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松的头像

万松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1/25
分享

痛苦并快乐着

——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说起写小说,早在读初中时就开始尝试过。记得当时写的是个爱情故事,小说的名字叫《杨柳》,用蓝色钢笔写在笔记本上,大约有五六千字,是我叔的青涉爱情,只是没写成功。

参加工作后,主要是写新闻稿和散文,偶尔也写点小诗和对联,但不多。真正开始写小说应该是在二00五年,我以老家一个既遭人嫌又让人同情的农村妇女为主人公创作了题为《和男人分家过的女人》的中篇,没想到贞丰的《北盘江》在次年的第1期刊发了。

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算是处女作吧。

接下来几年,我又创作了《请客》、《城市上空的月亮》几个中短篇。

在这期间,我以“网恋”为主题创作了近4万字的中篇小说《说好不见面》,写好后我把它放到“红袖添香”网站连载,一个星期点击率达2.8万人次,就当时的网文来说点击率算是够高的。有段时间我想把它改写成长篇爱情小说,但后来不知怎么就放弃了。再后来参加了一些采风活动,又创作了《阿香的婚事》、《醉在云湖山》等一些中短篇小说。

论起写长篇,我还是从二00八年九月开始的,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就是二0一三年十一月由北京群众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的《是非之地》。这部小说,起初是针对“红袖添香”网站一个征文活动写的,最先取名为《口红》,可小说写到3万多字就停笔了,二0一0年三月我又将它捡起来接着写。这段时间我正好在纪委部门上班,突然觉得身上有种不可推卸的责任,稿子越写越严肃,越写越收不住,断断续续的写到次年3月,终于写完了这部长达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并将它放在起点中文网上连载。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的出版。二0一一年四月出版商就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可不知是何原因老是拖着不出版,催了若干次他们还是说在程序中。

我都觉得没希望了。

二0一三年五一节,出版社的人突然往我QQ里发了条短信,告知我要出版这本书,叫我抓紧再修改一下。

我用一周时间从头至尾再改一遍,并按要求将原来的七十四章精减为九章,字数由原来的三十多万字压缩为二十八点五万字。半年以后,出版社通过三审三较程序把它出出来了,除了在实体店销售,还在二十七家网上书店发售,自己熬更守夜写了几年,总算有了结果。

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算是我的成名之作吧。

写完《是非之地》我并没有歇气,接着创作它的续篇《情毒》。这本书倒是写得挺快,前后只花了7个月时间,共计六十二章三十一点八万字。和前一本书相似,我边写边在网上签约连载,但由于某些原因这本书一直未出版。后来我又创作了《借调》和《死亡陷阱》两部长篇,同样也未出版。这期间我创作了一个叫《二孩风波》的28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分集提纲全部写好并写完好几集,因忙着单位的一本刊物,加上又回老家建房也就暂时放下。这个剧本存在时效问题,后来就没写了。

二0一二年,《十月》杂志几位编辑及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先生到安龙来举办小说创作讲座。讲座结束后大家各自往回赶路,我因搭乘州作协杨远康副主席的车,便和他留在后面。在与安龙一些领导和朋友交流时,我表态为安龙写点东西,我说的写点东西就是为安龙写一部小说。酒一喝,态倒是好表,真正要兑现却很不易。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表了态就得去兑现。

写什么呢?我想起了吴贞毓、张福禄十八大臣他们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气节和赤胆忠心,想起了他们那情义满天、生死与共的精神。

我决定写十八大臣。

从安龙回来我就到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并谋划创作这部小说,可动笔写了五千字却写不下去,原因是创作资料不全,对这个历史事件和当时的背景了解得还不深透。后来我又动笔写了九千多字,但还是感觉思路不清、人物形象不明朗,不得不再次停笔。经过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再次认真梳理,终于理出头绪,次年元旦之夜我丢掉原先的创作另起炉灶,重新动笔创作这部小说,二0一八年二月总算完成并于八月出版了。

在创作《南明忠魂》的同时,我已在构思《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待《南明忠魂》稿子一交付出版社我马上就进入创作角色,并利用中午、晚上和双休日不停地创作。二0一九年十月我提前退休,这下创作时间充足了,在家专门从事小说创作。经过几年时间,经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去年九月,《大明第一清官海瑞》一脱稿,我立即又以扫黑除恶为题创作了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国家出手》,遗憾的是没能出版。

