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长贵的头像

王长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27
分享

穿溪越坝追乡愁

穿溪越坝追乡愁

王长贵

故乡西北部的黎水镇,自然格局为山—溪—坝—山,境内多以溪和坝命名,是她有别于其他的独有个性。因此,你若欲跨山、穿溪、越坝追寻乡愁,选择黎水,或许是最佳。

黎水的山,你可以从进入黎水辖区的公路“朝天拐”开始品读。“朝天拐”是地名,过去是,今天也是,不过现在是悬挂在右边冲天平之巅的一段公路的称谓;冲天平是大山,冲起来与天齐,与平坦无关,是那种不动则已动则惊人的描述。左边的大山以武陵山区叫山为盖论,不叫盖也不叫山而叫寨,且叫皇后寨,是那种静了千年还是静的感触;过寨的路,叫九岭十三弯。所以,在这里你是跨过了山,然后倒着去思维巍与峨;寻路,则可顺着感受险和阻。

对于黎水的认知,于我,始于父辈少时在黎水求学的点滴记忆,理解于黎水姑娘——我的妻子。

家乡杉岭,在皇后寨的另一侧。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年关前的下午,雪一直下。九岭十三弯的第四个窄窄的岩嵌里,一个少年用花背拼命抵挡身前那双贪婪的眼,恐惧里充满绝望。危难时,手持扁担的黑脸大汉如期而至。黑脸大汉叫耕二,常年手持扁担行走渝鄂边区乡场,以挑力为生。后来,少年成了他的妹夫,他成了我的二舅。自然,这是后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成家了。每走一次九岭十三弯,就多了一份回忆,也增加了一份对公路的期许。艰辛?幸福?在这些故事里,有山就有路,有路就有人,总是在动静之间体会黎水不一样的动静相宜。于是,无数次站在“朝天拐”俯瞰:冲天平与皇后寨——夹着黎水河逶迤而下,直达郁江五里峡,是为黎水。

黎水河的汪汪之水,缘自两山孕育的九条山溪。但黎水河有一特点:河底均为当地人称之的黑墨石,或许是以黎为名的由来。九条山溪自然是高山流水,极尽流水无弦万古琴之雅。一溪分卧两坝,坝上的村庄和田园,果真为两山排闼送青来,书写青山无墨千秋画之韵。因此,九溪十八坝之于黎水,是一种不居一格又自成体系的地理标配,是一幅自然山水画。在画里,你可跨山、穿溪、越坝,渐次追寻满满的乡愁,感知自然生态和人文文化的魅力。

黎水九溪:即前溪、后溪、灯笼溪、堂屋溪、三岔溪、菜台溪、奔路溪、瞒路溪、木叶溪。这些溪流有的以位置命名,有的以形命名,有的以意命名,特征各异,将盈盈诗意装得满满的。

“朝天拐”下奔路溪,是由湖北经土皇垭进入重庆的必经之路。在重庆直辖前,这个村叫川边,意为四川之边;村里有座寨子,名头特别响,叫土皇城;土皇城背靠的大山,曰皇后寨,既是山名,又是村名。川边、土皇城、皇后寨,这样的配搭,着一“奔”字,诗和远方的无尽遐思,“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意蕴,也不过如此。

灯笼溪,向下是五里峡,向上是龙门垭口,翠竹掩映的寨子斜挂在崖边,溪水形成的瀑布为灯笼穗儿。月夜,灯光从竹丫间泻出,近看是灯远看是笼。灯笼溪口的老木屋,在四十年时光里,我收获了爱情,也送走了老人,更增添了对于黎水的情感。

前溪、后溪相依相偎,是姊妹溪;菜台溪的茶、堂屋溪的笋,以特产扬名;瞒路溪以一遮一掩,让你在前进中学会坚持……这些丰富的自然诗意画,有情有物、有理有趣,四时更替情节各异。当你穿溪走向远方,景致总会在某一个恰当的时刻悄悄地扑入心里。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云: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之于黎水九溪,真是画虎入骨。

