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成祥的头像

王成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9
分享

圣山风云

王成祥

高阳塬是渭河以北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莽原,面积仅有57.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不到2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沟坡环绕,世有“蒲北锁钥”之称。横亘塬区南北的一道山脉——张家山赋予这里特殊的气候,水资源丰沛不竭,终年墒情良好,年平均气温只有11度,昼夜温差比较大,实为避暑佳地,享有长寿塬的美誉。

在塬的西北方向,蕴藏着一座千年古庙——圣山庙,这里既没有沟也没有山,为何称之为圣山?传说黄帝第二夫人含丹乃高阳圣山女,曾经在家乡养蚕制衣,繁衍了中华文明,圣山庙(现改名圣山历史纪念馆)为黄帝之孙颛顼纪念祖母所建,这一传说中含丹夫人就是嫘祖。圣山庙有限的文字资料在历史的长河里被岁月冲刷遗失(毁),从远古母系的黄帝时代到后来的传说全凭口耳相传。

2002年圣山历史纪念馆重塑雕像,没有任何参照物,只能凭想象塑像,含丹夫人像塑成了送子娘娘,后次年庙会期间,高阳镇伏头退休老干部周有才给时任会长王兴民说,圣山庙塑像中的送子娘娘有误,应该是黄帝的第二位夫人,他从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西侧一石碑上所见“黄帝第二夫人高阳圣山女”……

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早期这里不叫圣山庙,叫含丹寺。黄帝第二夫人含丹帮黄帝书写《黄帝内经》,立志从属炼丹术,救民于疾苦,含舌下汲收,金津与玉液人之精华,功成名就后,人们为了纪念其功绩,立寺为含丹寺。

药王孙思邈曾慕名拜谒圣山庙,居此炼丹。传说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他儿时得过一场大病,怕风怕冷,总是不好。为了看病,孙父背着儿子走遍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到处求医。最后,家资耗尽,把本来富裕的家庭也拖跨了。孙思邈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触动,发誓将来一定要当个好郎中,不再遭受病痛折磨。从此开始大量研读历代医学典籍,一边诊疗采药,一边考察学艺,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医术越来越专业精湛,他的名气也传遍了四方。杨坚执掌北周朝政时,听说了孙思邈的医术,曾下诏请他入宫做国子博士。孙思邈见国事多端,装病不应,一心在太白山里隐居行医。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被尊称为“药王”。在他神游行医代于兴市(今蒲城兴镇), 遇一生意人病危为之诊疗,使其得救。问仙翁家住何处,答曰:“高阳圣山”后,生意人感念来圣山庙,见供奉含丹夫人和药王孙思邈两尊神像,非常吃惊,遂入庙祭祀。且传之世人,广知圣山庙神之灵矣。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

民间传说郭子仪率军讨伐安禄山时,途经圣山庙,在这里屯兵养马,操练军队,随后东征平息了叛乱,唐德宗二年郭子仪病逝长安,朝廷发诏举国祭祀,民间亦应其生前驻防屯兵之地祭祀,含丹寺亦列其中,尊称为圣山庙,2015年批准为圣山历史纪念馆。

圣山历史纪念馆位置处在黄帝故里初都帝陵与黄帝开国昆仑中华之都的南北连线,他与轩辕黄帝陵、仓颉庙同处中部龙脉线与中华龙脉线之间,而且圣山此地高兀于众山之上,有广大开阔之气象。圣山庙之南为北高南低的平缓山塬,其左右皆低,北面深陷,唯此庙突兀。历史上的圣山历史纪念馆占地13亩,内有八角形莲花座的石刻柱础石,雕花刻木,高大的梁柱架构,颇具高、大、广之阳光正气,庙内有被岁月磨平的“无字碑”,更有远古的石臼、原始的香炉,庙后西北有方形土台,是远古时期人们的观象台,也许是药王的炼丹台、郭子仪的点将台。一个荒草掩映的土台,就是一部厚重史书,记录了从圣山庙到药王庙、郭子仪庙上下数千年的演变史。记忆中的庙门朝东与白水县城在一条水平线上,地形平坦低沿,形成层层叠叠的台阶状,南面与张家山脉无量殿庙宇平行,西北两边是纵横沟壑,与白水县城隔河瞭望。

上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用地增加,庙宇扩展到40亩,现在的庙门牌坊朝南布置,距离新搬迁的王庄新村仅一华里的路程,新规划的图纸除现有的前后大殿、戏楼外,设计有停车场、圣山书院,厨房、碑林、观景台、博物馆、水窖等,建成后非常壮观威严,是一所进行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圣山历史纪念馆承担着不同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解放后的国民建国初期,工业生产急需要煤炭,圣山庙以独特的地域优势,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55年西北地质局勘探学校钻探专业在这里开设,到1958年三届招收学生300余名,为我国煤炭地质勘探与开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培养了首批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遍布全国各地,投身国家的煤炭事业,勘探学校搬走后,地质部六四二队入驻圣山庙进行地质普查,通过长时间的地下资源勘探,发现了高阳煤田,报告显示:渭北蒲城高阳煤田位于渭河北岸,故名渭北煤田。南以奥陶纪石灰岩山脉为煤田南界,北连陕山盆地,东连黄河,西北部与侏罗纪煤田相连。本煤田远在明清时,居民挖水井而发现煤层,迄今地面保留废井尚有90余处,分布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现由新生、新兴两煤矿开采。含煤岩系为上石炭纪太原系,区内构造线大致呈北东东-南西西向,褶皱、断层发育。含煤3-4层,煤厚3米左右,储量245447千吨,其中A2+B级占75.97%。矿区除煤外,还有其它有用矿产:铝土页岩、石灰岩、石英砂岩、黄铁矿……

