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佑志的头像

王佑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5/08
分享

何时归乡?拥你入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丘吾子曾经对孔子说过的话,皋鱼自省的“吾失之三”其中之一就是年少时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照顾到亲人,最后只能含泪送行。儒家所宣扬的孝道即“百善孝为先”沿用至今,并用此话来告诫孝子们行孝道要及时,不要等到父母离世时才后悔。

在《楢山节考》这部影片中,由于原始村落物资匮乏,而人口众多,人们对于逐渐丧失乃至没有劳动能力的70岁老人选择以楢山山神的名义将自己的亲人亲自送上山,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似乎都有一些残忍。影片中的阿玲婆,即使已69岁的高龄,但还有一口好牙,他的孙子似乎不满这样的情况发生,甚至希望她早日被送上山,影片的结尾是以一场大雪以及一首悲凉的音乐而宣告结束。

那个白发老人在鹅毛大雪中合手闭眼,神情安详地被皑皑白雪覆盖着的样子,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泪水像泉水一样涌出来,看完影片的我心情很是沉重。我不知是该怨村民的愚昧,还是该怨无情的习俗亦或是落后而贫穷的社会。但是,我知道这是这个时代的不幸,是这群人的不幸,没有人能逃脱也没有人能幸免,也许这样,才是公平的。

这是日本贫穷落后时期的悲惨世界,而在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都在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人口急剧增长问题,也将养老这一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无论是从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上来说,老人们缺少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来自子女的陪伴。留守儿童的现象让我们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那么留守老人的出现则告诉我们:老人也同样需要子女的陪伴。可能就如同一个小老孩一般,快乐很简单,需要儿女的短暂陪伴。

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许多来自农村的人都选择了去城市打拼,其中的苦楚,不言而喻。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通过去城市务工改善了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家庭的关心与投入都会减少。许多年轻人在城市里相识相恋并组建小家庭,有了小孩后就又回到城市打工,将自己年幼的孩子交付给头发半百的老母亲,于是,孩子想念父母,老人挂念子女。就这样,形成一个在中国特有的面貌:没有年轻人的身影,有的只是老人和孩子在乡村里。而老子和孩子缺少的不仅仅是生活粮食而是精神粮食,政府所呼吁的“农民工返乡”工程,不仅仅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还是为了减少留守儿童以及留守老人的存在。

我们都希望自己年迈时,老有所依、衣食无忧,但在我们的身边能享受这种天伦之乐的人少之又少。我所熟知的一户人家,老夫妻俩有一对儿女,儿女早已先后成家并有孩子,随着孙子们的长大,他们也如迟暮的太阳,天有不测风云,老两口先走一位,留下一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婆婆。在老汉还健在的时候,就已商量过关于他们的养老事宜,结果是子女各赡养一位,一来减少一方负担,二来报答养育之恩。老汉生病住院,筹办丧礼的费用均有女儿承担,老婆婆的养老事宜自然而然就归在了儿子的头上。

本以为一切都如料想的那样,自己不用担心以后没有人赡养,哪知造化弄人,她的儿子在工作中因为工伤不幸去世,这下,倒是把她的女儿为难住了,自己的哥哥由于意外离世,侄子刚上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嫂子老实柔弱女人一个,实在是不忍心给刚刚遭遇不幸的哥哥家增添负担。于是,便和丈夫商量,提出要自己赡养母亲,本以为丈夫会支持自己,但因为丈夫自己是上门女婿而且父亲也是他们送走的,自己的哥哥根本就没怎么尽过孝道,当然内心是反对的。

从此,这家人便不再像以前一样和和美美,欢声笑语的,反而,多了一些争吵声。可谓家丑不可外扬,他们从未在外向别人提起,可是,隔墙有耳,邻里邻居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平常热心的人,却不敢做什么和事佬了,只是私下安慰老人“你女儿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孝顺着呢,不会不管你”又有人补充道“你女婿人挺好,估计是在怄气,气消了,想通了就好了”老泪纵横的她用袖口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泪水,她害怕别人以为自己的女儿对自己不好,乡里乡亲在背后说闲话,也害怕自己女儿难堪。

对古人来说,双亲年老时不在身旁陪伴是何等的悲痛。古时征战归来的将军,虽功成名就,但家中疼爱自己的老父亲却早已不在人世,不禁潸然泪下,战场上的腥风血雨不曾畏惧,不曾胆怯,凯旋归来的英雄,却哭得像一个泪人,好似走丢的小孩,在原地徘徊张望,却不知回家的路该通向何方?驻足停留,只是人头攒动,他再也找不回那熟悉的场景。

外出务工的儿女可能只会在深夜想起自己年迈的母亲,不论受了多大的委屈,儿时总会从母亲那里得到安慰。只有在父亲生病时才会在病榻前牵起父亲的手,一起回忆过往简单的幸福。

多一些陪伴,少一些遗憾;多一些问候,少一些愧疚;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后悔。闲时多回家看望健在的父母,可能他们的丝丝白发里找不出几根黑发,可能那一双手看起来早已不像手了,但为他们梳理头发的时候,牵起他们的手时,他们一定是幸福的,眼角的笑意依旧如昔。

愿我们梦醒时归乡,能拥抱爱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