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彬的头像

王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31
分享

文字国度的王者——李白

他是王者,在文字的国度里,在诗歌的殿堂里,他有足够的资本俾睨天下。

他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他的七绝和七绝圣手王昌龄不分伯仲,达到后人无人企及的高度。

好酒,也因酒宁愿天子呼来不上船,一生想入仕,却又不喑其道,恃才傲物的他最终被皇帝重金遣返。

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最后的归宿依然是山水接纳了他。

他叫李白。

蜀中的岁月

长安元年(701年),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天边出现五色祥云。是夜,在一家透着如豆灯光的房间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唐朝最伟大的那个诗人诞生了。

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四川度过的。

四川古称西蜀,在唐代是很富庶的地方,农业、手工业都有高度的发展,像蜀锦、大邑瓷器等都是远近驰名的。四川的山清水秀和成都的繁华给了诗人非常大的影响。李白后来有许多的诗篇都表示了对蜀中的怀念,“三春三月忆三巴”,“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都充满了其对四川的怀念。

至于李白的家世本文就不做详细的探究。

从五岁到十五岁,是李白在家里读书学剑的时期,教他的大概就是他的父亲。他曾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又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究竟什么是“六甲”,我们可以查出多种说法。有人说它是道教典籍,有人说它是道教符箓的名称,还有人说它是遁甲之术,妇女有孕也称身怀六甲。总之,它应该是一个很深奥很复杂的学问。据王琦的考证,现在李集中的《明堂赋》就是他十五岁时所作。从他诗文中所引的词章典故看更是囊括了中国的经子古籍、佛经、道书等等。

击剑的技术也是在这时期学的;他一生几乎和剑没有分离过,他对剑是十分有感情的。在他的诗中和剑有关的诗很多,“高冠佩雄剑”、“锦带横龙泉”、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

二十岁以后,身怀剑术,文能赋诗的李白开始在蜀境以内游览。成都的散花楼,峨眉山都留下了诗人的身影,有诗《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为人传诵的一首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亦是写于此时。这首诗更是二十八字中有五个地名,但读起来毫无违和感,可见这时他作诗的锤炼功夫已经很深了。

他对于四川的故乡是怀有浓厚的感情的,其后来的多篇诗歌中出现了四川的地名和物,诸如峨眉、山月、子规鸟、杜鹃花、司马相如台、扬雄故宅等,四川锦绣壮美的山川河流培养了宽阔的胸怀,也为其诗歌朝着浪漫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来写的著名诗篇《蜀道难》更是直接对四川形势的奇险壮美的描写,这种奇险壮美的感觉让人身临其境。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从此开始了其仗剑走天涯的后半生。

仗剑走天涯

用现代人的话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5岁之前的李白在游遍了四川的优美风光后,产生了走出蜀中的想法。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希望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的愿望能够实现,他认为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和大鹏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二十六岁的李白前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人总是病了更想家,在扬州生病期间,李白写下了千古名篇,也就是那首思乡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并在随后写下《秋夕旅怀》。这年冬,李白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同雍)相识,并结识了另一位大诗人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二十七岁的李白游历到湖北的安陆,安陆是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所艳称的云梦泽所在的地方。在安陆李白成家了,妻子则是在唐高宗时当过宰相的许圉(yu,三声)师的孙女,他的妻子也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人,《柳亭诗话》记载李白曾作《长相思》乐府,最后的句子是“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他妻子看后说,武后的诗中已有“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句子,由此可知他妻子也是读书很多的。”

这一年,李白的另一个好友王昌龄进士及第。

在此后的十年间,李白依然是各地漫游,但是会不定期的回到安陆这个给了他家的地方,而在安陆李白的声誉也逐渐得到了认可和赏识。彼时李白的诗歌风格自成一家,完全成熟。

在此期间,李白也曾进行了一些能够得到赏识的活动,他的“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就作于此时。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ji,四声),一度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由于他这方面的努力大多无疾而终,也导致了诗人开始产生厌世的情绪。这一年他的忘年交杜甫刚刚十九岁,还在过着自在逍遥的漫游生活。

此后的岁月李白两入长安,第一次结识了贺知章,第二次终被皇帝授予供奉翰林,但由于其放荡不羁的性格招致当朝宦官的嫉妒,在被多次被人上书说其坏话之后,终被玄宗重金返还。失意的李白只能继续自己辗转全国各地的颠簸之旅。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李白想着远方的亲人,经历着自己呃理想和抱负被当权者无情扼杀,在这样花好月圆夜,只能一个人独自啜饮,满心惆怅的李白写下了《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共四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最有名,被翻译得最多的一首诗,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赞该诗:“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

如果在被贬后漫游东都洛阳 什么让李白觉得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在这一时刻见面了。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李白的《梁园吟》写到:“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忆古思今,感慨大唐王朝终有一天也会像曾经门庭若市的梁园一般消失在历史中。但是矛盾的心情最后则演化为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评价《梁园吟》:“怀古之作,慷慨悲歌,兴会飙举。”范传正有云:“‘李白脱屣轩冕,释羁缰锁,自放宇宙间,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秽;好神仙非摹其轻举、欲耗壮心遗馀年,作诗非事其文律,取其吟咏以自适。’三诵斯篇,信然。”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秋天离别的时候,杜甫写了一首《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以至于后来两人多有诗歌相互赠答,如《沙丘城下寄杜甫》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在东鲁漫游期间,路过兰陵的李白 作《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历来诗歌创作中一个普遍的主题。但是李白的这首《客中行》则是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诗人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这也是李白豪放的一种表现。