这就是我十多年来的小说创作生涯。

其次,谈谈我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体会和感受。搞什么创作首先都得找好选题,长篇小说创作选题尤其重要。说长篇小说创作选题至关重要这并非妄言,它决定了你创作的小说能否得到出版社编辑青睐,能否出得来与读者见面。实践证明,一旦选题选对了,再加上自己过硬的文学功底,写出的作品肯定会被出版社看重,一定会变成铅字放在读者手上。相反题材没选好,不管你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都是白做,出版社肯定不会出版你的作品。

长篇小说创作要写的题材非常多,现实的,历史的,工业的,农业的,事件的,人物的,不一而足,都可以写。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别,从事的工种各异,知识、阅历也不尽相同,爱好也有相差,这就使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作偏爱和喜好,有的喜欢拿现实和当下的人或事来作选题,有的则喜欢从故纸堆中搜寻他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来进行创作,有的喜欢农业题材,有的却喜欢工业题材,有的喜欢写事,有的则喜欢写人,总而言之,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的创作侧重点,所选题材自然就不同了。

那么,长篇小说创作到底如何选题呢?记者在采访女作家付秀莹时,她曾经说过:“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人和事。”

付秀莹的说法我极为赞同,在这些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也是这么做的。除此而外,我个人主张选题时既要观照历史,更要注重当下。所谓历史,就是曾经过去的人或事;所谓当下,就是作家现如今生活的时代。但无论选什么题材,都最好是像作家付秀莹说的那样,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真正想写、甚至是不写都不行的那些人和事,这样创作起来才会顺利一些,创作出来的小说才会有读者和市场。

要投入真情实感。一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它是创作者对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情感渲泄,创作时一定要投入真情实感,要与小说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苦、同乐,情到深处,小说的人物形象自然就血肉丰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悲可怜,故事情节就会让人可信甚至难忘。记得那年冬天我在火炉边创作《情毒》这部小说时,由于受小说中人物的悲情感染,我的眼泪禁不住流淌下来,一旁的妻子见了问我怎么哭了,我说没事,起身去找脸帕拭去眼角泪水继续创作。在创作《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时,当我写到海瑞受人污陷被朝廷调离人们依依不舍送别的场景,写到他买棺材遣散家人冒死进谏嘉靖皇帝和他两个小儿死在牢中,写到他七十老母离世朋友出钱替他安葬,写到他临死前逼仆人帮他退还户部多给的七钱银子,写到他死后家人无钱安葬和南京市民自发穿上白衣送他灵柩离开南京时,我的泪水禁不住一次次的往下流淌。除了投入感情,小说作家还要熟知自己所要刻画的人物,做人物肚子里的蛔虫和“知心朋友”, 要融入到构置的人物生活中去,知道人物的冷暧,明白人物的苦衷,把自己当成你小说中的人物,而不能置之于外漠不关心。这样,你创作出来的小说才有可能被读者接受。

把老百姓当作读者。长篇小说的功能主要在于娱乐,真正的读者在老百姓中,创作要为老百姓创作,而不能一味的去追求政治效应。实践证明,一味追求政治效应的作品是没有读者的,就算有也是廖廖无几,只有把老百姓当作读者,你创作出来的小说才会有人看,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作家总是一味的去追求政治效应,甚至是把它当成仕途升迁的金钥匙。抱着这种心态创作出来的作品,除了送人,有多少读者也就可想而之了。当然,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作家的创作也要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讴歌党和人民的事业,否则就偏离了方向。再者,长篇小说创作应该要有个性,要写出灵魂和人性,否则就算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小说也没人看。可以这样说,这么多年来我是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读者对象来创作作品的,甚至是把“做有良知的作家,写百姓喜欢看的书”当作自己创作的座右铭来鞭策我去创作。当然,我说的有良知,就是要无愧于读者,无愧于人民,替人民写作,除此别无它意。

