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长生的头像

汪长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04
分享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两句。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之绝唱,是祖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它记叙了民间少女木兰,在外敌入侵,父亲年老难以应征出战的情况下,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全诗开篇四句即写在家当户织布的木兰停机忧思,不住叹息声。

接下来是十二句,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说明木兰无心织布,叹息忧思的原因,是因为知道了国家发生了战事,外敌入侵,年老的父亲要应征打仗,但她回答父母“问女何所思,为女何所忆”的关切问话时,却显得很平静: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可见木兰性格之沉着,也显出木兰不想让父母看出她的忧思而担心,同时也表明家无长兄的少女木兰内心忧思几经起伏,终于做出决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从此”,掷地有声,表明木兰替父从军的毅然决心。

从这十六句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这位平民家庭的少女的勤劳、孝顺、懂事,而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对一个闺中少女而言,是需要何等的果敢和勇气!也体现木兰对父亲的爱心和对祖国的忠心!

该诗写行军征途的情与景,文字平实,却非常地有感人,显示了民歌质朴的魅力:“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爷娘去,也许就是生死别离;暮宿黄河边,是孤月照军营的不眠之夜,木兰耳中听闻的是河水不息鸣溅溅,心中思念的是家中爷娘时时唤女声;而行军暮至黑山头,那胡骑马嘶,更是引发闺中少女木兰对家中爷娘的思念。不闻爷娘唤女声,在征途先后两次反复出现,表现了木兰对温馨家庭及和平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

诗中描写木兰战争生涯极其简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虽然仅有六句,却写尽了战争的漫长,战斗的频繁艰险,写出了木兰征战的英勇气势,她的飒爽英姿!

木兰十年征战,战功卓著,却不受朝廷的官职,只想着早早还乡:“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还乡回家,满怀喜悦,急着恢复她以前的女儿装:“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女扮男装征战十年之久的木兰,闺房换装,临窗对镜,解开收束掩藏的云鬓秀发,梳妆打扮。那美好的姿态,是那么地动人。

回乡后木兰的战友来看望她,都深感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两句十一个字,表明木兰隐藏女儿身是那么的细致周全,更让人体会其中的艰难与不易!

全诗对木兰作为女性战士的心理行为,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得女英雄木兰的形象,极为平凡亲切,真实感人。

木兰虽然是诗中描写的人物,其姓氏(有说姓花)、具体出生地和出生年代都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她不可能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木兰在民间肯定有类似人物原型,有资料说她大致生活于北魏时期,成长于北魏对柔然的少数民族战争中。这个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的女战士的事迹,在当地民间流传,先后被一位或数位佚名作者所关注,写进了诗中被记录流传了下来。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感动于木兰的美好形象的同时,也应对这些无名诗作者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谢和敬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