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彬的头像

王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05
分享

温暖如你在天涯——王勃

公元650年,在古绛州龙门,“唐初四杰”中的又一位“神童”呱呱落地,这位神童用一篇脍炙人口的五言送别诗温暖了天涯倦客,用一篇空前绝后的骈文写尽文才与繁华,打开了唐诗的大门,拉开一个诗歌繁华时代的序幕。

他在“唐初四杰”中年龄最小,却成就最高。

无奈天妒英才,命也?运也?一场意外让这个年仅27岁的才子溺水而亡,也为“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让位。

他的只身离开,身后紧跟着一个诗歌百花齐放的朝代,叫盛唐!

他叫王勃。

 

神童有多神?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翻译成现代文就是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九岁时的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 十三岁的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唐高宗麟德元年秋(公元664年), 十四岁的王勃上书刘祥道,他表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刘祥道看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 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

麟德二年,十五岁的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入仕意图更加明显。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六岁的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有了唐高宗的夸赞,王勃的名气迅速扩大,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顺理成章的被推为首位。

在长安任职的王勃结识了同样在长安追逐梦想的杜少府(真名不可考),也就是这个杜少府,成就了一首名垂千古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温暖的送别,即便是远去天涯的人依然感觉心里热乎乎。

神童有多神?少年得志,名动天下。用现代人的话来感慨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惹祸终遭逐

 

对于王勃来说,成在少年,败也在少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少不经事,社会经验少。

少年得志的王勃由于名气之大,引起了唐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的垂青,不久就被招聘为沛王府侍读,但不久这位天才就惹祸了,事情起因是皇帝的两个儿子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作为伴读的王勃一时兴起,写了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有好事者将此文呈给了唐高宗。皇上读毕大怒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在古时候,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听?于是,王勃第一次被放逐。

逐出长安的王勃其郁闷和不爽也在日后的部分作品中得以展现,王勃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写到:“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而王勃的第二次惹祸就更是为自己的年轻付出了代价,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秋冬,远离当时的文化政治中心许久的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guo,二声)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不过不是遭遇大赦当时的王勃就会被处死,也就不会有了后来名动天下的《滕王阁序》,或许唐初的历史需要这样一个人才吧。

王勃的这次惹祸不仅自己受到了惩罚,还连累了自己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其后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这其中羞愧和自责的心情可见一斑。

被判入狱期间,王勃完成了另一首著名的伤春之作《落花落》:“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这是一首因为年轻惹祸后幡然悔悟的佳作,这个时候的王勃明白了光阴,明白了落花。

年轻就要付出年轻的代价,长安城的歌舞升平,帝王诸侯的推杯换盏将成为遥远的回忆后,只能孤身远去,带着才华,带着激情,那时的王勃满满的骄傲,循着绿水青山,只为寻找梦中的理想。以至于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的王勃在接到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的诏书后,已视宦海为畏途他,并没有接受。也正是这次拒绝,才有了后面的璀璨。

 

一文动天下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秋,由于思念父亲,加上对父亲感到愧疚,于是决定出发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这个时候的南昌那个叫阎伯屿的都督已经将滕王阁建好,一切只等一个人的到来,这个人就是王勃。

路过南昌的王勃恰逢阎伯屿要在重阳节这一天为新落成的滕王阁大宴宾客,因为王勃的名声在外,路过南昌的他却有幸的成为了此次宴会的被邀之人。参加此次宴会的客人大部分都知道这次宴会阎伯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为推出佳婿吴子章。于是先让女婿准备好一篇序文,。自己则在宴会上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参加宴会的大都是人精,谁都不愿意这时候出风头,于是纷纷推辞不写。而不谙世事的王勃则是豪情万丈,提笔就写,当拂袖而去的阎伯屿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谁也无法阻挡奇迹的发生,艺术的魅力也在于此,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次意外的宴会,面对万里江山,面对霓裳羽衣,在一座阁楼里,你挥毫泼墨,点石成金,将一场大戏推向高潮。

二十七岁的王勃为中国诗坛留下了光照千古的《滕王阁序》,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传奇。而和这篇《滕王阁序》一同流传于世的还有一篇序文:“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爱才的阎伯屿最终盛情款待了这个天才,为大唐的文化留下了一篇千古名篇。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离开滕王阁,继续着继续探父的路,而这一走却再也没有找到回家的路,从此诗人活在瑰丽的中华诗库,活在滕王阁里,与赣江同在,活在万千追随着的心中。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唐高宗读《滕王阁序》后,拍案叫绝道:“ 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便急招太监要下诏招他入朝,但太监却吞吞吐吐的答道: “王子安已经落水身亡了”。 唐高宗黯然垂首,默默地站了起来,走出了御书房。半晌后从外面传进来三声叹息 :“可惜,可惜,可惜!”

这一刻,帝王将相王宫贵胄只不过是陪衬而已。

王勃,一位才华横溢的初唐诗人,让骈文在你身上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自你之后,骈文开始逐渐微弱,至中唐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只剩下了一声微弱的叹息,一份遗憾在历史的长河让人叹惋。

王勃不在,骈文不在!

秋水泱泱,落霞和孤鹜还在,滕王阁上,遥想王勃当年睥睨一切,出口成章的时候,望尽天涯路,只能看到其独行的背影。

嘴里说着豪迈的话,转身就泪如雨下。早逝的灵魂在秋水长天里,和今天的读者遥遥相望,犹如天涯若比邻,读王勃的天涯,依然让人觉得温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