摒弃干扰潜心创作。作家有作品才是王道,其它一切都是不靠谱的,所以一旦锁定创作目标,就要摒弃所有的杂念和外界的干扰,消除浮燥情绪,潜下心来搞创作。现如今文学领域喧嚣现象比比皆是,仔细观察身边一些文学交流群就不难发现,当下有些作者发表了一首诗亦或一篇稿子,就打着各种愰子在群里炫燿和卖弄,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会写点东西,更有甚者大言不惭自冠“名家”。说穿了,这类人也就是为了那点口水赞誉。作为一名作家,心思如此浮燥岂能创作出像样的作品来?当然,如果能够整出点拿得出手的作品或获得上点档次的奖项,在群里发出来与大家分享的确无可厚非。想在文学这块土地上种出点像样的菜,不下苦功断然不行,下了苦功才能创作出拿手的作品。我说的苦功不仅仅是时间问题,还包括精力、对作品和人物的分析、资料的收集等等,作品拿得出手拿不手也并不是几个人说了算,而是要读者认可,有读者自掏腰包买你的书,而不是用篓子背着去求别人读。除了下苦功,还得要摒弃来自生活中的种种创作干扰,包括金钱方面。记得我在创作《南明忠魂》时有人说过我,人家都在准备拍电视剧了你还要写小说。当时我说,他拍他的我写我的,于是我坚持写我的小说,最终这部小说还是写成并得到了出版。在创作《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期间,一次和朋友聚会,聊到海瑞这个人物时有朋友说,海瑞在官场就是个“愣头青”,在哪儿做官和他身边的人都搞不拢,而且也没什么能耐,不过是皇帝想拿他作官员道德模范而已,言下之意是说海瑞这个人不值得写。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心中的海瑞是个既忠于党和国家(当时的朝廷和皇帝)又热爱百姓,而且做官清廉无人可比,甚至是清廉得令人流泪的好官,党和国家、老百姓不正需要这样的好官吗?缘何不能推崇呢?别人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事实证明我这种看法是对的,这部长达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一经完稿,投给出版社后很快就以给版税的形式给予出版并公开上市发行。打开拼多多等一些网站来看,这本书销售得也很不错,一位购买了此书的读者评价说:“这是一套三本很好的海瑞之书,物有所值,值得拥有!”其他一些读者也给予了五星好评。再者,不能把创作当成发财致富的途径,作品一旦被第三方用金钱控制,那这部作品也就变了味,而且注定是失败的。诚然,在金钱化、物质化的今天谁都不会嫌钱多,若想赚钱就去经商,要么去替哪个老板打工,没必须来搞创作。说句实话,长篇小说的作者就是个苦行僧,有的时候创作收入还不如一个摆摊卖葵花籽的老太婆。

在痛苦中寻求快乐。这十多年来,除文联作协约稿创作一些中短篇小说外,我更多的是创作长篇小说,除了已经出版的《是非之地》、《南明忠魂》和《大明第一清官海瑞》,还完成了《情毒》、《借调》、《死亡陷阱》和《国家出手》等几部长篇小说,由于某些因素这些作品有的只在网上连载过,有的在地方报刊上发表过,有的甚至还没有与读者见过面,但我坚信迟早会出来见读者的。

长篇小说篇幅都较长,少则十多万字,多则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万字,它不像诗歌写作快言快语,如山洪般瞬间爆发,也不像散文写作,灵感来了碰出火花一挥而就,它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是一个人躲在他自己构置的人物和情节当中去和他的人物对话,去为他设置的人物设立生存环境、姿势形态和心理描摹,它需要磨时间、磨精力、磨意志、磨寂寞,很多人就是因为磨不起,才让他想写的小说搁浅。我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几乎都有创作记录,翻开一看,许多时候都从早晨创作到第二天夜深人静的凌晨两三点钟,透过这些记录窥见得到创作的劳累,也能看出个中的痛苦和辛酸。创作《是非之地》时,我还在顶效开发区工作,那时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很少像现在这样正二八经的坐下来搞创作,好在那时中午都不回家,不想休息就在电脑上写作,要不就是下班回家、晚上和双休日来写,熬夜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曾经听人说过创作会赊肉,我不相信,结果《是非之地》写结束我赊了八斤,这下我相信了。《南明忠魂》从收集资料到创作成稿,历时三年半。《大明第一清官海瑞》花了我近四年时间,除了有特殊事情几乎天天泡在电脑上,而且每天比上班还累。可以这样说,我很多时候都是活在自己构建的人物关系和世界里,写到情深处,陪他们哭陪他们笑,陪他们流泪陪他们欢呼。有不少朋友问我,成天对着台冷冰冰的电脑在键盘上敲打,你不觉得累吗?我说,不但累还很痛苦,但苦中有乐。这些,就是我创作时的感受。

再次,谈谈我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在长篇历史小说《南明忠魂》出版之后,就有朋友和师长经常说我是写历史小说的作家,《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出版以后,更是有人这样评价我。其实除了写历史题材小说,我写当下的作品也不少,比如前面提到的《是非之地》,就是反映当代腐败问题的社会小说,《情毒》、《借调》、《死亡陷阱》和《国家出手》,也同样是反应当下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