丰富优质的煤炭地质储量,为开放圣山庙煤矿奠定了基础,1959年,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蒲城矿务局。在西起铜川金华山,东至合阳大峪河,东西长61公里,总面积427平方公里的矿区共规划了19个井田,高阳井田和圣山庙井田名列其中。随之,一大批矿建专业人士入驻圣山庙,全面拉开了矿井建设的序幕,援建我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王石凹煤矿的苏联专家莅临现场指导,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完成后,中央决定转变经济建设方针,加上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全国不少建设项目受到冲击,一批建设项目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圣山庙煤矿于1965年从热火朝天的建设转入休眠静寂状态。

1991年圣山庙煤矿再次上马设计能力为90万吨,改名为后来的朱家河煤矿,2016年政策性关闭,一度成为陕西煤炭工业的骨干矿井。蹊跷的是由于周围小煤窑狂挖乱采,造成大片农田塌陷,水井干枯,具有400年历史的王庄村190户被迫整体搬迁,而圣山历史纪念馆却安然无恙。文革时期我国教育系统实行开门办学,高阳公社中学开展学工学农,圣山庙又承载了这一历史重任。由于圣山庙周边的沟壑地带,有利于勤工俭学开办农场,众多学子来到这偏僻的沟壑地带,土地平整后种高粱,设立圣山分校,三届300余名学生从这里考取高中、大学,不少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比如十九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世界小麦研究所副组长何忠虎。

十年动乱,圣山庙同遭劫难,神像被毁,千年的古柏林砍伐,记载年代历史的两块石碑一块被村民当牛槽使用,一块做了公社良种场的过门石,良种场撤销后石牌也不知去向,庙宇夷为平地,仅存的一些文字资料保存期间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化为灰烬,圣山庙的历史只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在民间流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圣山历史纪念馆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在一些人眼里,农民是愚昧、落后、丑陋的代名词,而分田到户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渴望知识,实行科学种田,生产积极性高涨,庄稼连年丰收,他们渴望文化,需要精神信仰,所谓的落后、愚昧,那是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的,是缺乏文化和教育;所谓丑陋的瑕疵,那是中国农民经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压榨、剥削,苦怕了、穷怕了的生存压力所致;农民目光短浅,那是生产资料缺乏所导致的精神信仰缺失。改革开放后的农民都是在追求一种物质上的自食其力与精神上的充实完满,守耕与漫思相得益彰。

曾经有几年,天公不作美,每年到了麦子成熟节骨眼上,一场冰雹将一年的辛劳打得没有了收成,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此情此景,让每一位村民都很揪心。人们多么希望风调雨顺,年年都是好收成。村里德高望重的两位80岁老人何永忠、壬树茂仰怀贤圣,重修精神家园——圣山庙,希望能保佑他们的庄稼免遭天灾。村民积极响应,你5块,他50、100,就这样在两位老人的负责下,修葺起了简易的圣山大殿。也许是巧合,高阳圣山方圆几十里的庄稼再没有遭遇冰雹,当然也有不同的说法,从科学角度解释说是通往煤都榆林的高压输变电线从这里通过,对气候造成了影响,还有说是不远处林皋湖水影响了冰雹的形成,众说纷纭,但当地老百姓深信是圣山庙保佑他们安居乐业。

