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恰似璀璨星辰,撕裂暗夜的帷幕,为人类前行之路洒下熠熠光辉。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无疑便是这样一颗光芒万丈的巨星。2024 年 11 月 26 日,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我与挚友们一同踏上潮州韩文公祠的神圣朝圣征途。这绝非仅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探寻,更是一场心灵的深刻洗礼,一次与古人跨越悠悠时空的深情对话。
身为一名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近四十年的教师,我对韩愈的《师说》一文怀有特殊的情愫与深沉的敬意。那篇华章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依旧照亮着教育的前行之路。今日有幸亲临韩文公祠,内心的激动与感慨实乃难以用言语尽述。
初临祠前广场,阳光温情脉脉地洒落在呈古书形态的石雕之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几个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大字,犹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勤奋常常被浮躁的阴霾所遮蔽,思考也时常被功利的迷雾所取代。而韩愈的这两句至理名言,恰似一剂醍醐灌顶的清醒剂,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在攀登学业的高峰,还是在人生的漫漫征程中,唯有勤奋与思考,方能铸就成功的坚实基石。“业精于勤”,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不移的执着追求,去勇攀知识的巍峨高峰;“行成于思”,则告诫我们在付诸行动之前,务必深思熟虑,切不可盲目跟风。这两句话,绝非仅仅是对个人的严格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殷切期许。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唯有以勤奋为桨,以思考为帆,方能在时代的汹涌浪潮中奋勇前行,驶向成功的彼岸。
抬首眺望,四柱三门石坊上写着“韩文公祠” 四个大字,笔力雄健、庄重肃穆,犹如历史的深刻印记,承载着对韩愈的敬重与缅怀之情。从右门踏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近百米的碑廊,宛如一座璀璨的艺术宝库。这里汇聚了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墨宝,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周培源书写的 “百代文宗”、刘海粟书写的 “百世师”,格外引人注目。
周培源先生的 “百代文宗”,从广阔的历史视角,充分肯定了韩愈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巨大贡献。韩愈的文章不仅在唐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后世的千百年间,一直被奉为经典。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恰似一股清澈的清泉,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在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文化的冲击和挑战,而韩愈的文化传承精神,提醒我们要倍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绚丽光彩。“百代文宗”,意味着韩愈的文学成就跨越了时代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璀璨瑰宝。
刘海粟大师的 “百世师”,更是将韩愈提升到了一个无比崇高的地位。韩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以自己的言行和文章,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教育理念,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在教育日益功利化的今天,韩愈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绝非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素养。他敢于直言、心系百姓的高尚品质,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学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敢于直言的勇气,敢于说出真相,敢于为正义发声。同时,我们也要心系百姓,密切关注社会问题,为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百世师”,是对韩愈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的高度赞扬,他是我们百世敬仰的楷模。
沿着甬道缓缓前行,踏上那象征着韩愈到潮州时 51 岁年龄的 51 级台阶,仿佛踏上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每一级台阶都承载着韩愈当年的传奇故事,诉说着他在潮州的点点滴滴。唐代元和十四年,韩愈因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龙颜,被贬为潮州刺史。然而,以戴罪之身来到潮州的韩愈,并未被命运的挫折所打倒。在这短短七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将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大力兴办教育,驱赶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潮人为纪念他,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韩愈的功绩,如同这脚下坚实的台阶,厚重而深远。
步入主祠,蹬道引领着我们一步步仰视韩愈塑像前进,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情。塑像两旁的侍从张千、李万,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韩愈在潮州的艰苦岁月和不懈努力。正殿左侧的碑刻 “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他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而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祠内石柱镌刻的对联、四壁环生的历代碑刻 40 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的辉煌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优美诗文。这些碑刻,恰似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画卷,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韩愈在潮州的丰功伟绩。在这里,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韩愈当年的意气风发,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潮州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走出主祠,来到天水园。园中 “韩公别赵子” 雕像,高达两米多,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韩愈与好友赵德的深厚情谊。赵德,韩愈好友、海阳进士、唐宋潮州八贤之一。韩愈赞赏赵德 “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尊孔子,可以为师矣。” 因而推荐赵德为潮州摄海阳县尉。在韩愈被调离潮州时,赵德前来送别,二人恩义难舍,依依惜别。这座雕像,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古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那种超越了时空的友谊,令人动容。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这样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珍惜身边的朋友,坚守那份真挚的情感。
接着,我们登上侍郎阁。“吾潮导师” 四个大字,彰显着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侍郎阁系双层垂檐建筑,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 “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 2 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 1 尊,正面对古城,好像一直在关注着潮州,从未离开过。站在侍郎阁前远眺潮州城,韩江如一条飘逸的玉带,环绕着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广济桥横跨江上,如一道绚丽的彩虹,连接着两岸。城楼巍峨耸立,见证着潮州的历史变迁。在这里,我们宛若看到了韩愈当年站在这里,俯瞰着潮州城,为潮州的发展精心谋划着未来。韩江的水奔腾不息,好似在诉说着韩愈的功绩和精神。广济桥的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城楼的每一块砖石,都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潮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潮州,这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恰似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传奇故事。韩江的水,流淌着千年的历史,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广济桥,这座古老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城楼屹立不倒,如同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而韩愈,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潮州的历史画卷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从侍郎阁出来下行,偶遇韩祠橡木,这是著名的潮州八景之一。橡木园位于韩文公祠北侧山坡,2011 年从韩愈家乡河南省新密市移植来了 30 余株百年树龄的老橡木。园中左侧立镌刻潮人翘楚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手书的 “韩祠橡木” 蜡石;正面由饶公为 “橡木园” 题书的 400 多字鸿篇巨制 —— 王大宝《韩木赞》,以竹简状的石雕形式嵌入在大型背景幕墙中。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在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橡木开花的多少,可以预示当年科举考试录取率的高低呢。这些传说,为韩祠橡木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这些老橡木,仿佛是历史的使者,它们从韩愈的家乡来到潮州,见证了韩愈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发展。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韩愈的深远影响力。
下行途中,一座 “允元亭” 令我驻足。丁允元,一位被贬潮州的清官,他看到韩江江阔舟少,百姓过江之险如履薄冰,便倡议筹建 “湘子桥”。他还重视教育,敬重贤能,将 “韩文公庙” 迁至桥东笔架山,并以赵德、陈尧配祀,题匾为 “忠佑庙”,也就是现在的 “韩文公祠”。丁允元为官清正,德高泽广,后人钦赐 “崇祀名宦”“配享韩庙”,按国家典礼享春秋二祭。1989 年,潮州市人民政府主持韩祠重修工作,丁氏旅泰宗亲遂集资港币 25 万元,建 “丁允元亭” 于韩祠右侧,此乃丁公迁祠 800 周年的又一盛事。丁允元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在那个时代,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百姓谋福祉,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潮州,这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因韩愈而更加光彩夺目。韩愈在潮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不仅为潮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更改变了潮州的历史进程。他的功绩,如同韩江的水,源远流长;他的精神,如同韩山的树,郁郁葱葱。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和传承韩愈的精神和品质。勤奋努力,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懈前行;善于思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敢于直言,让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发声;心系百姓,让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忘责任……
当我即将离开韩文公祠时,心中满是感慨。这一场文化之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韩愈,也更加热爱这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我坚信,在韩愈精神的激励下,潮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也必将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以韩愈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