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哥与大伯》
我的大哥是亲大哥,我的大伯也是亲大伯。
我见到大伯的日子屈指可数。据说父亲成家后,我的爷爷完成了他最后一份任务,在我父母婚后第三天头上,把一家人叫到了一起,由中间人张罗着,就算是把家分了,然后说:“你们各过各的吧!”就随我的大伯去了城里。我大伯因为早期出去找工作,所以也就有了一份像样的工作,生活过得还算有点模样,我爷爷之所以随着我的大伯,一是躲开了家里的一摊子烂事,二是不想为家长理短的生活遭难。
那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所以我估计是我的爷爷他们不如跟我大伯舒坦一些。偶尔从城里回来几天,每家也必会高待一番,不会让他包屈了。
我的父亲刚成家,如刚出飞儿的小麻雀。生活经验如雪片一样白,又如圆圈一样空,也经不起生活的打磨,还捎带着还一下拖拉下的饥荒。后来就简单了,我的奶奶去世后,未隔一百天,我的爷爷也去世了,我之所以分开来表述一下,不用相继去世来概括,主要还是我爷爷平时对我奶奶不太好。老人随老理儿,再加上我二娘的撺掇,一直不安生,虽然最后明白过来,但也晚了,所以关于他们的往事就说这么点儿吧,否则又不知道从哪再归入正题了,这也是我记事后父亲和母亲常给我们唠叨的!
我大哥话语少,也语呐,虽然很实在。学习成绩不是太好,后来就在小学毕业时结束了学业。当时村里南北头都有戏班子,父亲为了让大哥有一个行当来营生,就教他学唱戏,记得常唱的一句是“秋胡打马奔家乡,行人路上马蹄忙----我和二哥是陪衬,时不时的也跟着凑凑热闹。二哥都能唱完一段了,我也都会唱两句了,而我的大哥却还停留在第一句,还是跑调儿的。
既然学唱戏千难万难,想出行也难出头,于是就随着我的大伯去了城里。我不知道城里的世界什么样,因为我还小,而且在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对于农村人来说进一次城也是一种奢侈,更有一种求人的感觉,陈奂生在《陈奂生上城》里虽然没有失去什么,但毕竟也是到了一个自己陌生的地方。我父亲他们兄弟情谊深,这一点是不用考虑的,每年最多能够去一趟儿就不错了。
听说我大伯在铁丝厂上班,所以只要不吝力气,活计也不是问题。我大哥的到来既帮助了家里弟兄多吃饭难的问题,还能挣下点儿钱粮贴补家用。
要晓得生产队的时代,家里张嘴等吃的多,人多只是劳力少导致工分就少。有时到了年底因为寅吃卯粮还得倒补给队里。就这样一年一年的借了还,还了借。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平时也是瓜菜半年粮。父亲拼死拼活的干,也不如人家劳力多的,这也是最难的时候。甚至有人嘲笑我们家里穷得连老鼠都不光顾,家徒四壁与大自然亲密接壤。哥们多,娶不到媳妇,情等着哥几个打光棍儿吧!再加上父亲脾气不好,母亲不为难是瞎话。
后来赶上国家政策调整,生产队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
家里的哥哥们一个个都成年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我大伯是一个护热的人。家里有一块宅基地,本来分家时给了我大伯,我大伯进了城安了家,也添给了我们家,为这一点儿我惟一的堂哥很不满意,觉得我大伯很偏向我们,说应该给了我堂哥的小儿子,而我大伯只有一个早已出嫁的闺女,一直着常伴大伯左右,我大伯曾磨叨过说:侄子兴许还指望得上,孙子就难说了。因为我大伯在家时也常受到二娘的嘟哝,知道我二娘是一个捯侈的人,不如我父亲心眼实。
我大哥在城里购置建筑物品也容易,所以回家后就顺利的盖了五间房子。但毕竟只是临时工,城里不是永久的栖息地,回来后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甜蜜日子。如果不是因为我大伯退休需要接班的,也许生活不会起什么涟漪了。我大嫂想让我大哥接班;我二哥已结婚,也没有什么兴趣;而我正考高中,心里想的是如何考上大学,更何况我的身子因为营养问题,单薄一些,个头小一些,所以最终接班的事也画了不能有如愿的结果的句号。
我上高中生活上需要粮票,家里得用粮食来换才能有,我大伯是城里人,所以攒一些粮票后,过一段时间就寄回来给父亲,这份情谊的小船再漂洋到我的心怀。高一的时候和父亲一起去过大伯家一趟,在大伯的陪同下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英汉词典》,六元五角的价钱也是我半个月的生活费!也是我的最爱,学英语没有一本词典真的是好难好难!这本词典陪我度过了十几个春秋,时不时的拿出来翻上一翻,除了学习的情谊还有家庭生活的情谊。最后辗转给了我考学的外甥女。到现在我还有点后悔了,如同丢失了一份莫名的情谊,不知所终了!
大伯因为癌症去世了,叶落总要归根的。父亲最初不想亲自去,我知道父亲不是没有亲情,也不会那么绝情,他怎会在乎来回六百多里的路?
是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呀!父亲虽然是一个很有脾气的人,但一个刚烈的人内心其实是很脆弱的;父亲最终是撇不下亲情的,起身前行接我大伯,我大哥也是必然要去的。
时过境迁,岁月荏然,每年大伯的忌日,我大哥都会提醒一下,或者自己买点供品和烧纸什么的去祭奠一下。每年的中元节、十月初一,或者过年祭祖的时候,我们也都是替我的堂姐了一了未竟的心愿。
我是一个做事比较糊弄的人,尤其是出力气的活,这一点也是我小时候体弱多病造成的吧。母亲也就让我帮助做做家务,后来成就了学业,所以出力气的机会少了许多。大哥在家中承担着主要的力气活,帮助家里拾掇这拾掇那的。多少年过去了,岁月带走了沧桑,带不走的是我们的情谊。
人们也曾探讨过一个问题,家里谁最沾光,也就是最能承受父母的恩泽。有的说老小,常受到家庭中父母哥哥姐姐的照顾;有的说老大,家里的东西能够最先享受,就是衣服也是先能得到,到最后老小这里,父母临近古稀之年,活计一天天的越来越干不动了,只剩下需要人照顾了。可是我要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我们不能只看到老大的得到,更要看到他的付出,而我们做为老小的,已经过分享受到了宠爱,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但只要家庭是和谐互让的,也就成就了积极向上的家庭,而这才是家庭兴旺发达的根本,家国相连!
我的大哥是好大哥,我的大伯是好大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