波兰作家莱蒙特在自己作品《福地》中有句名言:人不能够只为了自己生活,之所以不能,是因为自己会遭受不幸的威胁。用在圣山历史纪念馆的修缮上最为恰当。

庙宇之地,清静幽雅,神奇莫测,汇聚气运。圣山历史纪念馆

曾经在重修大殿中过程中,发生了几起离奇的怪事情,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庙宇成了圣山庙煤矿建设的办公场所,建成了符合生产能力的一系列地面配套设施,煤矿下马后留下诸多的公房和闲置的土地,某大型煤炭企业一位做出过卓越贡献的高级工程师抑郁,被安排在这里静养,姑舅两家10多口人,代看公房,耕种闲置土地,一住就是30年,和周围村民和睦相处,就像一家人一样和气,在生产队时期,村上有啥急事,他们还主动出钱出物,解决了不少家庭和生产队燃眉之急。每到收获季节,生产队的骡马总是先帮助他们碾打完麦子,再收割集体的,庙宇与老村庄一公里的路程,农忙季节村民下地干活,总是在他们家歇脚,好烟好茶招待不说,有时连饭都吃了,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后,家属在集体开办的砖瓦窑干活,非常卖力,深受群众喜欢,5个子女们先从这里农村的小学、初中、高中,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两个儿子均在大型国企上班,工农关系非常融洽,他们说托福圣山灵脉让他们异乡人能和这里的土地、山水融为一体,安居乐业,过上了好日子。谁知,有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受到了严重的惩罚。1990年代重修庙宇大殿需要收回他们所占大殿的地,抑郁工程师在外工作的两个儿子正巧赶上休班在家,因地和两位负责修庙的老人发生争执,事态严重恶化,最终出现了流血事件,其中一位老者身负重伤,生命旦夕,谁知过了没有多长时间,老人痊愈,而伤害老人的两兄弟在一年以内先后离世,人们搞不清楚是巧合还是报应,此事件的发生,更增加了庙宇的神秘。

还有一桩更离奇的事情,发生在大殿修建过程中,长期的农耕经济,农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再加上地域偏僻,没有任何工业,大圆的老百姓都很穷,修建大殿时,没有一分钱,不知劳累的两位80岁老人硬是通过一年多时间,东家入,西家出,通过自身的威望,你10、他8元集资起来有限的资金,将圣山庙主体建筑建起都捉襟见肘,根本谈不到内部设施完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节省一毛是一毛。两老人每天背几个冷馒头,连口开水几乎都很难喝上,就这样不分昼夜地领工,没有购买水泥的钱,只能用泥巴垒墙,谁知一夜之间,用泥巴垒起的大殿围墙倒塌光了,这下难为了两位领工的老者,村民见状,纷纷前来对工匠说:墙倒塌是意外,泥巴垒起来的确实不坚固,这不是你的责任,我们再想办法筹资金购买水泥做原料,劳驾师傅再重新垒。工匠根本不买账说,既然不是我的责任,重垒就得付工钱,不然我白忙活了。负责项目的两位老人出面调解说,这是积德行善,造福子孙的事,费点功夫没有啥,工匠坚决不答应,妥协的结果是现在拿不出来钱,工价400元,一年以后庙上收益到账了再付,对方不情不愿地答应了,结果是一年还没有到,工匠因病离世,也许又是巧合,但是人们认为这是神对工匠的惩罚。

在距离圣山庙最近的村子,王姓是旺族,没有出五福人口就占了全村500多人口的一半,其中就有一支几代缺人,几乎到了断后的地步,可想在那原始农耕社会,凭劳动力传世家业,家族缺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过日子没有盼头,精神上受的创伤就是再有效的灵丹妙药也难以愈合。听老辈人说,每年除夕,人家儿孙满堂的家庭都在红红火火过年,这家人大门紧闭,没脸露面,可想断后对家庭是莫大的打击,延续到生产队和改革开放以来,这家人只能靠抱养别人的孩子延续香火,前些年搞计划生育时期,抱养孩子不成问题,这些年人口出生率下降,抱养孩子就成了难事。家人无意中遇见一算命先生,算一下问题出在哪里,风水先生看了各人的面相、庄基地、坟地都没有问题,卦卜通过八字推算说,你们家族有人当过村附近庙(圣山)上的会长,举办大型庙会活动中,私拿了供奉的香钱,导致后辈人丁不旺。此时,家人才恍然大悟,埋怨先辈竟然能做出这事来,家族有当会长人的经历,而且私拿香火钱,家根本不知道,问起村上最年长的老人都不知道有此事。

哦!原来问题出在这里。后人从此做善事,积极主动地参与庙上的公益事业,人丁慢慢地兴旺起来了。

圣山庙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盛行期间时,供奉的神像被推倒,千年古建大殿拆迁另作它用,盖了公社的良种场,成了集体资产,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人民公社时期的良种场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离奇的是当年拆庙盖良种场的人一个个过早离世,人们联想不远处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元鹤山庙大殿,拆迁盖了公社小学教室,没多久大殿木料盖的教室被一把无名的大火,烧成灰烬,幸亏是晚上,没有烧着学生。

圣山庙在两位80岁老翁何永忠、壬树茂带动下,建起了祭奠的后殿,选举出了高(西、朱家河)东、高阳、东家录(高背梁)、南家录、安家(汉寨、安家、姚家)、洼里(王庄、马尧、老城)六社分社长,他们各负其责,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恢复了已停办40年的农历三月初一的古庙会。两位老会长深知已到耄耋之年,于是精心挑选,将会长的担子交接给从事乡医工作,在老百姓心目中威望非常高的王兴民先生。