我为何要写历史小说呢?常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近些年来,不论是拿国家俸䘵的干部职工亦或是平头百姓,对历史都亲近起来,但由于缺乏古文知识,导致不少人对那些生涩难懂、字句拗口的历史书生出了厌恶,不想去接触它。我在想,如何将生涩拗口的历史变成有趣的有事,让读者在愉悦中读懂历史呢?用历史小说,通过形象而有趣的故事和情节来诠释曾经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这不是最好的途径吗?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喜欢上了历史小说创作。

可历史小说如何创作?我认为首先得处理好文学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北京《十月》杂志的总编宁肯在记者采访他时说过,文学不应屈服于历史之下,它应该超越历史、打破历史。他还说,文学有去蔽的功能,不应该被一些大事记和历史概念给框住,而是要写出和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认知不一样的东西。我赞同宁肯老师这个创作观点,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记载,切不可以史料的眼光去观之论之。但我认为,历史小说离不开历史事实,只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挥作家丰富的想象力,以文学的笔法虚构合理的情节和相关人物,以有趣的故事和典型人物形象来还原历史。小说不是史志,我们不能用史志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小说。就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者都是讲述三国时期的人和事,可《三国志》是在用史实讲述历史,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要有历史资料作支撑,不但不能虚构还要找到出处和佐证材料,而《三国演义》则不一样,是作者在那段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挥合理想象,将一个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串连起来,形成一部有趣而形象生动的演义小说。小说也不同于传记,传记是作者以个人的思考和政治意识对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自主评说,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写作手法主要采取记叙和评说的方式,而历史小说是作者通过描写一定的情节和场景来展现历史事件的本质或历史人物形象,它重在展现,写作手法上主要采取描写和刻画方式。

对历史小说的虚构问题。近年来,无论是在书店或银屏上,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可谓汗牛充栋。但有一个怪异现象,不少历史小说或影视作品,戏说历史的成份太多。本人敬畏文字更敬畏历史,对那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不是很恭维。诚然,随着时间推移,过去的许多人和事都渐行渐远变得模糊不清,让人无法复原,就算是有史料记载也是只言片语记个大概,并非那么详尽,更何况记述者还有不同的政治倾向,有可能一些该详尽记述的事实和细节,恰恰因为记述者的政治倾向而被刻意抹掉,所以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对小说中人物的观点和立场,也只能是采信长久形成的历史观点,而对一些细节或情景只能是按照小说创作规律发挥个人的意识想象力,将知晓的历史事实加以珠串。但本人绝不戏说历史,除了一些小人物、小事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均可圈可点有据可查,绝不妄言乱加评判和叙说。

另外,再说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的创作出版。《大明第一清官海瑞》这部小说为何会写这么长呢?其实这部小说我原计划只写二十五万字,之所以写这么长是因为《南明忠魂》在寻找出版时,广东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看了稿子后跟我说:“你这本稿子内容太单薄,我们要出版的小说都是上百万字的,这本小说我们不能出!”听了这位编辑的话我当时有两个反应:一是出版社出版小说咋不谈稿子质量却是强调字数呢?难道一部好小说就一定要上百万字吗?二是看来自己得创作一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小说了。就这样,我决定将它分三部来写,总字数预定在一百万字左右。之前我创作过《南明忠魂》,但那讲述的是一个历史事件,这部小说虽说也是历史题材,但它不同于历史事件小说,且海瑞是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这部小说如何去创作需要费思量。写历史小说不像写现代小说,它需要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所以创作《大明第一清官海瑞》这部上百万字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对我来说的确很痛苦,这部小说从收集资料、构思到创作、修改,我花费了将近四年时间,有时为查一个人名或一个官职、一件事情,就会花掉我半天甚至一两天的时间。写完这部小说,我真有种虚脱感,而且人变得非常憔悴,所幸的是终于将它写完。这部小说的出版还算顺利,稿子发给出版社后,一个星期告知我编委会通过选题了,但由于疫情原因出版还是拖到了今年八月,直到十月份才上市发行。晚是晚了点,但毕竟是没有白干活。

目前,本人正在创作体量更大、篇幅更长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王朝》(计划8至10部,三百余万字)和《大明首后》《血溅南京城》三部小说,同时在将《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改编成文学剧本。但愿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它们早日与读者见面或搬上银屏。

此文仅此代表作者本人观念,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和前辈海函!

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出版后,突然接到报社昌武的电话,约我到办公室聊聊。

我猜他是要和我聊这本书的事。还真猜着了,刚进他的办公室坐下,他就感叹道:“佩服!真是佩服!能够写出一本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而且还拿版税,这在黔西南州是绝无仅有的!”

