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村落,竟然有两处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个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几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底蕴之深厚,在鄂东南地区实属罕见,在全国各地村落也较为罕见,2012年入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令人罕见的村落,就是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城西北黄姑山下的玉堍村。2021年3月18日清早,我和亲友们从武汉出发,冒着蒙蒙细雨,驱车170余公里,观赏了这座“罕见”的村庄。
玉堍村在大山深处,显得有点与世隔绝。我们进入村庄,看到在几排错综复杂的新旧民宅之间,有一条蜿蜒的小溪穿村而过。在村庄的中心地带,有两个面积不大、但是很清雅的池塘。整个小村的周边都是金黄喷香的油菜花和毫无顾忌地欢闹着的鸟群,很是诱人。
比自然环境更诱人的,是这里流光溢彩的人文传承。村庄里人烟稀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去了。很幸运,我们遇到了一位热心快肠的年轻人,他非常质朴而热心地向我们介绍着玉堍村的建筑历史和风土人情。
玉堍村是明朝由江西迁居阳新的单一血缘村落。村里居民全为李氏宗亲,由赣入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落内有为数较多的明清特色民居和保存完好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晚清重臣李蘅石故居和李氏宗祠。这里的“玉堍油面制作技艺”还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吃新节”、“送水节”、“千日关”、“正月十五摸青菜”等民俗仍在流传;《李衡石利齿收伊犁》、《济公修建百佛庙》、《秦始皇一鞭抽出十八折》等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在和年轻村民的交谈中,我还就“堍”字的读音和意蕴进行了深入交流。
阳新地处吴头楚尾,方言众多,缘于此,阳新语源集赣、湘方言与楚语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吴楚”方言。其“九板十三腔”被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称之为研究古方言的“活化石”。
就说这玉堍的“堍”字吧,我用手机网络词典查找的释文是“桥两旁靠近平地的地方”,从土从兔,音读tù形声。可是,这位年轻村民立即纠正我的读音。他说:“城里人把咱们的村名写错了,也读错了,应该是“土”旁加一个“免”字,读‘碗’音。但这个‘土免’字在一般字典里查不出来,在《康熙字典》里才可以查得出,是古代的入声字。写着‘玉堍’,读着‘玉碗’。‘玉’即为‘石头’,‘堍’即为“‘村落’,意即‘像美玉一样的山村’。”
细观玉堍村,还真有其意:满目青翠的黄姑山喀斯特岩体,时有裸露的石岩如白玉般镶嵌在绿毯中;村前有细流的大泉溪,左有鲤鱼山、右有虎山相伴,青瓦土墙的古民居沿着地势的高低起伏,在这山间的缓冲地带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
村庄有约40户明清古居,均以青砖、布瓦为材;屋不大,却紧凑,格局分明;四方墙斗一般儿高,有着徽式马头山墙和一字形门楼,夹着鄂东南民居内大外小的刀条形窗口,以及拥有防盗贼功能的杉木大门与方便看家狗出入的石雕狗洞。
这位年轻的村民介绍说,家与家之间,用马头山墙隔离,外看似装饰,实为防风、防火。夹杂在这群建筑中的还有几间只见屋尖,不见屋脊和马头墙的古屋,那是明朝的遗居,屋内天窗天井,门窗、影壁、屏风雕刻均在,虽是年代久远,仍有人居住维护。
离别年轻村民后,我们观赏了几家古居。这些古民居,正如年轻村民所介绍的那样,建筑样式风格较为统一,均采用青砖、布瓦、木材为建筑材料,屋檐下均绘黑白或彩色的屋檐画;所不同的是:明代建筑没有屋脊,只有屋尖,而清代建筑都采用马头山墙的建筑模式。马头山墙,状似马头,铺以曲龙,飞檐高举,气势大方;房与房之间,建有防火通道。屋内多设天窗天井,采光充足,门窗、影壁、屏风均雕刻有花鸟虫鱼、神话故事及历史人物。这些雕刻十分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然而,我们看到有的古居已经坍塌,成为废墟,感到非常可惜!