王会长不负众望,在两位老会长先后离世后,针对古庙会露天剧场的不便,首先集资在原址上恢复盖起了古戏楼,和乡协商、政协委员表决通过,要回了做过良种场闲置的房屋,重新恢复修建了古前大殿,为了盖戏楼和前大殿费用不足,王兴民会长卖掉了自己的部分家产,给工匠付工资,利用行医的方便,撰写了毁坏的碑文,搜集了海量的历史资料,结合民间传说,进行一一考证,再经过补充完善整理,为圣山历史文化的传承,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2023年王会长查处身患癌症,他谢绝了一切治疗,将仅有的积蓄和老庄的房屋全部捐助于纪念馆后殿重修,并监工送水,直至工程的顺利完成,主持召开各会长会议,通过选举完成了新老会长换届,亲自审阅圣山历史纪念馆简介的修正,在“圣山龙脉造化万民福祉,汾阳遗址展现一方辉煌”花岗石牌坊屹立的那一天,这位曾经为圣山付出心血的老会长,长出了一口气,老泪纵横地说:在我离世之前终于完成了2023年圣山历史纪念馆最后一桩心愿,周围人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老会长在病危期间,语重心长对新任会长何明坊说:会长的担子不轻啊,放大的方面说,圣山承载民族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既然大家选举你当了会长,一定要有担当,担当的是使命和责任,几千年人们积累的精气神,汇集在这里,需要有组织能力,动员各方力量不断地去挖掘、提炼、总结、放大、传承。作为会长,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除了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外,重要的是具备一颗宽容善良的心,才能当好一名合格的会长。老会长还说,在权利和金钱扭曲的社会,人们会在这里寻找一方净土,作为会长,要牢固树立好服务意识,让圣山文化得以传承。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摒弃一切贪念,一心一意做事,这也是会长的责任,人们会理解你。

老会长还一一举了曾经在庙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谁拿了庙上的东西,什么样的结果,谁在庙上动土付出咋样的代价,大家清楚,谁破坏了庙上固有建筑,会是咋样的一种结局……老会长弥留之际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善待你身边的人、事、物,不做出格伤天害理的事情,多做些对社会,对你周围人有益的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能不辜负重望,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老会长王兴民是在甲辰年正月初二离世,祭奠的那一天,晴朗的天空瞬间密云遮天,一时下起了鹅毛大雪,老天在给这位悬壶济世、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老会长送行。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凡是对真理没有虔诚的热烈的敬意的人, 绝对谈不到良心,谈不到崇高的生命,谈不到高尚。何明坊会长虽没有多少文化,是地道的农民,没有任何资产,却有一颗智慧和善良的心,50来岁,曾经有过自己的产业,自选举当上村民小组长以来,放弃了自己的养殖事业,专心致志地为群众办事,为美化新农村的村容村貌,四处奔走。他利用本村在外人士的力量,为新农村立了石碑牌坊和路牌,照壁,垒300米的围墙,绿化了道路广场,干了几代村干部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媒体还以《有这样的一位村民小组长》报道他的事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挑起了会长这份重担以后,何明坊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老会长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一件件棘手的事情,在他手里按步骤一件一件得到了落实。工程建设,水电先行,庙宇在长时间的荒废下,原有的水电设施已经成了摆设,根本满足不了需要,何明坊会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协调各方关系,筹备资金架设了300米高压线,接通了200米自来水管道,自己出钱出车出力,清理了人为推倒房屋的300余吨建筑垃圾,垒了前殿修建时未完工的石条台阶。摆在新任会长面前最棘手的是后殿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他利用自身的人脉,为重修后殿奔忙,在没有一分钱积蓄的情况下,这项前无古人的大型工程开工了,建新大殿,首先拆迁后殿危房,何明坊既是会长又是劳动力,同气势恢宏的石雕山门牌坊同时进行。

在此不得不说山门牌坊捐资的故事。爱心人士刘振锋姥爷曾外祖母是三代有信仰的慈善世家,曾外祖母曾经为圣山庙做过无数件不留名的事情,历史年代久远,难以查找,姥爷何全娃继承了母亲的遗志,一生为周围的人做了不知道多少善事,尤其是在圣山庙后殿的重建中,出力流汗,捐款捐物,筹备善款,为再现圣山辉煌做出了卓越贡献。善有善报,上天是最公正的,刘振锋姥爷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姥爷临终前托付外孙刘振锋,积德行善是咱们家族的传统,以后日子过得差不多了,一定要为(圣山)庙上做些事情。刘振锋牢记姥爷的嘱托,自己创业,生意越来越大,在上海开有自己的公司,2013年专程赶回来完成姥爷托付的心愿,投资15万元为圣山立山门牌坊,有人建议说用当地的石头,刘振锋先生说,不做则已,要做就得十全十美,拿出来像个样子。从远在千里的山东济宁采购花岗石做成了体现民族风格,气势雄伟的圣山庙石牌坊。

慈悲善良的好家风相互影响,代代相传,刘振锋先生小姨,也就是何全娃小女儿还正在筹备在圣山历史纪念馆塑民族英雄人物雕像事宜,小舅何保忠正在为塑像之事,忙碌奔波中……

圣山庙累毁累建。从残碑文字记载可知,圣山历史纪念馆的仅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大殿和扩建配套工程,民国期间地方军阀何高侯带兵去白水,途经圣山时,所骑的棕色悍彪马狂奔乱叫,就是不前行,人称何高侯师长改变了主意,由此躲过了一场埋伏袭击的劫难,为了感激圣山神灵保佑,何师长为圣山庙重修了山门,这些具有年代记忆的建筑均毁于文革。这里不知道聚集了多少代人的气场,据附近村民说,凡是给庙上做过好事、乃至一丁点有益的事情,都得到好回报,凡是拿走庙上的物件,对地域构成损害的,日子都好过不到哪里去,甚至引来不堪设想的灾难,这在冥冥之中,引导人们向善向好。

