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凡的头像

一凡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3/17
分享

《面纱》背后真实的故事

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里,与大多数人一样,宅在家中,了解新闻,关注疫情,充实自我,做好防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对自己与家人生命负责,也是在间接为国家做贡献。在这个相对充足时间里,读书成了我这段时间最惬意的事情。而长篇小说《面纱》精美而复杂的结构、跌宕有致的情节设定以及个性强烈、字斟句酌的行文风格深深吸引了我。那么,在《面纱》这部小说情节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一)

《面纱》的作者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生活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属于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这个时期的大英帝国走向了世界之巅,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英国中上层对国家和自我的满足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的快乐。这些英国绅士们表面上保持着英吉利民族的圣洁,遵守传统的道德观念,服从政府和宗教,但实际上在背后隐藏着个性的放纵与私欲的泛滥,作为其中的一员的毛姆也不例外。从毛姆23岁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转而主攻更赚钱的戏剧,他用10多年的时间,用写作实现了做富人的梦想。巅峰时刻,他每年都有几部戏上演,一部每月可以赚8000英镑,可他的妻子西里尔,当时每个月的生活费也不过1000英镑,就能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如果当时有福布斯作家财富榜的话,毛姆也必定是首富。位于蒙特卡洛半路上的玛莱斯科别墅被他买下,这幢别墅占地九公顷,背山面海,被毛姆任性地改造成舒适的人间天堂。毛姆的一生可以说丰富多彩,因为他有一颗不安份的心。他说“从十五岁到五十岁,我一直在谈恋爱。”从他的一生来看,他从不压制这方面的需求,甚至是放纵。毛姆第一次和女人上床就是在医学院时,他去斯特兰德大街招揽妓女,结果毫无悬念染上了淋病,只能是偷偷去看医生;毛姆还曾与俄国的亚历山德拉•克鲁泡特金公主有过短暂的恋情。20岁时,毛姆就清楚自己是个双性恋者,同性恋关系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两个固定伴侣,一个叫杰拉德•哈克斯顿,一个叫艾伦•塞尔。前者陪伴他三十年,后者陪伴他四十年。有人说毛姆把半个世界的英俊小伙都睡遍了,这十分形象。而作为一名跨世纪的作家,毛姆带着19世纪富人与传统作家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进入20世纪,同样也怀着迎接一种新时代的自我探索与实现价值的渴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探索,追问人性的价值。《面纱》从情节发展到人物个性形象的展现,无不体现这一时代的特点。

            (二)

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于法国,当律师的父亲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不满十岁的时候,父母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牧师叔叔收养,因缺少关爱,毛姆变得孤僻、自卑,甚至患上了口吃的毛病,这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耻辱。她的童年,如雨打浮萍,孤苦无依。叔叔并不喜欢这个侄子,把他送到了坎特伯雷国王学校任其自生自灭。因为身材矮小又严重口吃,他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可以说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童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坎特伯雷国王学校上学的日子里,一些特殊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多年后他和自己的朋友在一家俱乐部吃饭,他指着一个正用餐的体面绅士说:“我在国王学校时和那个人上过床。”可见,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对毛姆一生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性恋的性取向在这里开始。20岁的时候,他已清楚自己是双性恋者,而1895年4月,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因鸡奸罚被判劳役两年。这使毛姆对自己同性恋的秘密讳莫如深,也坚定了保护隐私的决心。一方面是旺盛性欲,一方面要行为谨慎。还好,作家文人的外衣的给他披了一层很好的保护色。

在毛姆丰富的情感世界里,他也向往美好的异性爱情。有一个叫苏•琼斯的三流演员,她温柔随和,风流漂亮,是个金发碧眼,散发母性光辉的姑娘。毛姆说“我所有的朋友都跟她上过床。”但童年缺少关爱的毛姆忍不住还是爱她,爱的卑微,爱到无法计较,爱到尘埃里。在毛姆的世界里,他们是如此般配。1913年的12月的一天,名望和财富都蒸蒸日上的毛姆买了一枚昂贵的钻戒,满怀期待地前往美国芝加哥向苏•琼斯求婚,可是苏•琼斯当场拒绝了他,她说:“如果你想和我上床,可以,但是我不会嫁给你。”这次拒绝让毛姆内心痛苦万分,身受打击,成为他永远的痛,直至老年都难以忘怀。

