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父亲出身农民,奶奶在旧社会因家里穷无钱看病而去世的早,是爷爷带着三个儿女一步一步走来,含辛茹苦,为了儿女,那个年代,爷爷没有再婚,实属不易,所以对生活格外珍惜。对以前的生活的艰辛,从小到大爷爷对我讲,父亲也对我讲,一遍又一遍如列家珍,我也不觉得烦,反复听来只觉得是一种喃喃的遐想诉说和寄望于我的嘱咐。生在大山里的父亲,把他们的人生写照感叹为一句话:“活受罪,人活着就要苦和就要累!”我想,他是想让成人之后,我学会担当和责任。因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男丁,小时候念过私塾,在旧社会,能上起私塾实不容易。据爷爷讲,那时家里穷,是他老人家和奶奶靠讨饭换来的大米给父亲读了几年,为的是父亲今后能出入头地,在当时的年代在村上亦算得上“文人”了。于是以后的父亲无论是谈古论文、拨打算盘、书写毛笔字、剪画等方面所谓学到的知识和技艺在村子周边的几个村子算凤毛麟角,用村上的人话说:是个能人。可“能人”父亲仍然没有离开生他养他的熟悉的土地。解放后,在村子混了个会计,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分田包产到户才卸掉着个“官”,此时的父亲已是花甲之年,之所以干到这个年纪,是因为他耿直、无私。但在我眼中,他就是一座山,一座深沉的让我有所依傍的山!父亲一生品行正直、乐于助人、勤劳简朴,这是村民给他客观的评价。随着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生活的艰难和忧虑,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逐渐有了一张严厉的面容,而我们兄弟姐妹们年轻时候的无知和懒散又让他有了一颗急躁的心,那时候的我不想去明白,也不想去知道,只希望能有一种无限的纵容和疼爱。于是,急躁的父亲也就越来越急躁了。
随着人们小康生活逐年提高,农民的口袋一年比一年鼓起,因地制宜,村北的一座蜿蜒大山的优势,在山上种茶成为了农村传统的经济发展之一,村民们富了,茶文化也渐渐地融入了广大农村,于是喝茶、品茶成了人们生活中“高雅”的方式之一。父亲是个传统的人,也是个节俭的人,在他的生活里除了种田是一把好手外,能让他有所放松的只有写写毛笔字,看一些古书,最喜好的就是茶和烟。经济匮乏年代,他的茶事我是了解和注意的,没有钱买茶叶,父亲和母亲到村附近的山上去采摘野茶,回家后在自己家柴灶上的大铁锅里炒作,做出来的茶虽然形状不能观赏,但茶的香气四溢。
沧桑的父亲,无论是到田头还是村民家有婚丧嫁娶之事请他去写画、剪字,即使奔波劳顿都随身离不开用了多年的玻璃茶杯。说是品茶,不如说是喝茶。父亲一生与酒无缘,只抽包孬烟。只要老人家清闲时泡一杯浓茶端起,手中夹着一根香烟时,平时话语不多的他开始语重心长了,从想当年的他怎样怎样到如何做人诚实,再到前朝后汉帝王之事都能讲上几句。记得他开始喝自己采摘的茶,有时候叫上我,桌子上也放置另一只泡好的一杯茶,喝茶时,我嫌茶太浓太苦,他居然对我讲起了茶文化来。“你这孩子,知道中国是茶的鼻祖吗?在几千年的中国茶中,是我们的先辈们发现并利用茶……,茶始于神农时代,茶能不仅有药用价值,更是中国人的最佳饮品,茶的精神可以渗透社会,深入到琴棋书画等,这个你就不懂了。”在滔滔不绝中,显得不易觉察的骄傲。于是,边喝茶边父子之间的谈心成了对我小时候的说教。年青时的我不懂茶的内涵,现在想起来,父亲对中国的茶文化虽只不过是一知半解,讲的头头是道,单一点不吝啬而乐于施教,讲的似乎有点道理。
三
在我和哥哥姐姐不由自主的躲避他的急躁中,面前突然多了一只茶杯,让我们感到家里多了份民主和相互的尊重理解。我突然不能直视父亲的眼睛,面前茶杯盛的不仅仅是嫩绿的茶汤,还有父亲急躁面孔背后的一颗心,有种想掉眼泪的感动。父亲用所有一切在支撑着的家,家有一种温馨的甜美,也很快乐,然而我和兄弟姐妹们却没有让他走进享受这份快乐。
茶本来就该是大家一起分享的,那时一家五、六口人,话不多,无奉承之言,无应酬之事,自然也就其乐融融心照不宣了。我总在想,中国茶文化曾经就承载着和谐的使命,羽化于山川异域,慧泽于民俗风情,让无数人从茶的和谐之道中得到熏陶。细细想来,父亲虽然对茶文化知之甚少,从不给我们讲茶道,茶的功夫等与茶有关的文化,但是他的深沉以及茶的魅力给了我很多的理解喝读懂。从父亲最初喝饮自己采摘的绿茶到后来的红茶、白茶等,茶的那种平和清淡的自然秉性与他默默的追求息息相通,那种节俭,淡泊,朴素,和敬,谦雅,无形传授于我沉积了厚重的道德伦理和思想追求,这可能就是我最早生出对茶的理解和衍变的茶缘。