对他的褒奖我有些受宠若惊,深感受之有愧。随后他嘱我写一篇创作谈,便欣然应诺。答应是答应了,可写什么呢?感觉要说的话似乎都在作品里了。我想,那就谈谈自己的创作生涯和体会吧。

说起写小说,早在读初中时就开始尝试过。记得当时写的是个爱情故事,小说的名字叫《杨柳》,用蓝色钢笔写在笔记本上,大约有五六千字,是我叔的青涉爱情,只是没写成功。

参加工作后,主要是写新闻稿和散文,偶尔也写点小诗和对联,但不多。真正开始写小说应该是在二00五年,我以老家一个既遭人嫌又让人同情的农村妇女为主人公创作了题为《和男人分家过的女人》的中篇,没想到贞丰的《北盘江》在次年的第1期刊发了。

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算是处女作吧。

接下来几年,我又创作了《请客》、《城市上空的月亮》几个中短篇。

在这期间,我以“网恋”为主题创作了近4万字的中篇小说《说好不见面》,写好后我把它放到“红袖添香”网站连载,一个星期点击率达2.8万人次,就当时的网文来说点击率算是够高的。有段时间我想把它改写成长篇爱情小说,但后来不知怎么就放弃了。再后来参加了一些采风活动,又创作了《阿香的婚事》、《醉在云湖山》等一些中短篇小说。

论起写长篇,我还是从二00八年九月开始的,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就是二0一三年十一月由北京群众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的《是非之地》。这部小说,起初是针对“红袖添香”网站一个征文活动写的,最先取名为《口红》,可小说写到3万多字就停笔了,二0一0年三月我又将它捡起来接着写。这段时间我正好在纪委部门上班,突然觉得身上有种不可推卸的责任,稿子越写越严肃,越写越收不住,断断续续的写到次年3月,终于写完了这部长达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并将它放在起点中文网上连载。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的出版。二0一一年四月出版商就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可不知是何原因老是拖着不出版,催了若干次他们还是说在程序中。

我都觉得没希望了。

二0一三年五一节,出版社的人突然往我QQ里发了条短信,告知我要出版这本书,叫我抓紧再修改一下。

我用一周时间从头至尾再改一遍,并按要求将原来的七十四章精减为九章,字数由原来的三十多万字压缩为二十八点五万字。半年以后,出版社通过三审三较程序把它出出来了,除了在实体店销售,还在二十七家网上书店发售,自己熬更守夜写了几年,总算有了结果。

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算是我的成名之作吧。

写完《是非之地》我并没有歇气,接着创作它的续篇《情毒》。这本书倒是写得挺快,前后只花了7个月时间,共计六十二章三十一点八万字。和前一本书相似,我边写边在网上签约连载,但由于某些原因这本书一直未出版。后来我又创作了《借调》和《死亡陷阱》两部长篇,同样也未出版。这期间我创作了一个叫《二孩风波》的28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分集提纲全部写好并写完好几集,因忙着单位的一本刊物,加上又回老家建房也就暂时放下。这个剧本存在时效问题,后来就没写了。

二0一二年,《十月》杂志几位编辑及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先生到安龙来举办小说创作讲座。讲座结束后大家各自往回赶路,我因搭乘州作协杨远康副主席的车,便和他留在后面。在与安龙一些领导和朋友交流时,我表态为安龙写点东西,我说的写点东西就是为安龙写一部小说。酒一喝,态倒是好表,真正要兑现却很不易。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表了态就得去兑现。

写什么呢?我想起了吴贞毓、张福禄十八大臣他们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气节和赤胆忠心,想起了他们那情义满天、生死与共的精神。

我决定写十八大臣。

从安龙回来我就到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并谋划创作这部小说,可动笔写了五千字却写不下去,原因是创作资料不全,对这个历史事件和当时的背景了解得还不深透。后来我又动笔写了九千多字,但还是感觉思路不清、人物形象不明朗,不得不再次停笔。经过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再次认真梳理,终于理出头绪,次年元旦之夜我丢掉原先的创作另起炉灶,重新动笔创作这部小说,二0一八年二月总算完成并于八月出版了。

在创作《南明忠魂》的同时,我已在构思《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待《南明忠魂》稿子一交付出版社我马上就进入创作角色,并利用中午、晚上和双休日不停地创作。二0一九年十月我提前退休,这下创作时间充足了,在家专门从事小说创作。经过几年时间,经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去年九月,《大明第一清官海瑞》一脱稿,我立即又以扫黑除恶为题创作了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国家出手》,遗憾的是没能出版。