现在大殿重建,后殿拆除要搬移神像,清理现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撑,工序非常繁琐,拆除就要重建新殿,拆除的原材料根本用不上,而且拆除的后殿只有三间宽,要和前殿五间对称,在原来三间地基的基础上再增加两家,虽然爱心人士刘德申家族捐助了一座厅房三间的木料,还有增加两间木料和配套的建筑材料,特别是仿古建筑,从材料到工序、建筑技术方面要求非常高,这样才能和前殿统一,体现千年古庙的威严,摆在明坊会长面前的任务非常艰巨,能做古建的工匠短缺是一个方面,没有任何资金来源,老会长舍不得看病留下那一点钱,前期准备拆迁捐助厅房就花得差不多了,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把工程干好,他发誓要为后人留下一个纪念历史人物、净化灵魂的归宿。

何明坊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找到了能承揽这项工程的邓兴民,邓工匠是一位从国有大型建筑公司退休的资深泥瓦工,退休后一直利用自己的手艺做慈善事业,参加了元鹤山庙宇的恢复重建,不收分文工钱还捐赠捐物,圣山历史纪念馆后殿重建邓工匠义无反顾挑起了泥瓦工的重任,从拆除旧殿开始,一直到高标准的大殿建成,他一马当先,既是总领工,又兼小工,8个月时间从未缺席,以自己的智慧建成了高阳源规格最高的庙宇大殿。这位默默无闻得慈善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年近80却和年轻工匠一样,爬高沿低,干同样的活儿,圣山历史纪念馆将永远记载邓兴民工匠不朽的业绩。

要建一座榫卯结构的复古式大殿,恢复历史原貌,没有图纸,没有参照物,还要留住历史文化遗产,重现往日的风采,谈何容易?方圆百里寻找,能够承揽榫卯结构大殿工程的木工均已去世,而且老会长曾经遗愿,建成的后殿一定要给后代留点意念,和前殿对比,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正当大家为寻找木匠愁眉莫展时,60多岁的程克敏主动请缨,大包大揽自己能拿下此工程,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真是踏破铁鞋无处寻,得来全无费功夫,程克敏家族是方圆百里很有名望的木匠世家,爷辈是木匠、父亲辈是木匠,传到他这一辈还是木匠,人称三代木工世家,爷爷辈修建了高阳地理坐标,与圣山庙对称的无量殿。

这是一座地理位置非常独特的庙宇,在张家山脉绵延起伏最显眼的一个山梁上,被誉为福地。修建无量大殿,首先是坚固耐用,能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其次是要表现古建榫卯结构的基本要素,在风格上体现恢宏壮观之威严,这样才能表现出地标建造独特的风格,它是如何建造成功的,现有资料已无法考证,民间给了非常高的评价,传说是当年鲁班所建,只可惜这样一座地域建筑魂魄,毁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意外火灾。根据一位八十多岁老先生回忆,他曾经路过在无量大殿过夜,只见那坐北朝南的大殿,古朴大气,面宽三间,殿顶采用五脊四坡的歇山式砖木结构,四角挑墙向上,装饰有精美的木雕龙头斗拱和猫头筒瓦。大殿内部则雕梁画栋,壁画宏大,画面布局严谨,技艺娴熟,增添了庙宇的艺术气息浓厚。透过月光,他仰望眼前的玄天上帝神祗,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身着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

亲历者老先生用笃定的语言为笔者描述自己所见的情景,让无量大殿散发出神的威严与气势,由此可以想象程克敏爷爷当年修建无量殿的神工妙力,第二代继承了前辈的绝活手艺,一生盖了不知道多少座巧夺天工的房子,非常有名气,人称程木匠,只可惜没有遇上能留住中华文明建筑魂宝,像无量殿和圣山大殿的传世工程,当年那些倾注智慧和心血盖起的房子,已经淹没在钢筋水泥里,第三代程克敏聪明好学,从上小学一年级当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为了继承家族木匠绝活手艺,放弃了考大学的人生重大转折点的选择,毅然跟着父亲学起了木匠,没有几年时间掌握了家传的所有技能,在方圆有了小名气,再加上高中文化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手艺超群,被县职业中学聘为木工班教师,后来又当上了公社木业社主任,50年来一直在木工这行业耕耘,尽管这个行业后来被钢筋水泥挤压得市场面越来越窄,生存都很困难,几乎整个行业转型,但是,程克敏没有放弃,没有在商潮中随波逐流,他更加倍深耕祖传的这块田地,再加上善于学习思考问题,勤奋敬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谁知,命运对于这位身怀绝技的传世之家非常不公平,就是在圣山历史纪念馆后大殿修建前夕,程克敏唯一的儿子在外工作时意外离世,老年丧子的创伤使这位身怀绝技的汉子患上了重度抑郁,人生简直走到了绝望的地步,是圣山历史纪念馆后大殿重修,让他焕发出生命的希望。有人把程克敏推荐给会长何明坊时,他恍然大悟说,真让我忽视了身边这位熟悉的建筑大师,木匠届的真神,因为他们早有交往,只是一时没有想起来罢了。何会长立即登门请求出山,程木匠满口答应说,这是老天爷睁眼,给了我一条活路,也是我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请放心,这活我一定能拿下来,给后人留些忆念,给先人争口气。

