是自己作主,取名王祎。申请书上单位同意盖了章,然后揣上户口本在公安派出所办理了变更登记,接着进人事局、县委组织部进行了备案。身份证、结婚证、毕业证、执法证、存款折等十多项有效管用的证件都一一变更了过来。
真是一山放过一山拦。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姓名改口又难了一些。别人喊王兵我不答应,我连忙纠正,喊我王祎。先从身边人抓起,渐渐习惯了,叫我曾用名的少了。
字以正体,名以表德。名字是自己取的,名声是自己造的。活着的时候守规矩、不逾矩,有个好名声,一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