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李氏宗祠。李氏宗祠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由晚清重臣李衡石捐款建成,占地165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戏台、看台、正堂、过堂、祖堂构成,进深五重,并建有正厅、义学、茶酒厅等次间。该建筑以青石、青砖、布瓦、木材为建筑材料,外墙采用马头山墙式,马头山墙下绘有醒目的屋檐画,突出了阳新明清古建筑的特点。屋面布瓦堆饰的曲龙造型,近看似飞鸟,远看似草龙,造型优美,形象生动。祠内布局独特,从正门至祖堂神龛全用青石铺地。前厅戏台全用木板铺就,戏台前檐雕有五龙图,四周雕满云纹,更显富丽堂皇。戏台正上方的藻井描绘彩色的龙飞凤舞图案;檐角高高翘起,给人振翅欲飞之感。正堂中间的藻井,绘有八卦太极图案;两边厢房的木窗均雕有或绘有花草图案,一大两小的天窗呈品字形排列;其功能一为采光,二为将屋面的承接的雨水归集于室内天井,渭之“四水归堂”,意为财气、运气如雨水般归于室内而不外流。祠堂内16根大立柱,呈宝瓶状的基柱石,雕刻有精美的花鸟龙鱼等图案,大梁弯曲起伏,自然和谐,独具匠心。该建筑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出李氏宗祠,我们正准备离开玉堍村时,同行的摄影大师海尔罕先生拿着手机,对着视频说:看了李氏宗祠,怎么没有看到李蘅石故居啊?这可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玉堍村最著名的景点啊!
我如梦方醒,赶紧去问几位年长的女村民,无奈,她们只听得懂“吴楚”方言,但听不懂我的“普通话”和“武汉话”。我又去问几位正在建房子的年轻村民,他们告诉我,李蘅石故居就在我们进村口的山坡下。
我们来到李蘅石故居门前,但见大门上了锁。我们不能进入故居内,只得在故居门前屋后观瞻。
据载,李蘅石(1838~1922),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子史经集,烂熟于胸;文章锦绣,大气磅礴,是阳新当时有名的饱学之士。虽才高万斗,却三次参加乡试,均无功而返。一次偶遇,投左宗棠部金忠介营。历保道员,署吉昌县,寅戴花翎。
1879年,左宗棠率部击败回民军,其首领白彦虎投奔俄国。俄借机窃据伊犁城,左宗棠奏请委派甘肃题奏遭观察使李蘅石和噶尔萨巴图鲁提督军门殷国卿去俄交涉。李率侍从、通事10余人,与之斗智斗勇,终于不辱使命,收回失地。为示奖赏,朝廷钦加其二晶顶戴,赏正二品封典,授新疆按察使,诰封光禄大夫。
修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李蘅石故居,就是其晚年居住之所。古宅倚青山,绕溪水立于玉堍村东头,周有古樟叠翠,高大的青石门框上方镶嵌着“光禄大夫”四个大字银钩铁竖,苍劲有力;黑瓦的飞檐、高耸的马头墙上,依稀可见彩绘漆雕,别有匠心,气势非凡。由于大门锁闭,我们没能进入故居内部观瞻,确实有点遗憾!
我们登上高山往下望,令人惊奇地发现,玉堍村的上岩邢、下岩邢、平地畈李、平地畈董、周通湾、枣树下和山下屋七个小村庄,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每个村庄前都有一个人工开凿的半圆形池塘,波光闪闪,就像天空上的七星布局。
我们走下高山,沿着被油菜花香熏陶着的山路,看着欢快流淌的小溪,听着悦耳的鸟鸣,离别了400余年人文传承流光溢彩的古村落——玉堍村。
回家的路上,我吟《绝句•咏玉堍古村》一首:
鸟语花香醉悦人,溪流清澈贯全屯。
百年老宅基犹在,喜看新楼沐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