选好木匠,就等于大殿建设成功了一半,大家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传世留名的圣山历史纪念馆后大殿正式奠基开工了。当程克敏带领众工匠进驻现场,看到已经堆放的木料时,众工匠惊呆了,尤其是工头克敏,他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半天说不上话来,眼前堆放的那不是木料,那简直就是一幅飞龙腾达的壮观图案,大梁和许多配套木料上群龙缠绕的图案非常清晰,而且都是天然形成的,程克敏说他这一辈子安得广厦千万家,从来还没有见这么多喜龙缠绕的木料,难怪主人要将盖好厅房捐赠庙上,从玄学角度讲,一般、就是二般的家庭根本压不住,拆房时群蛇出入,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大殿群龙缠绕自然形成的图案,据说森林里一千甚至上万颗松树也很难找出一个来,这给圣山后大殿的修建更增加了一层神秘感,众工匠们能遇上这样的好兆头,他们都感到非常的幸运。所以木工在程克敏的带领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没有小工他们自己当小工,缺少工具自己购买,大殿修建全是民间筹资,引水接电修路等基础设施花费严重超资,用于大殿的资金确实是微乎其微,只能边修建边筹助,工匠们没有任何怨言,各自放下自己家里的农活,一心一意地把精力用在大殿修建的工程建设上,建如此规模宏大的仿古工程,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困难可想而知。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虽然去了不少外地的庙宇考察,只能说开阔了眼界,和圣山的地域文化、历史结合起来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古建筑只有效果图,没有施工图,要把从黄帝夫人含丹延续到现在这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一座建筑上表现出来,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凭工匠们放开思路,开发自己大脑的灵感,在边建设中摸索经验,有时遇到棘手的问题,宁愿停下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从来不盲目应付,这是其一。

圣山历史纪念馆是纪念轩辕黄帝二夫人含丹、唐名将郭子仪和药王孙思邈所建,历朝历代都有修缮的碑记,遗憾的是在岁月的年轮里,文字和实物均已毁坏和遗失,要重修体现中国木质古建筑风格,造型特殊翼角翘起、崇厚高大等特点的大殿毁于历史的尘诶中,恢复纪念馆大殿这座承载古建筑魂魄往日的辉煌,展示中国传统木质建筑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规模和严谨整饬精神,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老工匠们凭想象设计,靠经验和感觉施工,本着经久耐用,还原基本历史的沧桑感为的思路,广泛收集历史信息,尽量淡化现代添加的某些不和谐因素,尽量还原这座上千年大殿的历史原貌,再现历史荣光,成为进行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是其二。

整个修建工程在会长何明坊、木工总策划程克敏、泥瓦工邓兴民的带领,集思广益,最终形成借鉴中国立柱与纵横梁枋组合成的梁架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的施工方案。具体说,歇山顶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扩大了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建筑物看上去有飞动轻快的美感,经过半年时间的摸索,这座榫卯工艺的圣山历史纪念馆大殿呈现出来,完全具备历史传承和地域传统文化相融合功能,在建筑的过程中,已经引来络绎不绝的参观着前来观赏。

现在这座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圣山后大殿屹立在庙宇最中心位置和前大殿恢宏照应,融为一体,成为方圆百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仿古建筑,虽然外粉还没有完全竣工,但每到日出和夕阳余晖之时,大殿折射出金色灿烂的光芒,成为高阳塬一道靓丽的景观,庙宇也在不断完善恢复历史原貌,未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工匠程克敏大师因大殿的修建,也从低迷的情绪中走了出来,承担起了一个村庄的垃圾清理运输,每次往垃圾站运送垃圾,都要专程在自己亲手建设大殿前肃立,然后围着大殿走上几圈,给会长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朝霞或是余辉的光影中,映衬出他那坚定的背影。

2024年甲辰年,夏秋两季是多少年少有的大旱之年,方圆十多里地的庄稼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而圣山历史纪念馆的谷子根本感觉不到大旱的严峻,长势非常喜人,由此引来了不少群众围观,实属罕见,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观,谷子丰收,也招来成群的麻雀觅食,但是它们从来不在大殿筑巢留宿,也是一道不解之谜。

圣山历史纪念馆是一座蕴藏浩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地,有挖掘不尽的精神财富,著名文化学者王孝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足以论证民间传说,有撰写敷文:

