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魅力之都,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徐徐展现着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古老的城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林立的高楼彰显着今日的璀璨,二者交相辉映,勾勒出雄浑与婉约并存的独特景致。
我,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饱含着深深的眷恋。在武汉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汉阳区的古琴台,恰似一位知心老友,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是岁月沉淀的深情,是心灵深处的慰藉。
秋高气爽之日,心中那股莫名的兴致悄然涌起。仿佛有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召唤,驱使我再次踏上这片充满国风韵味的土地 —— 古琴台。秋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如同岁月温柔的抚摸,让人倍感宁静。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享有 “天下知音第一台” 的美誉。它坐落于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如诗如画的月湖之滨,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连接着武汉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这里与 “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楚国晴川第一楼” 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是荆楚大地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更是中国最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武汉最具国风魅力的景区。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时期,历经岁月沧桑,屡遭损毁,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重建。清嘉庆初年得以再次重建,延续着知音文化的传承。当我缓缓走近古琴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色彩釉瓦顶的门厅,门额上书 “古琴台” 三个大字,字体古朴庄重,犹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饱经风霜的笔画,仿佛承载着千年来的历史沉淀,让人不禁想起那些曾经在这里驻足的文人墨客、雅士贤达。此刻,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之情,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穿过门厅,便是一条甬道。甬道两旁,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宛如为游人铺设了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神秘之路。我走在甬道上,脚步轻盈而缓慢,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荡,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阳光如金缕般洒落在身上,暖暖的,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
甬道的尽头是 “印心石屋”。我伫立在 “印心石屋” 亭子前,久久观赏,不愿离去。“印心” 二字富有意蕴,取自佛家《传灯录》中:“衣以表信,法乃印心。”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但众僧不解佛意,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释迦牟尼知道只有迦叶悟其心意,遂赐予迦叶佛法。从那以后,印心就用来比喻释迦牟尼与迦叶不藉言语,心领神会。把 “印心石屋” 建在象征着知音文化的古琴台,确实再恰当不过。而 “印心石屋” 四字同样赏心悦目,为清・道光帝为陶文毅御笔亲题,烙金字体远观凸显,近瞧则是凹陷,从不同角度看去,字体的变化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仿佛在诉说着皇家对知音文化的尊崇。亭柱上的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流水远山自有情”,更是为这里增添了一份诗意与浪漫。那优美的对联,让人不禁想起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我站在亭子前,静静地品味着对联的韵味,心中感慨万千。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能拥有古人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诗意的追求呢?
在 “印心石屋” 后方,便是 “琴台碑廊”。碑廊堪称一处文化宝藏。内存放着《汉上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等诸多珍贵碑刻。这些碑刻历经岁月洗礼,有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刚劲有力的笔画仿佛在诉说着古人对知音的渴望与追寻;有的虽已斑驳,却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脉搏。这里的题刻琳琅满目,每一块碑刻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宋代书法家米芾所题的 “琴台” 二字尤为知名,字体潇洒奔放,独具韵味。站在碑刻前,能感受到米芾当年挥毫泼墨时的豪情与洒脱。那一个个苍劲有力的笔画,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看着这些碑刻,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与他们一起畅谈诗词歌赋,感受知音文化的魅力。我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面对一幅幅精妙的书法,如痴如醉。这些碑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到古琴台的主体建筑 —— 一栋单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前,我被檐下高悬着的红底金字 “高山流水” 四字匾额所吸引。那四个行书大字,笔力遒劲,气势恢宏,犹如奔腾的江水,汹涌澎湃,又似巍峨的高山,庄重肃穆。堂前有一方由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相传这里便是伯牙抚琴之处。石台的中央立着一方石碑,四周环绕着精美的浮雕石栏。每一处雕刻都细腻入微,人物栩栩如生,花草灵动自然,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那个遥远时代的艺术魅力。站在石台前,我仿佛看到了伯牙身着长袍,端坐在琴前,手指轻拂琴弦,那悠扬的琴声仿佛穿越时空,在耳边回荡。此时,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古人艺术创造力的赞叹,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
高山流水园前的大树,中分两枝,恰似子期伯牙知音相伴。这棵大树仿佛也被赋予了生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诉说着知音的故事。看着这棵大树,让人感慨不已,仿佛看到了伯牙与子期在树下畅谈音乐、交流人生的场景。那茂密的枝叶,仿佛是他们友谊的象征,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枝繁叶茂。真正的友谊就应该像这棵大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依然坚定地守护着彼此。
走进园内,高山流水馆犹如一本打开的历史画卷,向人们展示着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馆内的陈列丰富多样,有古代的乐器仿制品,那精美的造型,让人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悠扬旋律;有书画作品,笔墨之间,尽显古人对知音的赞美与向往;还有关于知音文化的介绍,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千古佳话的来龙去脉。在这里,可以静静地聆听着悠扬的古琴曲,感受着那份穿越千年的知音之情。那婉转的琴声,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伯牙与子期的相遇、相知、相惜。我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中,心中充满了感动。知音难觅,而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却让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能够懂我们的喜怒哀乐,与我们心灵相通。
