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才建的头像

王才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2
分享

塞罕坝:绿色传奇,精神高地

当岁月的车轮缓缓驶过,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塞罕坝,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它以绿色的传奇,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高地,让人在惊叹之余,更心生敬仰。

2024 年 9 月末,国庆的氛围如同一缕轻柔的微风,悄然弥漫在空气中。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计 37 人,怀着满心的憧憬与敬畏,踏上了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 —— 塞罕坝。大巴车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缓缓前行,车窗外的景色如同一个巨大的画卷,随着车轮的滚动徐徐展开。连绵起伏的群山,像是沉睡的巨龙,蜿蜒盘踞在大地之上;繁茂葱郁的森林,仿佛绿色的海洋,波涛汹涌,充满生机;潺潺流淌的河流,恰似灵动的丝带,轻盈舞动,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柔美的色彩。那自然之美相互交融,犹如大自然最为得意的杰作,让人仿佛步入了人间仙境。

上午九时许,我们穿过了那座极具中国园林特色的高大牌坊,上面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一刻,我们正式踏入了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公路两侧,郁郁葱葱的森林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祥和;绵延起伏的群山恰似大地的脊梁,撑起了高远的天空;奔腾不息的河流仿若生命的脉搏,跳动着无尽的活力。不多时,我们驶入了森林环抱中的街市。街市虽小,却别有一番韵味。仿古的建筑与现代的设施相得益彰,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约二十分钟后,大巴车稳稳地停在了一个广场前。我们迫不及待地冲下车,眼前顿时一片开阔。广场地面上,一块高约 1.5 米、长约 20 米的红色大标牌格外醒目,上面写着 “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这句话恰似一股暖流,瞬间涌入我们的心田,激励着我们去探寻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绿色传奇。

大广场前方,那条宽约 50 米的青青河流静静流淌。河水清澈透明,犹如一面明镜,仿佛能荡涤世间的一切尘埃。微风拂过,河面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好似无数颗珍珠在跳动。河流对岸,连绵的森林和群山层层叠叠,恰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那深深浅浅的绿色,那起伏不定的轮廓,让人仿若置身仙境之中。我们在河边流连忘返,尽情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色,纷纷拍照留念。风清气爽,鸟儿欢快地鸣叫,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宁静、美好。此刻,时间仿佛静止,我们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它的温柔与力量。

半小时后,我们走进了 “塞罕坝展览馆”。馆内,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实物,悄然诉说着塞罕坝的辉煌历程。那些黑白照片里,曾经的塞罕坝是一片荒芜的高原荒丘,“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狂风肆虐,沙尘漫天。而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林海苍翠连绵,万里蓝天白云飘,绿野繁花无尽头的美丽画卷。我们如同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绿洲的神奇蜕变。聆听着讲解员的深情讲述,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敬意与感动。塞罕坝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缔造了这个绿色奇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塞罕坝,这个蒙汉合璧的名字,意为 “美丽的高岭”。曾经,它是清王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千里松林茂密繁盛,是大自然的瑰宝。然而,因同治年间开围放垦,千里松林被砍伐殆尽。至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沦为荒漠荒丘,风沙漫天,生态环境极度恶化。

响应毛主席 “绿化祖国” 的伟大号召,1961 年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并选址塞罕坝。1962 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来自全国 18 个省市的 127 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 369 人的创业队伍。他们怀揣梦想与使命,踏上了这片荒芜的土地。

那时的塞罕坝,天寒地冻,环境恶劣。最低气温达零下 40 多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超半年。“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他们并未被困难吓倒,以青春、汗水乃至血肉之躯,筑起了为京津阻沙涵水的 “绿色长城”。

王尚海,这位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扛起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 的使命,带领队伍一驻扎便是 13 年。造林初期,屡遭挫折,第一年造林成活率不足 5%,第二年造林成活率不足 8%,满地未成活的树苗严重挫伤队伍士气。但他们毫不气馁,在马蹄坑展开 “大会战”,最终获得成功。王尚海忠于使命,在病重弥留之际,仍心系塞罕坝。他的骨灰被撒在马蹄坑的 “尚海纪念林”,那片树木茁壮成长,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他的精神如同熊熊烈火,燃烧着每一个塞罕坝人的心灵。

陈彦娴与其他五位姐妹,放弃参加高考的机会,成为塞罕坝第一代女职工,拉开了 “六女上坝” 艰苦创业的序幕。她们不畏艰难,与男同志一样参与上山开垦。外地苗木 “水土不服”,她们便自己育苗。整地、做床、催芽、播种,每项工作都充满挑战。为掌握播种时盖土的压实度,她们用滚桶进行练习,手磨出了血泡,胳膊肿得抬不起来,可她们仍不停歇。给树种催芽时,她们忍受着浓烟的呛咳,泪水在脸上结成冰粒,却每天在苗圃工作十多个小时。她们的坚韧与执着,如同一朵朵盛开在塞罕坝的铿锵玫瑰。

刘军、王娟夫妇,担当月亮山 “望海楼” 的护林防火瞭望员,13 年来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每隔 15 分钟要用望远镜瞭望辖区林海,记录天气和风力,观测是否有火情,并及时报告给值班室,夜里每隔 1 小时需要报告一次。他们守护着森林的安全防线,一个个 “正常” 的记录里,是新一代塞罕坝人肩负的使命责任。他们的坚守,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为塞罕坝的森林照亮了安全之路。

塞罕坝还有许多生动具体的人物故事,高仕国、王贵、高凤林、李健等等,他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共同缔造了塞罕坝森林的绿色奇迹和可敬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是 “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 的原塞罕坝精神与 “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 的新塞罕坝精神的融合,是一部 “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艰苦奋斗的英雄史诗。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林业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全国林业行业的宝贵财富。它激励着广大务林人不断进取,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构建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塞罕坝的绿色传奇,不仅仅是一片森林的成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升华。它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无私的奉献、科学的方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游览结束后,我再度来到清澈的河边,望着树木茂密的群山,心中感慨万千。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响应毛主席发出的 “绿化祖国” 的伟大号召,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接力传承,塞罕坝已经从茫茫荒原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塞罕坝的发展变化,不正是新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吗?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靠的正是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塞罕坝,这片曾经的荒漠荒丘,如今已成为精神高地的绿色传奇。它见证了塞罕坝人的奋斗与拼搏,见证了塞罕坝精神的诞生与传承。它如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它似一首激昂的乐章,鼓舞人们奋勇向前。

离别塞罕坝森林公园,我们向那座高大的牌坊挥手告别。我深知,这次塞罕坝之旅虽已结束,但那份深深的感动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塞罕坝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勇往直前,终身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我也坚信,塞罕坝精神也将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塞罕坝精神。它让我们明白,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创造奇迹。塞罕坝的绿色传奇,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