今逢盛世,倡文化自信,求历史传承,庙之辉煌历史,不朽人物,足堪启迪万众,实可传之永世。是故,乡贤名流,踊跃建议,改“庙”为“馆”庶几堪当此任,以先圣之宏德,振高阳之伟圣山庙记圣山庙者,乃高阳第一古庙也。历史悠久,历五千岁春秋,世少与俦,聚三位先哲英灵。庙所奉者,黄帝次夫人含丹也。盖乃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为其祖母所立也。含丹夫人、黄帝贤内。以助编撰《黄帝内经》,苦练金丹,舍命口含,而成正果。施惠于万民,得名曰含丹。

圣山庙,位于高阳古镇,镇得名于高阳氏,亦历五千余载,镇曰古镇,庙曰古庙、双古齐辉,震古烁金。盛唐名医孙公思邈,悬壶济世,云游四方,久闻含丹圣名。遂拜谒栖息于此,修医炼丹,竟羽化于斯,众敬其药术医德,尊称药王,使陪祭斯庙。延及中唐,安史之乱,郭子仪奉召起兵,平叛兴唐,居功至伟,朝廷颁旨,普天为祭,高阳人深感郭率军过境,剿匪平叛,施惠高阳,善护黎民,秋毫无犯,由是奉郭于斯庙。至此,一圣双贤,并祀其处,人心所向,庙达鼎盛,千百年间,四方朝谒,香火极盛,不辞寒暑。今逢盛世,倡文化自信,求历史传承庙之辉煌,历史不朽人物足堪启迪,万众实可传之永世,是故乡贤名流踊跃,建议改庙为馆,庶几堪当此任,以先圣之宏德,振高阳之伟业,谋万世之福址,是以为记!

轩辕黄帝陵研究员,《黄帝传》作者李延军多次来圣山考察地理地貌,撰文:

“圣山”必有古圣大贤在此焉

圣山庙经历了前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史,但是究其根源,最初它却是纪念我们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第二夫人”的,因为她有养蚕织帛之功,更为轩辕抄写《黄帝内经》,含丹丸于舌下取“金津玉液”,助黄帝炼丹,因而百姓叫她“含丹夫人”。又说含丹夫人是帝高阳(颛顼)的亲奶奶,所以考究司马迁《史记》等相关史料,这位百姓口传纪念的黄帝“第二夫人含丹”,原来正是史书记载的黄帝元妃嫘祖。黄帝必有原配,只是史书未记其名,元妃嫘祖虽功德盖世,尽享尊荣,但总还是“第二夫人”是也!可见百姓心中自有一秆称,功过是非在百姓心中总是分明的!高阳这个地方,处在黄帝故里初都帝陵与黄帝开国昆仑中华之都的南北连线——中部龙脉线与中华龙脉线之间,遥想颛顼帝(北方天帝)驻扎在帝都之北,留下“高阳”这个地名,并在其北山塬高处为纪念奶奶功德建一座圣山庙,完全在情理之中。笔者有幸来到圣山庙,从其山塬形势和地貌概况看,大有圣地高兀于众山之上之广大开阔之气象。圣山庙之南为北高南低的平缓山塬,其左右皆低,北面深陷,唯此庙突兀。圣山庙占地四十余亩,现存戏楼、山门(前殿)、主殿(后殿)等建筑,特别是正殿,是圣山庙原殿材料迁回重建,八角形莲花座的石刻柱础石,雕花刻木,高大的梁柱架构,颇具高、大、广之阳光正气,而正在改建中的后殿,由于历史的原因,就显得小而局促,显见历史的沧桑与局限。看庙内遗存,有被岁月磨平的“无字碑”,更有远古的石臼、原始的香炉,如果各还其位,则圣山庙历史的久远不言自明矣!看庙后西北有方形土台,更让人会产生许多联想,它是远古的观象台,抑或是药王的炼丹台、郭子仪的点将台?或者三者兼具之。一个荒草掩映的土台,好像是一部厚重史书,记录了从圣山庙到药王庙、郭子仪庙上下数千年的演变史呵!

历史是公正无私的,处在高、大、广三阳(高阳、大杨、广阳)之巅的高阳,当年跟随着黄帝老祖“三阳开太平(泰)”,如今的圣山庙,正在高阳百姓的辛勤努力下,发生着巨变,“帝高阳之苗裔”福莫大焉!笔者,似乎又听到楚国大夫屈原当年之兴叹了……

两位文化史学家对圣山历史纪念馆长时间的考证挖掘,填补了庙宇文字记载被毁后断档的缺陷,在传承、考察、挖掘的基础上,拓宽了地域历史文化范畴,为人们崇尚英雄,怀念历史人物,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教育子孙后代提供了详实依据,也为民间倡导建设“圣山书院”奠定了基础。

