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再次对老家的小院进行改造时,赶上2024年暖冬的季节,在我们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往往是冬还未到来,寒冷的气候就抢先进门入户了。在往年,国庆节刚过,人们已经换季了衣服,家家户户生起了火炉子,烟筒冒出了袅袅轻烟,辛劳一年的村民终于能闲下来围着火炉子,享受他们劳累了大半年的清闲日子。
谁知2024年的冬天,却来的特别晚,城市已供暖半个月时间了,天还没有一点变冷的意思,村民根本不需要穿棉衣生炉子。这时,在关中道做古建的李工催我对小院进行第五次改造,我虽有改造的意思 ,但不是冬季这个时候,总觉得时令不饶人,在李工的一再催促下,我不断的查看天气预报,担心一旦有所变化,影响工程质量。李工却说,你这些担心都是多余,我干了大半辈子的工程,天象还是能把握的。我听从李工的安排,他胸有成竹地采购材料,带着专业团队,仅用了天时间就完成了工程量。上梁的那天下午,老天爷突然变脸,下了不大不小的一场冬雨,被李工称为这是在建筑学上最吉祥的交墚雨,为我家的家乡小院再次改造画上了吉祥的休止符。
认识李工是八年前的事了,由于附近的朱家河煤矿资源枯竭,要开采我们村地下的煤炭资源,2006年决定对村庄实施整体搬迁,190户移民到一公里之外的地方,取名王庄新村,老村将被夷为平地。从此“王庄村”彻底消失了,成了我回不去的故乡。当大家离开生身之地,经历了灵魂与肉体的别离,才能真正懂得离别的含义,才会真正珍惜人与人之间相遇的美好。因此,搬迁后,我对搬迁后统一建设标准的农村小院有了自己的想法,改造成仿古风格,文化元素是一个方面,也便于文友相互来往欣赏,重要的还是留住对老村、老庄的怀念,通过复古,重新认识家乡,重塑心灵家园。由此,我在古城寻找作古建筑的工匠,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李工。虽然认识八年有余,只知道姓氏,一直没有问过其大名,每次称李工时,都说我在折他的寿,直呼名字就行了,可他从来没有告诉过其真名,李工喊的时间长了,双方也都习惯了,真还不再好意思问其名,只知道他是70年代的人,小我10来岁,接近1.8米的个头,身体像一座铁塔那样的壮实,大眼睛、大脸盘,给人一种很有亲和力的福相。李工干起活从来不惜力气,虽然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心中有数、手里出活,做出的产品超乎人们的想象。所以,我对这位本来只是雇佣关系的李工,从开始的心里没有底,到最终的敬畏。不仅是他做出的产品出乎我的意料,而且教会了我许多古建方面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小院子改造,是在政府统一标准建设的水泥平房上面增加仿古元素,本来难度就很大,再加上自己对古建一无所知,作起来难度可想而知。况且李工是从泥瓦匠的基础上经过庙宇高僧点化后转型古建筑,全是凭经验和感觉做活,抽象的图纸深埋心中,外人只能想象,所以很难以理解。李工开始自认为我是文化人,能理解他的意图,所以才敢接这个改造难度之大的瓷器活。只是李工将形势估计太乐观了,开工就遇到了麻烦事儿,院墙两边要做砖雕花形,严格的标准是做巧、做精、做细有灵秀,赋予观感和欣赏价值。 而对于没有一点古建知识的我来说,认为做小是不负责任的偷工减料,甚至对工匠的水平产生了怀疑,应该将墙壁做满、全、大才有气派,为此在工程进行一半时,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李工说,他作古是给人家在送福,,尤其你是个文化人,宁愿不做这活,也不能丢了我手艺,坏了你的名声。执着的坚持,让我从不理解到理解,进而对李工有了敬畏之心,也对自己片面的想象产生了怀疑,扪心自问,真理应该在李工那一边,从此我们就有了共同话语探讨的切入点。
李工说,作古要做空、做玄、不做满。作空是留有余地,给人以大体面的想象空间,作玄是体现古建的立体感,任何东西做满了,让人感到累赘。古建只有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能找出“毛病“,才能彰显中国古建筑不同于世界建筑的文化风格。我完全接受了这种理念,由此联想到写文章和不是这样,不留余地,成了满纸的荒唐言,谁还愿意读下去。李工还向我分享了自己所做的古建照片,有临潼华清池的照壁墙,泾阳茯茶的砖雕塑,西安饭庄的仿古门头,还有众多庙宇的大殿、花雕图案,这些流芳千古的古建,都出自李工团队之手。通过深入交流,我认可了李工的精湛的手艺,而且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艺术有了一丝的了解,我们长时间的深入交谈,李工滔滔不绝地从盛唐时期的榫卯结构到明清的砖雕花瓶的飞檐走兽。道出了不同年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灵魂和精髓。我被他渊博的知识和精益求精的技术深深折服,从此也引发我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兴趣。受李工的影响,在圣山古庙大殿的重建中,我大胆谈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众工匠的认同,通过工匠们的创意和精心施工,一座斗拱交错,青瓦盖顶,重檐九脊顶的庞大古建筑,巍然而立在人们的面前。其中,大殿两根偌大的横亘大梁上,自然形成巨龙缠绕的图案,它们盘绕升腾,腾云驾雾,给人一种巍然庄重的神圣。