向苏•琼斯求婚之前的这年秋天,他认识了美国制药大亨韦尔康的太太西里尔,西里尔在21岁的时候,嫁给他父亲的朋友,生了个儿子,后来因感情破裂与丈夫分居多年,她有众多的情夫。而这时,英俊、有名、有钱关键是未婚的毛姆出现了,并很快成了她猎物。直到西里尔想方设法怀上了他的孩子,毛姆才意识到中了这个女人精心设计的圈套。可是西里尔当时还没离婚,丈夫把她和毛姆一起告上法庭,毛姆被弄的焦头烂额,花了一大笔律师费才摆平这件事。此时的毛姆面临的这样的尬尴:西里尔名义上还是别人的太太,他们高调离婚必然将毛姆归入过错的一方方而遭致公众的谩骂和谴责。关键是西里尔离婚了,毛姆必须得娶她。否则的话,万一她公开了毛姆是同性恋,对他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我们不知道是出于利益的衡量,还是出于对西里尔无休止吵闹的妥协。1917年,他们在新泽西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婚礼。

没有爱情的婚姻必定是场灾难。毛姆沉默寡言、高度自律,追求绅士的风度,鄙夷从事商业行为。而西里尔一生只有三大爱好,那就是社交、裙子和家具。她好激动、情绪不稳定,喜欢吵闹。家里经常搞家庭舞会,搞得毛姆无法写作,有时只能搬到酒店去住。更让毛姆不能容忍的是西里尔市侩虚荣、爱钱如命又自我放纵。毛姆从中国给她买的翡翠项链让她偷偷卖掉后,她又向保险公司索赔。她与毛姆的住处让她布置成家具商场,客人看上的物件,只要付钱就可以拿走。西里尔趁毛姆外出,卖掉他用了二十多年的书桌……他们不停的争吵,相互伤害,甚至有一阶段毛姆想要自杀。婚姻维系期间,要么毛姆在国外做间谍工作;要么大部分时间带着哈克斯顿携手同行去旅游。只要离开这个家,远离西里尔,毛姆就感觉心满意足。性格和生活习惯相差太远,俩人怎么也过不到一起,这场婚姻的纠缠维持了12年,1929年5月11日,两人结束了这痛苦的婚姻,分手时,毛姆被西里尔狠狠敲了一笔。“她把我的生活变成了十足的地狱……她不停从我要钱,她的嘴像妓院的门一样敞开着。”毛姆曾这样描述他的婚姻生活。1955年,西里尔去世的时候,毛姆对身边的人说:“她自始至终都从停止过让我痛苦。”这段错误、糟糕的婚姻留给毛姆终生难忘的记忆,影响着毛姆的爱情观、婚姻观,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毛姆的这些人生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他以一贯的冷静、客观剖析了婚姻中的难题,然后以小说和剧本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三)

人们常说文学写作是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的。所谓“高于生活”,说的应是“小说的真实”不同于“现实的真实”,而应附加作品更加积极的意义与价值。毛姆在《面纱》的序言中说,这部小说的灵感得益于但丁《神曲•炼狱篇》中的诗句。1894年,作为医学院的学生的毛姆去佛罗伦萨度假,房东的女儿教他读《神曲•炼狱篇》。其中有这样几句:“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带上的人,/对此应当知晓。”(黄文捷译文)房东的女儿向他解释说,皮娅是锡耶纳的贵妇,她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把她关进马雷马的一处有毒瘴的废宅中。她居然没有死,她丈夫就把她从窗口扔下去。这段故事激发了毛姆的创作想像力。1915年开始构思这部小说,持续了好几年,一直到他去香港,听到一个类似的故事,寻找到合适的角色。1919年跋涉游历中国后,终于找到“马雷马的一处有毒瘴的废宅”,把“有毒瘴的废宅”的场景安置在了饥荒战乱、霍乱横飞的中国。最终1924年9月才完成小说《面纱》的创作。

这部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容貌姣好、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基蒂,为了反抗家人特别是母亲对她命运的刻意安排,答应了木讷寡言的细菌学家沃尔特•费恩的求婚。沃尔特在把基蒂带到香港后,便迅速地投入到了他的细菌学研究中去。孤独的基蒂和英俊迷人的已婚男子查理•汤森发生了婚外情,深爱基蒂的沃尔特无意中目睹了他们偷情。为了报复,沃尔特决定带着基蒂远走中国的一所霍乱肆虐的梅潭府。在这个偏远城镇,必灰意冷的基蒂从别人的眼中,认识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沃尔特——他博学、高尚、救人于危难之中,而她自己也在修道院中窥见了另一个世界,在被修女们高尚的德行感化的同时,逐渐地加入到这场对抗瘟疫地战役中,照顾那些无父无母或者被抛弃的中国孩子和婴儿……结局是沃尔特死于霍乱,身体娇弱怀着不知是谁的孩子的基蒂回到了香港,经历灵与肉的煎熬,摆脱汤森的纠缠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新的生活。在这部小说中,毛姆力图展现的是英国上流社会名媛的一场由当初爱慕虚荣、耽于情欲,到落入道德的谷底,再到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人生灵魂救赎与精神成长旅程。也诠释了之前谈到的从维多利亚时代“人性矛盾”与文学上对此的“批判现实主义”,到展现毛姆本身“怀着迎接一种全新时代的自我探索与实现价值的渴求”的精神历程。

