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粹白的头像

粹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7
分享

立 秋

眼前白露田间降,耳里寒蝉树上鸣。暑气虽还弥漫,清晨傍晚已有凉风吹来。那饱含色彩的晚霞,伴着声声渐弱的蝉,催促着季节的轮转。时光的书继续翻,刚刚阅过了夏天。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已映入眼帘。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是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的节气。立秋,每年8月8日或7日,视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3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字解见春(立春)。秋,也,物于此而敛也。”中国习惯将立秋作秋季开始。但气候学常用候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开始的标准。立秋后,暖空气开始减弱东退,北方冷空气可南下到江淮流域,气温开始下降,炎热天气有所缓和。但少数暖湿空气特强年份,盘踞原地不退,高温不让三伏天,俗称“秋老虎”。当冷空气南下时,多雷阵雨,雨时短而强。此后,海上台风活动增多,需加强防汛防台,内陆注意抗旱。

作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立秋不只表明暑热天气的结束,也预示着收获季节的来临。立秋有“三候”:“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事实上,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闷热的“三伏天”,在这“三伏天”时段并无“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剧烈。虽说立秋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但仍然会有暑热的气候出现,人称“秋老虎”,也称“秋傻子”。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这时段。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天气虽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之秋,虽有意而无形,但从今日始,秋讯已到,暑热将尽,凉爽又怎会太远?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树叶飘落,是秋天的标志之一,负载着秋天的诗意。“一叶梧桐一报秋”。人们之所以青睐梧桐,可能是因为此木为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大,变化显而易见,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夏秋交替时的差别。新秋垄香禾半熟。“立了秋,挂锄钩,消消闲,等秋收”。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就可以收割了,北方地区也有“立秋果,处暑桃”的说法,在山东、上海等地“立秋十日吃早谷”,安徽等地则是“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此时各种春播、夏播作物开始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立秋时节,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标秋。立秋日要“标秋”。人们先于家中献瓜果祭祀,继而把纸幅插到田地里,祈求庄稼丰收。在有些地方,田家则干脆备办酒肉在田边祭祀。标秋其实与古人的“春祈秋报”有关。即在春秋两季祭祀地神,春季祈求风调雨顺,秋季报答地功。

咬秋。每至立秋,民间多食西瓜等物,以免除腹泻之疾。此俗北方称“咬秋”,南方称“秋”。事实上,“咬秋”不只吃西瓜,在山东等地,立秋吃饺子也称“咬秋”。

贴秋膘。立秋这天,民间还要以秤称人体重,以与立夏所称相比对。如果体重轻了,就要补。补的办法则是吃肉,“以肉贴膘”。立秋后适当“贴秋膘”进补,可以提高人体的脏器功能,但要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儿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一定要适量,否则容易“上火”或积食造成消化不良。应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膳食结构,均衡三餐营养,可适时搭配一些具有健脾养胃、滋阴润肺的果蔬,如苹果、梨、百合、山药、莲藕、萝卜等。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在金风再次拂过华夏的时候,五谷飘香青山隐隐绿水悠悠。风烟做出秋模样。转眼间,一年已过半。当初许下的愿望,是否已经实现。曾并肩奋斗、开怀畅聊的人,如今是否还在身边。一幅崭新的秋日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感受过生机勃发的春,经历过灿烂多姿的夏,秋天,依然精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