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粹白的头像

粹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09
分享

寒 露

2024-10-8

寂寥秋日天涯远,寒露之时衣莫单。时光入深秋,岁月便深情。寒,它藏着秋天的万象,层林尽染,木叶纷纷,天清气朗,大雁高;露,因渐渐的凉而凝结,随秋风滴落,和落叶一起,滋养大地。时光步入深秋,岁月沉淀了更深的情感。桂花纷纷落落,月光洒向梧桐,露珠在叶尖摇摇欲坠。随着一缕秋风,滴入大地,今日,寒露就要来到我们身边。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10月8日前后,视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9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中国大陆基本上为冷空气控制,秋高气爽,白天气温适中,昼夜温差大,早、晚可见草木上的露珠。唯四川、贵州等地雨水仍多,尤其四川盆地西侧,为中国秋雨最多处。系源自印度洋上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在此处交汇所致。个别年份,在强冷空气影响下,出现“寒露风”,对江南和华南地区抽穗扬花灌浆中的晚稻危害很大,导致空粒和秕粒大量增加而减产。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因露水而得名的节气:秋分之前的白露,以露水的颜色定节气;秋分之后的寒露,以露水的温度定节气。相较白露节气,寒露节气里气温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民间俗语也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古人称九月为“季秋”,也称“深秋”“晚秋”“素秋”“暮秋”或“残秋”;又因为九月是菊花开放的月份,也称九月为“菊月”。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寒露有“三候”;“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爵入大水化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古人视先至的大雁为主、后至的大雁为宾。一候“鸿雁来宾”,意为最后一批大雁飞来。二候“爵入大水化为蛤”,“爵”即“雀”:“蛤”为蜃属,似蚌而小:“大水”即“大海”。因为蛤与雀的外在纹饰相似,古人主观地认为雀掉入海中变成了蛤,先秦农书《夏小正》中也有“雀入于海为蛤”的记载。三候“菊有黄华”,“华”通“花”,意指此时菊花开出了黄花。

寒露是深秋的节气。在古人看来,“秋,愁也”,秋天肃杀的景象给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了抒发感伤情怀的空间。宋代词人柳永有词《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怀念湘中故人,其中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句,写出了秋景的萧瑟。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诗人写过菊黄、雁归、群鸟化蛤后,以松柏明志收笔,伤秋之余,又给人一丝欣慰。

寒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九月的诸多自然现象也被古人注入了人文色彩。九月是鲤鱼最为肥美的季节,九月的风被称为"鲤鱼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灯生阳燧火,尘散鲤鱼风”的诗句,后人解释称“鲤鱼风,九月风也”。

寒露节气里民间还有一些习俗。

重阳节是寒露节气里的节日,它被正式定为节日是在唐朝。此后,重阳节作为祈愿长寿的节日传承后世,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食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主要节俗。

重阳登高的习俗,是为了躲避日常生活的灾祸。九月有重阳登高的习俗,九月的黄河水因此也被称为“登高水”。同时,古人又把九月的第一次骤冷天气称为“重阳信”。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重阳将至,秋雨满城,凉风四起。人们以为这是立秋后的第一寒信,谓之‘重阳信’。”

在古人看来,佩茱萸于臂、悬茱萸于屋,能辟恶驱邪;此外,茱萸还有避瘟、益寿的祈福之意。在仙道方家眼中,菊花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饮菊花酒,以期长寿。

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人们借“糕”谐“高”,寄寓“步步登高”;在花糕上粘上几只小鹿,以“鹿”寓“禄”,又曰“食禄糕”。寒露节气里,除了吃重阳糕,各地还有其他的饮食习俗。重阳节期间,正是螃蟹最为肥美的季节。浙江绍兴有“九月九,湖蟹过老酒”的俗语,届时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相聚吃蟹,称“持鳌会”老北京人会在寒露这天吃芝麻酥、芝麻烧饼、芝麻绿豆糕等芝麻制品。

寒露节气前后是柿子成熟的季节,俗语有“寒露柿子红了皮”,因此人们也会应季吃柿子。

寒露,虽然寒凉却孕育希望,愿你奔向美好又明亮的远方。大好秋天,与朋友一起赏秋色、品秋茶,捕捉这醉人的美景,留下这深秋的回忆。宜人的秋日,温暖的金黄铺满原野,节令回馈着每一份辛苦的付出。秋夜渐凉,别忘了,为惦念的人添件衣裳。秋高气爽,此时正要登高远望。看那丰收大地的广袤,看那脚下或是远方的家乡。映入你眼中的美景,就是最好的秋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