笔者遇见一位90岁的周姓老奶奶在儿孙们的搀扶下,不愿千里来圣山跪拜,上香后说,我这么大年龄是来还愿的,为啥还愿,老人家年龄大了,口齿表达不清楚, 60多岁的儿子补充说,那是老早时期,还是民国,家里的母牛生下一个小牛犊,一个多月了站立不起来,经历过的人都有体会,农耕经济那个时代,牲畜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啊,实在想不出好办法,祖父听人说圣山庙爷灵验,让父亲去上个香去吧,也许小牛犊就能站立起来了,父亲半信半疑来圣山烧香拜佛,谁知还真灵验,父亲还没有回到家,小牛犊就活崩乱跳的站起来了,家人一直有个心愿,一定要来圣山爷这里还愿,那时候交通不便,再加上兵荒马乱的年代,一直未愿,后来庙宇被毁,先辈的心愿一直未了,现在政策好了,庙宇修建的这么好,交通也方便了,今天带老母亲来时替老一辈来还愿的。虽然时间过了80多年,还愿一直是家族的一桩心愿,老者虽耄耋之岁,但在她心目中,圣山就是一片神圣的净土之地,在这里除了能求得老天的保佑,还可以洗涤你一生的悲伤、痛苦。放下所有尘世的烦忧,让神灵伴随着幸福活好每一天。

身处尘世的人们,都是随年龄长大,用灵魂洗礼,冲净一生的悲伤,顿悟人世间的冷暖。来圣山朝拜的何止周老太一个,方圆几十里的人络绎不绝来到这里有求子的、有还愿的,更多是保佑自己和家人无病无灾,平静的生活。

为了把圣山这块神圣之地,打造成一座具有传承民族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红色教育基地,政府出资对庙宇进行了整体绿化,拓宽了道路,蒲城古建文物学者王孝林先生义务为圣山历史纪念馆绘制规划图,为大殿修建捐物和出谋划策,为这座承载千年文化的建筑魂魄,倾注了智慧和心血。

现任渭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平安,作为从高阳塬圣山这片沃土上走出来的文化学者,非常关注这块阵地的建设,协调建设期间的外部事宜,邀请陕西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渭南市原政协主席陈俊哲赋题:古有夫人苦炼丹,子仪思邈解民难。前贤往圣忧天下,惟愿苍生多乐欢。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贵乾题,由著名书法家薛跃提写:一圣双贤立古庙,高阳地灵多英豪。物竞天择五千载,普济黎庶行天道。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冯宝哲赋诗:高阳古镇有渊源,玄帝颛顼孝感天。祀奉含丹尊女圣,缅怀祖母启高贤。药王诊脉黎民喜,郭帅屯兵社稷安。历史遗存堪纪念,文明华夏百花妍。

中国实力派书画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书法家王泰昌先生义务书写大殿的梁顶坊和刚劲有力的山门对联。

农民女固体诗人郭亚茹为圣山大殿落成作诗:

聆听着你的故事/是那样的神圣/我追寻史迹/仿佛站在历史的航道上/化风行万里也想看到你/尊贵的容颜

这一隅之地/没有山的雄奇/馆堂的威仪/有着天的高远/沃土的芬芳/还拥有着万古长新的目光/珍视每一份遗迹/高阳圣山千古名/根基就在这里盛放/君王孝义当先/受世人拥待/圣女修行炼丹/济万民身安/药王游医行善/根植世间/护国将领郭子仪/操兵养马平乱军/彰显忠诚与担当/既便功已过往/那也是国运兴盛的时光

你的故事很长/曾以馆堂作为学堂/又有多少超燃的梦想/值得分享/与圣山平视相依/我们都很平凡/生命从来以爱渲染/我们都有高尚的思想/修缮馆堂/筑起文化与艺术的长廊/是圣山/纳得医者圣贤/是圣山人/接力德才兼双/是圣山历史纪念馆/传承时代文明走向辉煌。

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信仰,不被任何外来强盗所屈服的民族,是一个追求真理,以最古老的历史文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当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新中国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振兴农村经济,让物质生活富起来的八亿农民,思想意识不能缺失的新时代,根除几千年形成贫瘠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大力改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引领,显得非常重要,圣山历史纪念馆作为一所浓缩了几千年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意义非凡。

农民非常渴望完善这样有型的文化场所,净化心灵,崇尚英雄,教育子孙后代,爱党爱国爱民爱家园,珍惜新时代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圣山历史纪念馆曾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三月初一民间物资交流大会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后停办了,改革开放以来也随着疫情等客观原因停办了10年,到了2024年的甲辰年大殿还没有完全竣工,资金十分困难,停办的庙会是否举办,一时拿不定主意时,召开各社会长会议确定方案,没有想到是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办,资金不足每个社长拿资2000元,购置基础设施,在距离三月初一只有一周的时间,各社分工明确,利用自媒体抖音、快手,张贴布告等传播手段,圣山历史纪念馆商品交流大会如期隆重举办,这是一次繁荣地方经济,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大物资交流大会,也是一次凝聚力量,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振民族精神,鼓舞士气物资交流盛会,庙会期间各种物资应有尽有,名目繁多的地方小吃味美飘香,锣鼓社火,让人眼花缭乱,地方秦腔戏剧,连唱了三天三夜,接待人数在3万人次以上,为处在偏僻地域的高阳群众带来了商业的信息、文化大餐,为繁荣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