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古村落的天空
---探秘大江埔古村落
深秋的一个下午,我们走进江埔村古村落,在秋日澄净的天空下,近距离感受它的沧桑、厚重和给人的启迪。
江埔村古村落南入口有一座修建的门楼,花岗岩门柱两侧贴有对联“大地文章灿,江河气象新”,门眉上嵌了清朝状元林召棠亲笔所书“大江埔”石匾。观者很容易发觉埔字少了一点,个中原因,让人追抚那段流传百年的励志故事。状元林召棠赏识村中秀才邝天桂,他们皆文采非凡、性情豪放而志趣相投,交往甚笃,遂以提书中埔字少一点作为两人日后文缘的约定。后来邝天桂由于命运多舛而爽约,令人惋惜和教人唏虚。
一扇门,隔开的是两个世界。穿过门楼左侧便是一字排开的邝氏历代古祠堂遗址群落。祠堂前长方形广场,铺陈的青砖地面由拾遗的花岗岩石板条分割成整齐划一的豆腐块状。修旧如旧,古今对话在弥漫。挨后另一侧是风水塘,水草葳蕤,漫延塘中。
祠堂依次是灿锦书舍、武馀公祠、乐秋公祠、怀山公祠、居贤公祠、能缘公祠,其中灿锦书舍于2014年洪水冲袭中倒毁,甚为可惜。祠堂皆为坐北向南,硬山顶,龙船脊,镬耳墙样式,砖木石混合二三进式厅房结构。门梁上方雕有画象,部分画面剥落,色彩蒙尘,图像模糊不清。屋檐板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山水、祥物图画。各朝代的邝氏世宗祠堂各具特色,建筑风格会有许变化,但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气息。颂扬“敦厚为人、本分持家”的耕读文化精神在不断传承,生生不息。
祠堂走过历史,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但它一直挺直胸膛,为族裔挡雨遮阳,护佑宗亲平安,呼唤族裔,以族训给以力量,以祖先的荣光激励时怀仁慈之心,心留家国大义。
我们进入祠堂,随处可见历史的痕迹。解放初期,祠堂一边作宗事活动,一边作小学课堂使用。文革时期,除“四旧”,祠堂作为供销社、队社办公场所使用。祠堂壁画、灰塑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但历史标语基本保护了下来,如怀山公祠的屏风上仍存语录“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字体。青砖墙壁上写下的语录,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使人凝思红色的时代浪潮。
祠堂群落糅合明清建筑风格,讲究风水。花岗石基台、石柱、抬梁斗拱、桁架黛瓦、砖石结构等建筑元素淋漓体现,呈现出稳重严谨的风格。邝氏宗祠也是充分体现这种明清殿堂建筑风格,如武馀公祠供奉十三世祖武馀公,面宽、进深皆为三间,建筑面积502.2平方米。坐北向南,为硬山顶镬耳墙,前座建在高70厘米的台基上,门前立有两根石柱,有抬梁式梁柱,在祠堂门上悬挂“武馀公祠”木牌匾,门梁上雕有三幅画。前天井立有“淡墨流芳”石牌坊,中堂为石柱承抬梁式梁架,后座祖堂为穿斗式梁架,中间立有神楼。壁画有钟馗抓鬼、太白醉酒等。神楼刻有二十四孝图案,为樟木所造。屋檐上有三田和合图、山鸣水秀图、凤凰联鸣等灰塑图画,屋顶四角还有鳌鱼。第二进有屏风,挂有三个牌匾,分别为敦本堂匾、邝天桂牌匾、邝召松牌匾。武馀公祠的对联为:武文并济宣城世胄,馀韵长留淡墨家声。说的是大江埔邝氏这一支流自安徽宣城迁徙嬗变而来,以宗族源流、先祖荣光告诫后人。
除此,祠堂上的楹联反映了邝氏各世祖迁徙、繁衍、发迹和祖训精神,是各个时期邝氏宗族行为模范和精神风貌的折谢。譬如:灿锦书舍对联“ 灿然金玉书中出,锦绣前程舍内求。”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改变族人的命运,告诫族裔读书于人生的重要性。 乐秋公祠供奉十八世祖乐秋公,对联“乐年丰玉粒,秋露湛金轮”。说的是乐秋公时代,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但离不开勤奋劳作和做人的敦厚本色。怀山公祠供奉十六世祖怀山公(武馀祖之后),对联为“怀同天地泰,山历古今春”。说的是怀山公族裔经过拼搏奋斗,实现家境殷实,家家和睦、人人逢春的盈泰景象。居贤公祠供奉十九世祖居贤公(武缘祖之后),由本村村民邝达民所撰写对联“居仁由义,贤德且能。”说的是邝氏十九世祖居贤公,德义兼济,善良能巧,创下一片太平盛世家境。能缘公祠是大江埔村祭祀武能、武缘兄弟的祠堂,由邝达民撰写对联“能为大能上能下,缘友多缘武缘文。”赞颂武能、武缘兄弟两世祖能文能武的本色,广结友缘,以人品著世。
历史是祠堂的过往时光的沉淀。族训是族人处世智慧的概括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即是一种穿越,是连接祖祖辈辈的过去、今天和未来。读懂祠堂文化,也就能洞穿先祖的奋斗轨迹,鼓励后裔接棒祖业,不断繁衍生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