可能我是在家最小的,可能是母亲的宠爱有加,曾经有过些许时间的叛逆,没有哥哥姐姐那样顺从,但还是继传了父亲的一些好的传统和品德。直至后来参加工作,从炊烟缭绕的农村来到了繁华喧闹的城市;也曾到过名山大川,也每天看到高楼大厦,风景见多了也不觉得是风景了,却想到不经意的一瞥之地慢慢寻找,看有没有我内心的渴望。其实我知道,我还达不到那种我中有茶,茶中有我的境界。在这如此喧器和浮躁的世界,因为有对茶的向往,因为有父亲的身教言传,我才不至于迷失自己,才不至于找不到回家的路。在我为人之夫,为人之父后,我正经的开始了喝茶,从各种茶中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品饮,但最终还是对老家后面的浮槎山的绿茶情有独钟。老父亲在世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用浮槎山的山泉冲泡浮槎山的茶,才能体现茶的色、香、味、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故土难离”,才对老家的茶情有独钟。
我虽对茶文化了解不够深,不够透彻,只略知茶道的民俗文化起源于唐代,也略晓茶可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从小在父亲喝茶的熏陶下,浅尝辄止茶道各种文化,从茶之具,茶之造,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来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茶文化深蕴的内涵,煎茶饮茶所讲究的高雅格局,所散发的淡泊气韵,无不令我神往。茶文化更彰显的是宁静、专注、意识冥想、自我反思等内涵。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悟,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四
世俗琐事,忧虑烦恼,也是我等俗人逃也逃不掉,躲也躲不了的。每当我也有急躁的情绪出现时我就会想起父亲,想起他的茶事和衍生给我的茶缘,并用一个“和”字来释放传统哲学思想理念。其实穿透茶文化的内在,饮茶不但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无数细胞,而且携带着中国人的博爱准则,这与饮茶活动中所体现的感情交流与礼节文明是那样的天人合一,以至于所有饮茶的人都能无形地感受一种文化的熏陶。
在父亲在世的岁月中,我有所理解自然不免得意和轻狂,对待茶事少不了卖弄和享受作乐。又是父亲不露痕迹的教育了我,改变了我态度上乍现的点滴偏执和狂妄。长大了,父亲的严厉少了许多,也高兴和我们一起谈天说地了,于是我每次回家也少不了带上些自认为的好茶,但他一反常态,从不和我谈论茶,就算问起来也是含糊作答,尽管我认为他的积累胜过于我的学习理解,父亲老了,想法多了。他也总在我离开的时候再给我带上他老人家自己采摘和细做的茶,并呵呵的笑笑:“喝喝家里山上种的茶,就记住了根”。那时每每回家,仔细观察父亲喝的茶很随心境,总没有刻意的渲染什么,想起什么茶就喝什么茶。直到有一天,父亲拿出两块大哥两年前带给他的普洱茶砖,嘱咐我好好保存,第一次和我讲了普洱茶的正确储藏方法。他看着我,似有什么要说,但又什么也没有说。此时,我又一次的回避了他的眼睛,内心也明白了,他原来是想让我做个如茶一样的男人,除了担当还有内敛的厚重。对父亲眼睛的两次回避,如果非要做一个解释,就是我没有做到也没有领悟到父亲内心期望的惭愧。其实,他一直寄希望于我们兄弟姐妹们要做个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他一直深沉的默默暗示着,也深沉的默默爱着。但给我成人后,父亲不和我们讲茶论茶,我想也是他不想给我们灌输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概念,而我却迫不及待的给茶下了一个定义,在定义里追求茶的出处品质,环境音乐,人际气氛,冲泡技巧等,浮浮泛泛充其也不过就是个茶艺。没有自我修养为根基,就不能完全展示出那种淡泊,宁静,高洁和朴素的心态,也创造不出与人为善的气氛和环境,进不了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道由心悟”品茶就是品人生,而在茶事过程中融入道德,阅历,伦理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认知,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境界了,这种境界要驱除年少的轻浮和稍有成就显现出的狂妄。此时我又想起了父亲的深沉,一直没有走进他给我们营造的甜美和快乐的深沉。我原来始终认为他是在保持一种威严而又空虚的架子,现在看来,这份深沉是寂寞的静,这种静可虚怀若谷,可内敛含藏,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
受父亲对我的影响,以后的世事我可能就多了份淡定和从容,不论以后如何风起云涌,我亦能照常快乐朴实地走着,步履坚实,不困于褒贬得失,做到宠辱不惊。不迷于纷坛诱惑,不屑于一时得失,做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茶文化是人们生活中缺不可少的部分,发扬传承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我虽理解了一些,亦可喜,亦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