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长贵的头像

王长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19
分享

伞下黄姚

伞下黄姚

王长贵

走进神交已久的黄姚古镇时,老天特意将其幻化成乱云飞渡仍从容的一幅画,缥缈中留下迷离的身影。因此,雨中的黄姚,只得仔细地在伞下脚踏青石板,来一次近距离阅读。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有客人亦如我等,只能在伞下阅读黄姚,故俗套一点,先略作介绍。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地处漓江流域下游,始建于宋朝开宝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岩溶山水古镇景观。古镇之所以得名为黄姚,是因为古时这里主要以黄姓和姚姓两大姓氏的壮瑶居民为主。北宋皇祐四年,狄青率部南征,其部将杨文广经黄姚,派士兵打探路线,得知当地居民主要以黄、姚两姓为主,于是就把此地称为黄姚。

在黄姚,古榕、碧水、青石板路与楹联牌匾被誉为“古镇四绝”。此时,雨,厚实。山,朦胧。天幕下的朵朵伞花,将黄姚的街巷挤得严丝合缝。因此,伞下读黄姚,除了跟着“古镇四绝”的诗行读,你还得换一种方式,不以雨悲去品她的深度和温度。

古榕之于黄姚,是一种穿透时空的生命进行曲。850多岁的龙爪榕,形似龙爪的枝干200多年前就已经枯萎,只因被众多寄生藤以及气根紧紧缠绕包裹,即便倒立下来仍拥着母亲。伞上听风雨,伞下看龙爪,忽略的是她承载了多少风雨以及饱受了多少苦难,品到的是创造生命的奇迹——抱团发展、相拥而生、和谐而兴。因此,无论是龙门榕、石上榕,还是夫妻榕、睡仙榕,喻意之外,大自然的名作,既讲述了独木不成林的故事,又诠释了人与自然当这样和谐相处。因此,黄姚榕树的古,是黄姚古镇之古的缩影。

至于碧水,因榕树的存在而成为想象中的绝美存在。单点伞下的风景,碧水无影,只有浑黄的河水滚滚而来,但没有暴涨的咆哮,温柔的性格可从河中或两岸的巨石在无数次洗刷后或光滑或穿透中,感受上善若水的魅力。其间,是榕树绿了碧水,还是碧水绿了榕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黄姚人与树相濡以沫,让碧水点缀了古镇的另一种绝代风华。

青石板路,差不多是每个古镇的标配。黄姚的青石板路,雨水是她最好的妆容。伞下,雨水顺街道缓缓浅流,青石板平滑如镜,像极了盈盈不羁的水墨,一双双大小不一的鞋底,或深或浅地踩过,每一朵浪花便作成万千不同的画,绘出无尽的联想。从脚踏“石”地到脚踏实地,才有平稳使然。300多年的历史,放在伞下读,是人力所致,还是岁月的打磨,无论是标上繁华或寂寞的标签,总能让你低下头来完善足迹的写生。

是故,钱兴广场的纪念,欧阳予倩的坚持,八柱式戏台上的精彩,迎秀街上的得意,金德街的企望……凡此等等,一条条青石板路,较之于常见“十”字的四通八达,黄姚用设定的“丁”字结构,让你在伞下,踏着青石板沿着岁月的长河,始终保持向前,不得偷懒取巧。

黄姚的楹联牌匾,以精冠绝。说她精,是因为最贴进黄姚古建筑整体布局的特色:“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诗联”。其中,佐龙桥、佐龙亭、佐龙祠,可以当着以精冠绝的范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伞下,收眼可观桥、亭、祠三位一体,空间就这么大,时间则悠远,是其一;其二是祠高不过2.8米,面宽仅2.41米,进深只有3.7米。在这样的秀珍空间里,亭的上方着一圆形篆体“寿”字统领,中联“佐起文明新运会,龙扶博厚铁山河”;前联“傍水四围山蕴籍,洞天一品石玲珑”;左联“此地有碧流黄石,其间皆翠绕珠围”;右联“乾坤风月无双价,廊庙山林一等人”。不疾不徐,不骄不躁,四柱之间虽无庄严雄伟,但完美演绎了天地人智慧。

当然,生活是黄姚楹联不变的主题。如果说佐龙桥、佐龙亭、佐龙祠是小中见大,那么吴氏宗祠的祠联则是大中见小。“宗开渤海,祠镇珠江”,导游说这是黄姚或者说世上最牛的祠联。是不是最牛?或许因人、景、时而有别。其实在伞下看此联,世界就那么大,不管是从何而来还是到何处去,终归得守护一方热土。就像暴雨,伞下的你我虽然少了一睹方容的空间,撑起的也是一片天。来黄姚,是生活中的一次缘;离开黄姚,不过是重复一次从何而来又到何处去的故事。

王剑冰先生《时光里的黄姚》开篇说黄姚“是一种乡间的情愫,一种乡愁感念。”文末又说“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就像突然而至的雨,等谁,又不似在等谁。因此,当视野的空间关闭,伞下读黄姚,就其深度和温度,读的是生活,是乡间的情愫,是乡愁感念,更是家国情怀。

由是,今天我在伞下读黄姚,明天我不在浪迹天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