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斌的头像

王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0
分享

泾县 我心中一本精美的册页

小时候,一提到泾县,就想起一对走村串户的中年夫妻。他们是篾匠,专门为人家打篾席子的。每次来给村里人打篾席,我总跑去,在旁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棵巨大的竹子,经丈夫的手剖开,再劈成细细的厚薄均匀的篾。更神奇的是,篾,在那位妻子的手中,犹如弹钢琴一般,手指飞舞,篾有节奏地似舞裙摆动,并发出沙沙之声。

半日功夫,一床篾席雏形渐成,黄青两色,交织成图案,美极了。最后收边,剪去多余,大功告成。我们围观的小孩,兴奋地拾起多余的碎篾,也学着编。这应算是一节生动的艺术课。篾匠给千家万户编织的是生活的享受,给我带来的是艺术启迪,我们编织的是艺术的梦想。 泾县,在我小时候印象是,那里人聪明、勤劳、手巧。

后来,学到李白的诗《赠汪伦》,知道了泾县人自古还爱诗、好客、而且风景迷人。桃花潭是泾县的品牌。在中国,说泾县不一定人人知道,而讲桃花潭,家喻户晓。上中学时,通过学历史,知道了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茂林是皖南事变遇难之所。泾县在我的头脑中,多了英雄和崇高。 再后来,学中国画,知道了宣纸出泾县。

泾县人真了不得!

虽然泾县距离我家约70公里路程,可是去泾县,还是40岁以后。 初次到泾县,主要我想看看桃花潭,其次还想购点宣纸。

那时的桃花潭,还不需要门票。更何况我去的时候是冬天。水瘦山寒不出门。除了我们一行四五人,没有其他游客了。我反到喜欢这份清冷寂静,清静好闵思。

穿过幽长幽长的古街,踏上光滑发亮的卵石古道,再拨开厚重时空大帐,我来到千年以前的盛唐。

踏歌古岸,人潮涌动。忽然,笙鼓齐鸣,大家步伐一致,歌声和着音乐节奏,反复渲染。两岸桃花,在歌声中纷纷飘落,岸边、潭中、以及待发的木船上粉红一片。诗仙伫立船头,感动万分,随口吟出一首《赠汪伦》。接着拱手作别,木舟缓缓始行,落花随船去,踏歌送我行。于是,桃花潭、万家酒店,一夜成名,引来无数骚客,寄情桃花潭,醉酒踏歌岸。

拾阶而下,乘木船去对岸,是两岸居民每天的生活必须。此时此地,而我乘上它,心绪如潭水,一层一层荡漾。潭中水藻随流水而曼舞,鱼儿潜底深藏,密说千年故事。朵朵白云,似被神奇的手摘下,扔进潭中,忽被竹篙撑碎。船过碎云重聚积,随风飘过天子岭。

随着船撑到潭中央,我担心千尺深的潭,竹篙肯定够不倒底。船工笑我,曾与许多小朋友问的一样。我也笑了。

船到中央两岸阔,青山倒影最佳时。平躺船上,仰望天空,天低垂而压面,空间似乎变得格外局促。时空仿佛被折叠压缩,千年乃瞬息。估计诗仙当时,与我一样,酒后泛舟乐平躺,独自望空思绪飞。此地有万家酒店,长安不回亦无妨。与其说汪伦使他清醒,不如讲万家的酒,使他明白不回长安的天地之道。

拾阶而上,最想看到的是仰慕己久的万家酒店。锃亮光滑青石板,把逼仄的高墙,倒映在上面,尤如雨后。墙角青苔,在寒冬仍然青春不减。白墙斑驳如画,经年风雨丹青手,方可妙得《桃花潭》。

敲一敲这厚重的墙,听一听这低沉的音。历史的音就这样,它耐听,飘渺而回甘。再闻一闻这墙,有酒的醇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个窗户、每一对大门,似被酒缸泡过!步入酒巷,身心俱浸,飘逸而风流倜傥。

古街衰败不堪,许多人家房舍已坍塌,好多木雕、石雕被风雨侵蚀,甚为可惜。但整个古街大部分保存完好。

我不敢断定,那曾走村串户的篾匠,是否在这条街上住过。

此时,古街却十门九闭。原来古街上年轻人大都出门经商和打工,他们路子宽、思想活,任怨任劳。凭着手巧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异地他乡重新构筑新的家业。“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此时,唯留下老人在看护。更何况这寒冬之时,闭门保暖最重要。偶从临街的窗户中,发现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异样打量我们。

自从蔡伦造纸,竹简被纸替代;自从宣纸研制成功,宣纸成了文化人的必备。

自古书画家们钟爱宣纸,如当代人对待茅台一样。走进泾川大小山沟,许多朝阳的一面,铲去植被,铺上岩石,正好晾晒檀皮和稻草。经日晒雨淋、雾浸月露,珍稀的做纸材料与心灵手巧的泾川人完美结合,诞生了世界上独特的高贵宣纸。宣纸乃天地供养的精灵,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自宣纸诞生以来,如果把所有曾用过的宣纸铺开,真的可覆盖所有城镇与乡村。 宣纸开启城乡睿智,功不可没!

诗传华夏千年兴,梦酿泾川万载荣。汪伦为泾川请来诗仙,播种下诗的种子,它也激发了泾川人的文化意识,酿成明清两代,进士过百的大观。

泾县每个乡镇都美的如一幅画,它的合集,就是一本精美的册页。这本册页,不仅是古镇年轻一代的专属,也是他乡游子共同的心目中的册页,值得收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