这就是我十多年来的小说创作生涯。

其次,谈谈我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体会和感受。搞什么创作首先都得找好选题,长篇小说创作选题尤其重要。说长篇小说创作选题至关重要这并非妄言,它决定了你创作的小说能否得到出版社编辑青睐,能否出得来与读者见面。实践证明,一旦选题选对了,再加上自己过硬的文学功底,写出的作品肯定会被出版社看重,一定会变成铅字放在读者手上。相反题材没选好,不管你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都是白做,出版社肯定不会出版你的作品。

长篇小说创作要写的题材非常多,现实的,历史的,工业的,农业的,事件的,人物的,不一而足,都可以写。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别,从事的工种各异,知识、阅历也不尽相同,爱好也有相差,这就使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作偏爱和喜好,有的喜欢拿现实和当下的人或事来作选题,有的则喜欢从故纸堆中搜寻他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来进行创作,有的喜欢农业题材,有的却喜欢工业题材,有的喜欢写事,有的则喜欢写人,总而言之,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的创作侧重点,所选题材自然就不同了。

那么,长篇小说创作到底如何选题呢?记者在采访女作家付秀莹时,她曾经说过:“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人和事。”

付秀莹的说法我极为赞同,在这些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也是这么做的。除此而外,我个人主张选题时既要观照历史,更要注重当下。所谓历史,就是曾经过去的人或事;所谓当下,就是作家现如今生活的时代。但无论选什么题材,都最好是像作家付秀莹说的那样,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真正想写、甚至是不写都不行的那些人和事,这样创作起来才会顺利一些,创作出来的小说才会有读者和市场。

要投入真情实感。一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它是创作者对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情感渲泄,创作时一定要投入真情实感,要与小说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苦、同乐,情到深处,小说的人物形象自然就血肉丰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悲可怜,故事情节就会让人可信甚至难忘。记得那年冬天我在火炉边创作《情毒》这部小说时,由于受小说中人物的悲情感染,我的眼泪禁不住流淌下来,一旁的妻子见了问我怎么哭了,我说没事,起身去找脸帕拭去眼角泪水继续创作。在创作《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时,当我写到海瑞受人污陷被朝廷调离人们依依不舍送别的场景,写到他买棺材遣散家人冒死进谏嘉靖皇帝和他两个小儿死在牢中,写到他七十老母离世朋友出钱替他安葬,写到他临死前逼仆人帮他退还户部多给的七钱银子,写到他死后家人无钱安葬和南京市民自发穿上白衣送他灵柩离开南京时,我的泪水禁不住一次次的往下流淌。除了投入感情,小说作家还要熟知自己所要刻画的人物,做人物肚子里的蛔虫和“知心朋友”, 要融入到构置的人物生活中去,知道人物的冷暧,明白人物的苦衷,把自己当成你小说中的人物,而不能置之于外漠不关心。这样,你创作出来的小说才有可能被读者接受。

把老百姓当作读者。长篇小说的功能主要在于娱乐,真正的读者在老百姓中,创作要为老百姓创作,而不能一味的去追求政治效应。实践证明,一味追求政治效应的作品是没有读者的,就算有也是廖廖无几,只有把老百姓当作读者,你创作出来的小说才会有人看,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作家总是一味的去追求政治效应,甚至是把它当成仕途升迁的金钥匙。抱着这种心态创作出来的作品,除了送人,有多少读者也就可想而之了。当然,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作家的创作也要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讴歌党和人民的事业,否则就偏离了方向。再者,长篇小说创作应该要有个性,要写出灵魂和人性,否则就算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小说也没人看。可以这样说,这么多年来我是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读者对象来创作作品的,甚至是把“做有良知的作家,写百姓喜欢看的书”当作自己创作的座右铭来鞭策我去创作。当然,我说的有良知,就是要无愧于读者,无愧于人民,替人民写作,除此别无它意。

