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鹤排云上(散文)
汪邦年
我走在山南的路上。此时大暑刚过,溽热未消,山坡和道路两旁绿荫正浓,仿佛浓缩了整个夏天的景色。我本来是想锻炼锻炼,步行回家的,此刻却被未消的暑气蒸腾得大汗淋漓。我正在懊恼,悔不该步行,倏忽间,空旷的南山坡下吹来了一阵凉风,那种久热中蓦然凉爽的感觉,真的好极了!久别重逢的凉意,就像久旱逢甘霖,欣喜之情,仿佛凉意爽透了整个身心。
这一天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天道有序,使我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秋的凉意,真是“天凉好个秋”!
我是喜欢秋天的,不独是喜欢秋天的凉爽,更是看好秋天的浓郁和丰实,喜欢陶醉于那种成熟的美。
要说我对秋天的喜爱,还是我不识字的母亲在无意中启蒙了我。在我五六岁时,母亲下地干农活时带着我,记得是给我家自留地的白菜浇水,那是“大头青”白菜,好看,好吃,母亲告诉我菜的名字,我就一直记住了。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红红的,镶着金黄的边,田野里白霜皑皑,我一点也不怕冷,只感觉世界很美,我很快乐,很幸福。这是我最早喜欢上的秋天,我喜欢这样的天气,喜欢这样的景象,终生不渝。
我自幼喜爱秋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里的大哥哥们,在午后趁着生产队长在家休息,偷偷跑到田地里,拔几棵已经成熟但尚未枯黄的黄豆荚,再拔一些半枯不黄的野草,用火柴点燃,把黄豆荚架上面烧烤,烧熟后争抢着吃,但不忘给我一点。我咀嚼着那不十分熟却清香可口的黄豆,虽然嘴唇糊上一些黑灰,但心里却美滋滋的。那算得上当年我吃过的美味,至今尚余香在口,看来终生难忘了。
我喜欢秋天艳阳高照的感觉。蓝天白云下,大地上的庄稼渐渐成熟了,由碧绿到苍翠,再到金黄,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在我的故乡江淮大地,稻浪涌动,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新疆大地,无边的棉田,棉花朵朵绽放着洁白;在蒙古大草原,苍茫澄碧的底色背景下,白色的羊群正在吃草。
秋天的大地上,金色的稻菽﹑红透的高粱与秋阳霞光相映衬,洁白的棉花﹑羊群与蓝天白云相映衬。秋天特有的自然景观之美,打上了成熟和丰收的烙印,更能使人陶醉。尤其是我这个农民的儿子,深知庄稼成熟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更加喜爱秋天的丰韵之美。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的老家江淮丘陵地带,晚秋白霜皑皑的田地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荞麦,荞麦花是白色的碎花,虽然不起眼,但我特别喜欢荞麦杆子那种嫣红的色调。我有时在荞麦田边流动着清清溪水的小渠沟看见小鱼小虾,偶尔还能看见白色的鹭鸟在专心致志地捕食小鱼虾。我痴情于白鹭那种美丽优雅而又专注的神态。我把白鹭细长嫣红的的腿与荞麦杆子相比较,比荞麦杆子粗,但色调是一样的。
再从文字层面说吧。我最早接触描写秋天的文字,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算是看图识字吧。“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朝南飞了,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当然这只能算文字乃至文学上的启蒙教育。以后随着学历学问和阅历的增长,我接触到有关秋天景色的描写,看到感叹秋景美的文字内容越来越多。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秋天就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感觉和印象。一种是浓郁的色彩和丰硕的果实,另一种是萧瑟凋敝和寥落感伤。
在古典诗词歌赋中,文人雅士们笔下呈现的大多是风格迥然﹑异彩纷呈的悲秋情怀。
对于秋的感伤,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影响的当首推先秦时战国的宋玉。二千多年以前,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秋天,宋玉的那一声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不仅流传千古,而且影响深远。以至汉魏时曹丕写诗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唐代大诗人杜甫更是感同身受地接续宋玉那一声叹息,而吟道“摇落深知宋玉悲……怅望千秋一滴泪”,害怕听到残叶落地的声音,是那样令人惊心。
秋天似乎是愁的象征,人似乎只有愁绪充塞的心情。所谓绿荷凝恨背西风。南唐中主李璟有首词写的好,“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从这样的荷塘泛起一片愁风愁雨,看得见的是秋荷,看不见的是人生,看得见的是秋风凋谢了碧叶,看不见的是年华老去了心情。
宋词中多有写秋之愁怨的。南宋词人吴文英有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某一年的深秋重阳吟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了挥之不去的愁怨。
表达悲秋情怀的,显然是宋词写的多,也写的好。其他诸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等等。
近日我在专情专意地研读唐诗宋词有关描写秋天的经典片段。我忒钦佩唐代大诗人----诗豪刘禹锡抒写秋天的豪迈情怀。
刘禹锡最广为传颂的《秋词二首》,其第一首最具代表性和经典意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战国时的宋玉写九辩起,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但刘禹锡则一反常调,就是要说秋天比春天还好。你没看见眼前的仙鹤吗?它引着你的诗情一径排云直上,直指澄碧高远的天空啊!此诗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头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形态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格调高昂。
人在老病之时,如果再听秋风,没有几个人心情能够舒畅开阔。但刘禹锡不愧是诗豪,他甚至和秋风成了相约的老朋友。尽管老了,病了,但听起秋风来,他还是那么深情款款,并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然而秋风不能吹老刘郎的壮心,试看他笔锋陡然一转,“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思念边塞秋草的骏马,抖动开拳曲的鬃毛,鸷雕也睁开睡眼,顾盼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诗人的满腔豪气跃然纸上。在这首诗的最后,刘禹锡对秋风说:“天地萧清堪入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好一句“为君扶病上高台”,与“便引诗情到碧霄”真正是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个晴朗的秋日,我仰望天空,希望能看到一羽洁白的仙鹤,衔着我的诗情,排云直上,去追寻刘禹锡豪气冲天的诗情,并与诗豪在晴空碧落欣然相会。
〔作者汪邦年,笔名鲁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淮南市作家协会文学顾问。中国诗歌网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在境内外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及文学网站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约500篇(首),作品多次获省市报刊奖,入选数本省市选集。有作品被百度知道选为最佳答案,有作品被百度网选入百度学术,有作品被选入优秀范文网。有作品被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和看点快报收藏。通讯地址:安徽淮南市政协,邮编232001,联系电话:18909646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