毛姆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他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来源现实生活,只不过毛姆用他生花的“妙笔”进行重新移植或组合、拔高而已。小说中那位“矜持、保守、冷漠、自制”的沃尔特,其实就是毛姆本人的写照。小说中毛姆借沃尔特的口对基蒂说的话:“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其实,这一方面是作者对三流演员苏•琼斯爱的倾诉,也暗示着对作者根本不爱西里尔,对她精心设计圈套的图谋得成,自己被迫成婚的强烈不满。小说中汤森与基蒂发生婚外情并怀孕,其实也是作者毛姆与西里尔怀孕生下女儿丽莎的翻版。沃尔特为了报复基蒂带她去霍乱肆虐的偏远城镇梅潭府,与自己带着男伴哈克斯顿携手同行逃离家庭去旅游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中基蒂理解了沃尔特对自己的爱,但她直到最后都没有爱上沃尔特,现实生活中,毛姆只是西里尔的猎物,是获取钱财的工具而不是爱毛姆。沃尔特的临终遗言“死的那个是狗”,这句话取自十八世纪英国作家奥利弗•哥德史密斯的诗《一只疯狗之死的挽歌》中的最后一句。这首诗的大意是:镇子上有一位大善人,做了很多好事,有一次他收养了一条流浪狗,某天狗突然发疯,咬了主人一口。所有人都以为善人会死,但是“死的那个是狗”。死的是狗,沃尔特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狗,自己这么爱基蒂,基蒂缺背叛了他,他因爱生恨带着基蒂到疫区时,最开始是希望基蒂死或与她同归与尽。在沃尔特的心目中,基蒂因与沃尔特成婚成了善人,善人收养了狗,狗咬了善人,最后狗却因咬了善人而死,沃尔特死于自己因爱生恨的疯狂与痛苦。可见,沃尔特原谅基蒂对他的伤害,但致死都不能原谅自己。基蒂不爱沃尔特缺理解了每天早出晚归将那种温柔的触摸和依恋、仁爱毫无保留的献给了修道院的孤儿们的沃尔特,理解了不顾自己安危努力工作着的精神富足的修道院的院长和修女们。在协助修道院做义工的忙忙碌碌中,相对于帮助别人所获得的东西,基蒂发现与无处不在的死亡的恐惧相比,与那天她偶尔瞥见的那种令人惊叹的美相比,自己与沃尔特之间甚至与查理之间的私事简直“不值一提”。基蒂觉醒了,开始认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寻找到一条安宁的人生之路,从而自己完成了精神成长与心灵救赎。这是毛姆在自己的作品为生活增添的一抺亮色,而自己其实一生都没有原凉西里尔。生理上的缺陷与其带来的自卑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让毛姆更加客观、冷静地看待人性,通过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让我们去观察、体会、揣摩、判断人性,使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各具特色,不断追问着人性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四)

文学作品,是作者情绪的出口和时代的产物,任何作品中人物最终归宿都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但正是《面纱》与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各具特色的人物让我们思考人性,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对于每个人而言,如果我们总是沉浸在对过去的悔恨、怨恨之中,甚至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就可能停留在过去 ,永远是止步不前。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我们曾经做过一些愚蠢又可笑的事情,也要学会接受那个不堪回首的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犯过的错误并真诚的加以改正,才能一步步往好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自己灵魂的救赎和精神的成长!对于我们国家民族而言,上帝不是我们的救世主,小说中信仰基督的院长与修女们,无法挽救当时饥荒战乱、霍乱横飞的中国。而1921年,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才以崭新的姿势站立在世界的东方!

今天,我们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在党的领导下,中华大地上无数医生、护士、军人、社区工作人员……是这场战役中无畏的战士,他们心怀信仰,勇于担当,正在用自己的生命与行动与病毒和死神决战。我们相信,无论付出多么大的牺牲,胜利用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看吧,今天依然艳阳高照,太阳发出圣洁的光芒,正驱散我们内心的阴霾。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放下小我,完善自我,成就大我,这也将是我们通往精神成长和美好生活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于大卫译《面纱》[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05.

   2.[英]塞丽娜•黑斯廷斯.赵文伟译《毛姆传:毛姆的私密生活》[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1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