摒弃干扰潜心创作。作家有作品才是王道,其它一切都是不靠谱的,所以一旦锁定创作目标,就要摒弃所有的杂念和外界的干扰,消除浮燥情绪,潜下心来搞创作。现如今文学领域喧嚣现象比比皆是,仔细观察身边一些文学交流群就不难发现,当下有些作者发表了一首诗亦或一篇稿子,就打着各种愰子在群里炫燿和卖弄,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会写点东西,更有甚者大言不惭自冠“名家”。说穿了,这类人也就是为了那点口水赞誉。作为一名作家,心思如此浮燥岂能创作出像样的作品来?当然,如果能够整出点拿得出手的作品或获得上点档次的奖项,在群里发出来与大家分享的确无可厚非。想在文学这块土地上种出点像样的菜,不下苦功断然不行,下了苦功才能创作出拿手的作品。我说的苦功不仅仅是时间问题,还包括精力、对作品和人物的分析、资料的收集等等,作品拿得出手拿不手也并不是几个人说了算,而是要读者认可,有读者自掏腰包买你的书,而不是用篓子背着去求别人读。除了下苦功,还得要摒弃来自生活中的种种创作干扰,包括金钱方面。记得我在创作《南明忠魂》时有人说过我,人家都在准备拍电视剧了你还要写小说。当时我说,他拍他的我写我的,于是我坚持写我的小说,最终这部小说还是写成并得到了出版。在创作《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期间,一次和朋友聚会,聊到海瑞这个人物时有朋友说,海瑞在官场就是个“愣头青”,在哪儿做官和他身边的人都搞不拢,而且也没什么能耐,不过是皇帝想拿他作官员道德模范而已,言下之意是说海瑞这个人不值得写。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心中的海瑞是个既忠于党和国家(当时的朝廷和皇帝)又热爱百姓,而且做官清廉无人可比,甚至是清廉得令人流泪的好官,党和国家、老百姓不正需要这样的好官吗?缘何不能推崇呢?别人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事实证明我这种看法是对的,这部长达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一经完稿,投给出版社后很快就以给版税的形式给予出版并公开上市发行。打开拼多多等一些网站来看,这本书销售得也很不错,一位购买了此书的读者评价说:“这是一套三本很好的海瑞之书,物有所值,值得拥有!”其他一些读者也给予了五星好评。再者,不能把创作当成发财致富的途径,作品一旦被第三方用金钱控制,那这部作品也就变了味,而且注定是失败的。诚然,在金钱化、物质化的今天谁都不会嫌钱多,若想赚钱就去经商,要么去替哪个老板打工,没必须来搞创作。说句实话,长篇小说的作者就是个苦行僧,有的时候创作收入还不如一个摆摊卖葵花籽的老太婆。

在痛苦中寻求快乐。这十多年来,除文联作协约稿创作一些中短篇小说外,我更多的是创作长篇小说,除了已经出版的《是非之地》、《南明忠魂》和《大明第一清官海瑞》,还完成了《情毒》、《借调》、《死亡陷阱》和《国家出手》等几部长篇小说,由于某些因素这些作品有的只在网上连载过,有的在地方报刊上发表过,有的甚至还没有与读者见过面,但我坚信迟早会出来见读者的。

长篇小说篇幅都较长,少则十多万字,多则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万字,它不像诗歌写作快言快语,如山洪般瞬间爆发,也不像散文写作,灵感来了碰出火花一挥而就,它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是一个人躲在他自己构置的人物和情节当中去和他的人物对话,去为他设置的人物设立生存环境、姿势形态和心理描摹,它需要磨时间、磨精力、磨意志、磨寂寞,很多人就是因为磨不起,才让他想写的小说搁浅。我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几乎都有创作记录,翻开一看,许多时候都从早晨创作到第二天夜深人静的凌晨两三点钟,透过这些记录窥见得到创作的劳累,也能看出个中的痛苦和辛酸。创作《是非之地》时,我还在顶效开发区工作,那时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很少像现在这样正二八经的坐下来搞创作,好在那时中午都不回家,不想休息就在电脑上写作,要不就是下班回家、晚上和双休日来写,熬夜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曾经听人说过创作会赊肉,我不相信,结果《是非之地》写结束我赊了八斤,这下我相信了。《南明忠魂》从收集资料到创作成稿,历时三年半。《大明第一清官海瑞》花了我近四年时间,除了有特殊事情几乎天天泡在电脑上,而且每天比上班还累。可以这样说,我很多时候都是活在自己构建的人物关系和世界里,写到情深处,陪他们哭陪他们笑,陪他们流泪陪他们欢呼。有不少朋友问我,成天对着台冷冰冰的电脑在键盘上敲打,你不觉得累吗?我说,不但累还很痛苦,但苦中有乐。这些,就是我创作时的感受。

再次,谈谈我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在长篇历史小说《南明忠魂》出版之后,就有朋友和师长经常说我是写历史小说的作家,《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出版以后,更是有人这样评价我。其实除了写历史题材小说,我写当下的作品也不少,比如前面提到的《是非之地》,就是反映当代腐败问题的社会小说,《情毒》、《借调》、《死亡陷阱》和《国家出手》,也同样是反应当下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