李工不仅拓宽了我对古建筑了解的视野,也对农家小院的进一步仿古改造有了信心,包括门楼、内外墙壁、地板、屋檐改造。可李工做了两个砖雕文化墙后说,先到这里吧,其它的改造等我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再分期完成。
门楼是整个院落改造的画龙点睛之笔,李工之所以没有先拿做门楼”开刀“,是有他想法的。全村190户,门楼都是统一标准,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跳出统一风格,改造成仿古风格,另出新招,和原来的建筑风格是否协调,物极必反,坏了手艺不说,给主家留下终身的遗憾。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终于在一年以后才拿出了方案,没有文字和图纸,只有一句话4个字“我想好了”。因为我对他有了百分之百的信任,也就让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大胆去做,本是一桩简单念想的改造,竟然轮廓了如此复杂的内容。在一个不起眼的工匠身上,让我收获了如此多的古建知识,花费一些时间和代价也值。果不其然,经过一个礼拜的门楼改造施工,一座既彰显古朴色调又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门楼呈现在人们面前,看着既不扎眼,又不失庄重,大家都称赞说,门楼为这条巷子乃至整个村子增添了颜色。仿古门楼主体的呈现,显得地板屋檐明显不搭调了。李工又在此动脑筋,地板当然简单了,屋檐和小范围的点缀、花架,还有门砖雕图案,受整体分格和空间的限制,难度非常大,工程量极小,但都是非标产品,没有成形的施工案例可以参考,需要绞尽脑汁的去琢磨、思考。尤其是屋檐的处理,李工说,总长度不足两米,要承载巨大重量的压力,还有保持整体房屋排水系统不受影响,难度可想而知。在第三次屋檐施工期间,李工要在原有的排水瓦沟上垒承载墙,引来了众多同行的质疑,担心做在承重墙里面的防漏水一旦出现问题无法修复,还担心利用瓦作承重墙,是否能承受的了,还有单纯利用瓦沟作排水系统,水流量能保证吗?遇到难以融化的大雪天气,出现水倒流咋办? 李工从保护水流系统、挑檐受力、原有防漏渗的保护一一作了科学的解释,他用立木顶千斤的原理换算出程控墙的承载力,合理的将力分散给每个瓦的承载点,利用翘檐的原理,再将一部分重量转移在承重墙上,从而使整体屋檐有一种飘移轻松的美观,又不失古建筑恢宏庄重的风格。在处理房屋排水问题上,李工是动了一番心思。他把握一个原则,利用原有的排水凉台作仿古翘檐,还不能破坏原有的排水系统,由此引起同行担忧,阳台下水道损害如何修复和遇到雨雪天气结冰后,会不会形成雨水倒流的现象,李工一一否定。他的理论是翘檐对屋顶阳台排水系统进行全密封设计,是阳台防水系统永久保持在室内状态,在不见阳光和恒温条件下的防水层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不存在热胀冷缩和风化,将永久保持良好状态,还有封闭的阳台形成保温空间,雨雪在此结冰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有结冰现象,房屋自己形成的坡度,也不至于雨水倒流现象的出现,至于杂物树叶的堵塞会不会发生,瓦沟排水系统密集分散很小的空间和屋顶透风条件好的特点,杂物根本不会在存留在这里,还有……李工一连串的解释,排除了同行对翘檐在施工中产生的疑点,相信他的理论是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经过一周时间对翘檐的施工,一座赤红色青瓦结构的仿古翘檐呈现出来,虽然是假仿古,但不失古建筑内在的气派,其中和古门楼相呼应,为农家小院增添了无尽的文化元素。
至于四、五次的改造,李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对不搭调的地板进行了处理,门楼两边的墙壁上悬挂了砖雕北宋范宽创作绢本墨笔画《溪山行旅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和松鹤延年的图案,还有木制的花架为幽静的仿古农家小院增添了生气。
李工一个泥瓦匠出身,快40岁的时候在寺庙的一次工程中,经过道士的点化,从事作古建筑行业,留下了传世的杰作。通过对自己一个小小农家院落的改造,让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从无知有了初步的了解,拓宽了文字写作的知识面,真应了那句话:高手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