溪,生命之源;坝,生活之源。溪源头是山,半山腰是土,溪尾是坝,坝上是田,土与田之间点缀的是屋,屋旁植树种竹,地道的田园风光。千百年来,溪与坝相生的特殊地理环境,诠释柴方水源的居住风水。这种格局,与其说是百姓心中的家园,不如说是乡愁载体。

黎水十八坝:即白果坝、窑丁坝、石鱼坝、水车坝、蒋家坝、狮子坝、竹园坝、黎水坝、柏杨坝、楼房坝、沙子坝、王理坝、夏家坝、战场坝、石算坝、杨柳坝、岩纤坝、田坝,皆分属在溪畔,山环水绕,平原中开,且有坝就有人家,美不胜收。当然,战场坝的烽烟已远,水车坝吱吱声不在,蒋家坝也无人姓蒋,但薄雾与炊烟相拥,飞鸟与牲畜相遇,在高处和低处,乡愁的色彩和谐而悠长。

集镇坐落的黎水坝,为十八坝之最。集镇后面是田园,街上除了居民们自建的小洋房,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亲和家园。中间的坝子,有个很温馨的名字——亲和广场。这里,白天,安静,青山环绕,河水浅吟低唱;夜晚,热闹,华灯初放,歌声中舞姿翩跹。

夜幕降临,在亲和的氛围中,不管是当地人或是外地人,坐在街上摆龙门阵,最常见的话题是:“你能说出黎水‘九溪十八坝’吗?”如说能,当地人便会掰着指头计算;不能,当地人也不介意,也会掰着指头为你娓娓道来。

黎水集镇曾是渝鄂边境布匹、盐巴、山货等物资交易中心,十分繁华。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镇上就有用桐油烟制作墨的下号、老号、新号三个烟房,或许是一个见证。如今,透过留存的老瓦房一角,还能依稀看出曾经的繁荣昌盛。现居镇上的程家人,还习惯叫住的地方“大店子”。在他们的记忆中,当年安徽十大姓到渝东南经营烟房至解放前,程氏一支留了下来。究其因,一是动静相宜的自然生态,二是与古镇留下的“亲和”人文文化有关。

是故,聚着“亲和”命名的“九溪十八坝”,一直为黎水境内27胜景。时至今天,随着交通的改变,每穿过一溪越过一坝,就会看到不同的生态观光农业产业。有情有趣有义的黎水人,擅做加法,又将皇后寨、五里峡、亲和家园与“九溪十八坝”相加,统称黎水三十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当真。

亲和的“九溪十八坝”,不但为黎水的人们提供了生产生活的有利条件,而且还为人们注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文化空间,说是溪盈诗意坝满乡愁,一点不为过。

溪盈诗意,你可以从黎水教育传承去抚摸文化的脉搏。广文小学,今黎水中心校的前生,在黔西北地区如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在这里,中共地下党员执教,抗战的第一声呐喊,就像大山冲天平;最早的女子小学,男女平等的追求以她所倡导的乡贤文化,恐怕也只有问溪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诚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年,这个边远之地考上大学的学子,差点占了半壁江山的奇迹,可以读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

坝满乡愁,你可以从产业发展去追寻乡村振兴的脚步。蒋家坝、竹园坝、夏家坝等观光产业园,无不深深地烙上了“亲和”的标志,延伸的产业金链条,不但是农民幸福生活的首选,也是游人享受美丽乡愁的首选。

此外,流传了千百年、几尽失传的拗岩号子、薅草锣鼓等写满山、溪、坝符号的非遗文化,而今已走出深山登上大舞台,喜见八方宾客。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振臂一呼,还是默默育人,又或偶尔吼几嗓子,人间烟火味中透出溪的清亮、坝的宁静、山的挺拔,勤劳善思、乐观上进的品格,让人想不记住黎水,都不得行。

山是躯,溪为血,坝长肉,黎水人的总结准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忆,更是生活的添加剂。

黎水的山、溪、坝,就这样安静地卧在白云下,藏在黔西北,将溪溪诗意、坝坝乡愁,包裹得严严实实,等待你和我穿溪越坝——去追、去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