我为何要写历史小说呢?常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近些年来,不论是拿国家俸䘵的干部职工亦或是平头百姓,对历史都亲近起来,但由于缺乏古文知识,导致不少人对那些生涩难懂、字句拗口的历史书生出了厌恶,不想去接触它。我在想,如何将生涩拗口的历史变成有趣的有事,让读者在愉悦中读懂历史呢?用历史小说,通过形象而有趣的故事和情节来诠释曾经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这不是最好的途径吗?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喜欢上了历史小说创作。

可历史小说如何创作?我认为首先得处理好文学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北京《十月》杂志的总编宁肯在记者采访他时说过,文学不应屈服于历史之下,它应该超越历史、打破历史。他还说,文学有去蔽的功能,不应该被一些大事记和历史概念给框住,而是要写出和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认知不一样的东西。我赞同宁肯老师这个创作观点,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记载,切不可以史料的眼光去观之论之。但我认为,历史小说离不开历史事实,只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挥作家丰富的想象力,以文学的笔法虚构合理的情节和相关人物,以有趣的故事和典型人物形象来还原历史。小说不是史志,我们不能用史志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小说。就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者都是讲述三国时期的人和事,可《三国志》是在用史实讲述历史,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要有历史资料作支撑,不但不能虚构还要找到出处和佐证材料,而《三国演义》则不一样,是作者在那段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挥合理想象,将一个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串连起来,形成一部有趣而形象生动的演义小说。小说也不同于传记,传记是作者以个人的思考和政治意识对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自主评说,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写作手法主要采取记叙和评说的方式,而历史小说是作者通过描写一定的情节和场景来展现历史事件的本质或历史人物形象,它重在展现,写作手法上主要采取描写和刻画方式。

对历史小说的虚构问题。近年来,无论是在书店或银屏上,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可谓汗牛充栋。但有一个怪异现象,不少历史小说或影视作品,戏说历史的成份太多。本人敬畏文字更敬畏历史,对那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不是很恭维。诚然,随着时间推移,过去的许多人和事都渐行渐远变得模糊不清,让人无法复原,就算是有史料记载也是只言片语记个大概,并非那么详尽,更何况记述者还有不同的政治倾向,有可能一些该详尽记述的事实和细节,恰恰因为记述者的政治倾向而被刻意抹掉,所以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对小说中人物的观点和立场,也只能是采信长久形成的历史观点,而对一些细节或情景只能是按照小说创作规律发挥个人的意识想象力,将知晓的历史事实加以珠串。但本人绝不戏说历史,除了一些小人物、小事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均可圈可点有据可查,绝不妄言乱加评判和叙说。

另外,再说说《大明第一清官海瑞》的创作出版。《大明第一清官海瑞》这部小说为何会写这么长呢?其实这部小说我原计划只写二十五万字,之所以写这么长是因为《南明忠魂》在寻找出版时,广东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看了稿子后跟我说:“你这本稿子内容太单薄,我们要出版的小说都是上百万字的,这本小说我们不能出!”听了这位编辑的话我当时有两个反应:一是出版社出版小说咋不谈稿子质量却是强调字数呢?难道一部好小说就一定要上百万字吗?二是看来自己得创作一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小说了。就这样,我决定将它分三部来写,总字数预定在一百万字左右。之前我创作过《南明忠魂》,但那讲述的是一个历史事件,这部小说虽说也是历史题材,但它不同于历史事件小说,且海瑞是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这部小说如何去创作需要费思量。写历史小说不像写现代小说,它需要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所以创作《大明第一清官海瑞》这部上百万字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对我来说的确很痛苦,这部小说从收集资料、构思到创作、修改,我花费了将近四年时间,有时为查一个人名或一个官职、一件事情,就会花掉我半天甚至一两天的时间。写完这部小说,我真有种虚脱感,而且人变得非常憔悴,所幸的是终于将它写完。这部小说的出版还算顺利,稿子发给出版社后,一个星期告知我编委会通过选题了,但由于疫情原因出版还是拖到了今年八月,直到十月份才上市发行。晚是晚了点,但毕竟是没有白干活。

目前,本人正在创作体量更大、篇幅更长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王朝》(计划8至10部,三百余万字)和《大明首后》《血溅南京城》三部小说,同时在将《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改编成文学剧本。但愿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它们早日与读者见面或搬上银屏。

此文仅此代表作者本人观念,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和前辈海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