金陵,这个李白当年离开蜀地,仗剑远游曾经到过的金陵总会不时的回到自己的梦里,那个自己写下《长干行》的地方,当然李白想去金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武汉登临黄鹤楼的时候因为崔颢的一首诗让自己第一次感觉到了无奈,而金陵这个繁华的城市或许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好一些吧。

果真金陵的灯红酒绿让李白暂时忘却了在武汉的不愉快,在登临凤凰台的时候,眼前的景象和在黄鹤楼所见之景简直是相差无几,豪气干云的李白提笔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大有和崔颢的《黄鹤楼》一争高下之势,但遗憾的是千百年来纵使李白留下的佳作不计其数,但是这首诗依然未能超越崔颢的《黄鹤楼》。

又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又是一个和朋友一起喝到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日子,但再畅快的相聚还是要分开的,那就写一首诗给友人吧!《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赐金放还八年后,李白与有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纵情放歌。但每每回忆起长安的丽人和美酒,依然抑制不住心中的相思。《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同样是三首,这一首依然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首。尤其是最后的“长相思,摧心肝”更是让人不忍淬读。此时李白已经是五十一岁老者,头发已经斑白,往日的轻狂在额头留下道道深痕,可在酒精的作用下,李白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忘掉了这几十年间的悲喜离合,抛开俗世的纷纷扰扰,唱出了千古名篇《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其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皆是千古名句。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生动地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当时喝酒的境况做了一个的素描,其关于李白的四句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只不过这个酒中仙的诗人最终也只能用将进酒这样的诗文来消除万古愁。

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写下慷慨豪迈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谓是句句精彩。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安史之乱”成为其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一个文人非要卷入权贵的争权夺利中,自古以来的成王败寇在李白身上再次应验,流放于是不可避免,也无法避免。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

这一次李白再也不用再抒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被权贵们以附逆作乱之罪名要求流放夜郎西,不知那时候王昌龄会不会提前知道李白要去夜郎的消息,如果知道,我想王昌龄一定备上最好的酒和菜等你。

有些事情真的有预兆吗,不管怎样,这一次的流放似乎让李白有一种再也回不来的感觉,“夜郎万里道,西上让人老”,没想到的是一语成谶,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十八岁李白开始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年),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流放的路上李白病了,这场病也让其因祸得福,最终免去了夜郎之舟车劳顿,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顺着长江疾驶而下,写下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两岸的猿声掩盖不了李白望山望水的轻松惬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一刻的他是如此的欣喜若狂。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遇赦后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重游庐山时,作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此诗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唐宋诗醇》评价该诗用了八个字:“天马行空,不可羁绁。” 同样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李白第一次自称自己是楚狂人。为何有这样的一个称呼,当和其在安陆生活里十年的经历有关。

没有去成夜郎国的你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当涂。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次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短短的六句话,表达出了李白慷慨悲壮的情怀,其实对于大鹏的描述在李白的诗中多出出现,在年轻时候李白曾写下《大鹏赋》,将自己比作大鹏,在《上李邕》中也曾写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到《临终歌》中,却已是“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在李白的心中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年轻时想展翅高飞的大鹏,临终前才发现自己也有力道不足的时候,人生感慨和况味都在这短短的六句诗里,关于大鹏的描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在其名篇《逍遥游》里就有这样的描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李白的《上李邕》该诗开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是化用了这一句,写完《临终歌》不久李白与世长辞。

牛渚矶上,有月,有酒,遗憾的是没有人陪李白再喝一杯,可叹的是他的影子和舞步是那么的凌乱。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短短的十二字为诗人放荡不羁,而又不得志的一生做了最好的诠释,结束其仗剑走天涯的一生。我想那晚的月亮应该是哭泣的,那晚的江水应该是呜咽的……

不知道此时的诗人是想起了昨夜还入梦的老杜,还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河边浣溪沙的人是否也向自己这样,月夜里孤单,灯影下踟蹰?

任侠的风气在唐代很流行,像李白在《侠客行》中所说的,“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扬雄故事)”

他诗中歌咏任侠的内容很多,如《东海有勇妇》、《侠客行》等,因为他自己就是“少任侠”的。

或许在诗人的命数里,只能仗剑天涯。

一袭白衣,一匹白马,辗转天涯。

其实他那里知道那个社会、那个讲究门第和派系的时代,岂能是他一书生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

行路难啊,行路难,诗人感慨的是人世间道路的艰辛,更像是为其仕途的不如意在写一篇悼亡词!