走到馆外,细细品味这古琴台,它的规模虽然不大,总面积仅为 15 亩,与那些江南名园相比,或许少了几分构思的精巧,但它整体布局却层次分明,每一处建筑都独具匠心、寓意深刻。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知音的故事,让人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我漫步在园中,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地方显得格外珍贵,它让我们能够暂时放下生活的疲惫与烦恼,静下心来,去感受历史的韵味和文化的魅力。
琴园则是一片宁静的绿洲,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园中的小径蜿蜒曲折,引领着你去探索每一个角落的惊喜。偶尔,你会听到鸟儿的欢鸣,为这片宁静的天地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那清脆的鸟鸣,仿佛是大自然为知音奏响的赞歌。在这里,我这个老迈之人,一边漫步,一边回味着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心中感慨万千。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能找到那个真正懂自己的知音呢?我想,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声音,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遇到那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
而子期伯牙相遇的雕塑,则是整个古琴台的点睛之笔。那尊伯牙会子期的人像连体石雕,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年迈的俞伯牙腰佩短剑,躬身向前,伸出双手接住老樵夫打扮的钟子期。他们的表情既似翘首以待的久别重逢,又似喜出望外的一见如故。身后立着双手捧琴的侍女,姿态优雅,神情专注。这座雕塑的构思精巧、构图新颖、刀法洗练、雕刻脱俗,尤其人物的风貌、面部表情,直至内心世界,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那份真挚的知音之情。看着这座雕塑,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与子期在那个时代的相遇,他们的眼神交汇,心灵相通,那份纯粹的情感让人感动不已。我站在雕塑前,久久凝视着,心中充满了对这份真挚友谊的向往。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最早见诸于《列子・汤问》。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只好停舟龟山脚下。不一会儿,雨过天晴,伯牙心旷神怡,于是鼓琴咏志。抚琴小段,弦即断,伯牙便知有人窃听,遂请出此人,正是樵夫钟子期。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 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 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为挚友,约来年再会。
第二年,本是伯牙会子期之时,不料子期却已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 “高山流水”。曲终后,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万分,顿感曲艺无意,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正如诗云:“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千百年来,俞伯牙、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不拘身份,不论地位,不怀揣小九九的知音关系,令万千国人心仪神往,因而成为华夏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元素。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伯牙与子期的相遇相知,如同夜空中的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是超越身份地位的,是心灵的契合与共鸣。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像伯牙与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正懂我们的人,不要被身份、地位等外在因素所束缚。
知音,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忙碌于功名利禄,追逐着物质的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我们渴望被理解,渴望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懂我们的喜怒哀乐,与我们心灵相通。知音,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灵魂的契合。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知音来分享我们的成功与喜悦,也需要知音来陪伴我们度过困难与挫折。知音文化的传承,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他们怀着对知音文化的敬仰之情,来到古琴台,追寻着伯牙与子期的足迹,感受着那份真挚的友情。在这里,他们可以放下生活的疲惫与烦恼,沉浸在知音文化的氛围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慰藉。我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心中感到欣慰。知音文化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来感受它的魅力,这说明人们对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友谊依然充满向往。
列子当年恐怕没有想到,这则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成为最国风的情愫之一。知音文化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它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友情,懂得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我们应该将知音文化传承下去,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列子当年恐怕更没有想到的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则故事的曲目《流水》会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 “旅行者一号” 的金唱片中,被发射到太空(1977 年 8 月 22 日发射),去浩瀚的宇宙中寻找人类的 “知音”!这一壮举,不仅是对知音文化的高度认可,更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渴望。它让我们相信,在这个广阔的宇宙中,或许真的存在着与我们心灵相通的 “知音”。我望着天空,想象着那遥远的宇宙中是否真的有知音在等待着我们。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能够与宇宙中的知音相遇,共同分享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
我立于琴台观景台,迎着徐徐吹来的清风,远望月湖和长江汉水的景致。月湖如一面明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绿树红花。湖水波光粼粼,仿佛是大自然用它的画笔描绘出的一幅美丽画卷。长江和汉水奔腾不息,犹如两条巨龙,守护着这座英雄的城市。那汹涌的江水,象征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坚韧。近观忙碌穿梭的车流和现代的大剧院、大商城,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繁荣。那川流不息的车辆,高耸入云的建筑,展示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遥想几千年前的感人故事,心海涌起一股股诗浪。在这个古今交融的地方,我仿佛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与传承。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忙碌于生活的琐碎与工作的压力之中,很少有时间去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而古琴台,就像是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栖息地。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情感与智慧;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人生,寻找真正的自我。
古琴台,这座充满国风韵味的景区,不仅是武汉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知音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知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作为一个老迈之人,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更多的人了解知音文化,传承知音精神,让这份真挚的情感在世间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