长安一片月

开元十九年(关于731年),李白三十一岁,初入长安,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开元二十年(关于732年),李白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开元二十一年(关于733年),三十三岁李白,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主,过上了短暂的不闻天下事的隐居生活。

每一个文人都希望混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成就济世之梦,开元二十二年(关于734年)正月,李白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又云:“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按赋中有“臣白美颂”等字样,疑太白曾以此赋在东都洛阳进献玄宗。此赋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其写作目的是为了谋求官位,遗憾的是未能成功。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同样未得赏识。这一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最幸运的是李白这次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谪仙的称谓由此而来。

但是在长安混迹三年后,开元盛世的大唐,却没人愿意给李白阶前盈尺之地。长安一片月,抖落一地苍茫,此时已是夜深人静,诗人独自一人在月夜下徘徊,举杯邀明月,也只不过和影子一道仅仅三个罢了。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第一段在长安的岁月让李白并不开心。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已四十二岁,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后,李白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其中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为人所熟知。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载(公元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从古至今,自负都是文人的通病,在李白身上更是彰显无疑,李肇的《国史补》记载:“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鞾,上命小阉排出之”。这是一个在后世不断被渲染的故事。后来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乐史的《杨太真外传》等都有相似的记载。也是“力士脱靴”故事的由来,当然这样的豪饮也并非一无是处,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记载:开元年间,皇室最看重牡丹花。兴庆池东沉香亭前,有牡丹正在怒放,玄宗皇帝率领杨贵妃娘娘与众位梨园弟子前来观赏。玄宗兴致奇高,说道:“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召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篇。当时李太白醉旧未醒,“宿酲未解”,即便如此,依然提笔一蹴而就地写下著名的《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在《流夜郎赠辛判官》中,他还津津乐道这段生活:“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二入长安的李白,一个没有参加科举而能被皇帝宠幸的诗人,却再一次因为酒和傲气而被皇帝赐金放还。在仕途这片汪洋大海里,诗人如一叶轻舟,更像是一叶浮萍,总会被雨打风吹去,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更是那样的格格不入。短暂的供奉翰林之后,李白第二次离开长安。

好吧,即便仕途没有希望又何妨,还有酒,有剑,有诗,有杜甫,孟浩然等诸多好友。

酒是个好东西,往往会酒不醉人人自醉,报国无门的李白成为了酒肆常客,一袭白衣换成青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来,再痛饮三杯,只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酒后的放歌成就了一代文豪,留下了千古绝唱,但也得罪了王侯将相,“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他也只能再度被流放,他一直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头来来依然是一壶沧桑一壶酒。

文字的国王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评价李白和杜甫:“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李白的性格,是浪漫和豪放的。他的感情是炽烈的。他热爱祖国,热心于政治。李白诗的艺术成就,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可以说已到达了高峰;在文学史上也只有屈原、陶渊明、杜甫等少数几个人可以和他并称,然而也是各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的。他写了许多个性非常鲜明的富有感染力的诗篇,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的气魄,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单纯的风格,都对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些诗篇并因此得到了历代人民的传诵与爱好,构成了我们古典文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从他一生的遭遇和经历来考察,就更可以了解他的主要精神和他诗歌的主要特色。

虽然李白生活的年代多数时间是歌舞升平,但是边关也是时不时的因为这事那事战事不断,这也是边塞诗能够成为唐代一个主流诗歌题材的关键因素,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如王昌龄、高适、王翰、王之涣、岑参等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 还有一部分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原本就有豪侠气的李白,加之自身为国报效的热情,也写了诸多边塞题材的诗篇,如《塞下曲(六首)》、《从军行(二首)》、《关山月》《子夜吴歌》、《北风行》等,其中以《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和《子夜吴歌》中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最为有名。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价《关山月》时说:“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五门关’,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对《子夜吴歌》的《秋歌》评价是:“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这样一个诗歌集大成者,同样因为《忆秦娥·箫声咽》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我们来看这首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述:“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另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也是同样精彩。

对于这个文字王国的国王,其后人的评价也是非常精彩

韩愈在《调张籍》中这样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更是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他是太白,他是长庚,他是启明。

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此后的日子里,他的诗和歌,他传奇的一生真的成为一颗长庚星,在诗歌的殿堂里照耀着无数人的心境,像一颗启明星,启智着无数人的思维和智慧,我在想如果当时李白真的入了仕途,会为中国的诗歌史留下多大的遗憾,当年的盛唐和诗歌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生活就是这样,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将开启另一扇门,如果真有玉帝,也应该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惟有在文字的国度里,李白才是真正的王者,俾睨天下。

他的生命是一场纯粹的漂泊,洞庭湖的烟波留不住,赤壁的风云留不住,蜀道两岸猿啼声留不住,风情万种的月亮在他醉酒后成为大唐一处绝美的风景。

我们都是生命长河里的一朵孤独浪花,有的漾起美丽的涟漪,有的静水流深,合着月光一同起飞, 我也会在孤独的夜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光远走,当繁花落尽,当所有的一切都离自己远去的谁时候,他的诗依然飞在风里,长出翅膀驾着五彩祥云闪耀在文字的王国。

我也会在孤独的夜晚整理散乱的诗囊,持着李白的剑,寻找最后一片闲适的风景,和其在文字的国度里相约,共酌“花间一壶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