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位老师是王敏勤,他是我上大学时的老师。王老师是国家二级教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天津市“十五” 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通辽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是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培计划”教育理论与实践专家。
王老师是教育部“国培计划”教育理论与实践专家,是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和谐高效教学法的创始人,被中国教育报的记者誉为“国内评课第一人”“最接地气的教育专家”。目前王老师已公开出版46本书,公开发表200多篇论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课题,获得多项教育部和省市级的科研成果奖。精金美玉,永存世间。
王老师,从1952年2月出生到1978年9月,在山东省桓台县宗王村生活了26年;从1978年10月到1985年8月,在山东省滨州市生活了7年。从1983年9月到1985年7月,我在滨州师专上学时,他给我上的《教育学》课。上学期间,我常到王老师哪里,当面向王老师请教,领略名师风范。
生命,因与名师为友而精彩。王老师是我永远的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毕业后,我们通过信。当时我在乡下教书,王老师给我教学上的指点和人生上的指导。那时我的生活有些迷茫,他的来信,安慰了我,成了我心灵的“避风港”,为我的生活指明前进方向,为我的生活注入温暖力量。我从书信中感受到这位教育家的生命历程。王老师不但对我循循善诱,且永葆一颗赤子之心,心态平和、乐观积极,是我在为人、治学之路上的点灯人。
深秋时节,马踏湖边层林尽染、景色宜人。2019年,在桓台县举办全国和谐杯“三说”会议和“我的文化我的班”演讲会议期间,王老师、荣若平、王学友、田茂勇和我,在马踏湖边小聚,共话师生情谊。席间,他讲了他的人生经历。世事沧桑真是令人感喟。1978,他人生的转折点。如果没有1978年的参加高考,他还是一个农村民办教师,有可能像大多数民办教师一样转为公办教师,但能进入县城工作的机会很少,更不可能在省城和直辖市工作;如果没有1978年的高考,他还是一个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学教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专业的教育科研工作者。1978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1978年,也是他今生唯一的一次高考机会。他在错位人生中探索。工作错位,他当过农民,干过工人,开过拖拉机,当过针灸医生,搞过文学创作,后来成了一名教师。上学错位,他6岁上小学,26岁上大学,33岁读研究生,他说比别人总是慢一拍。专业错位,他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却教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他研究生学的是教育基本理论,毕业后却教了经济学。教学错位,他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就是没有教过幼儿园,但在幼儿园也搞了多年教改实验。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搞起了教学改革实验,一搞就是四十多年,他说搞教学实验是“先生孩子后起名字”……我觉得,王老师的人生不应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生命和心血写成他的错位人生与科研之路。无疑,你对自我的认知是到位的。谁承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却开创了学术上的新辉煌。一颗耀眼的教育新星,正在祖国上空冉冉升起。
当时几少年,如今亦未老。当年教我们时,王老师也才三十岁出头。相交多年,虽然师生见面少,但是谈的都是学问上的新收获,说的都是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说出共同又各具特色的心灵和经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师生情谊如此纯粹真挚,令人感动。
短暂小聚结束,走出酒馆,举目四望,夜已深了。我想,一定要把自己与老师小城共度的夜晚写成一篇文稿,塞进风里,作为友谊的凭证。远处,一个个村庄,在夜色入睡了。一切都是这样的静谧安详。清清的马踏湖,悄然润泽着沿岸的村庄。充盈在大街小巷的人间烟火,犹如亘古传唱的歌谣,更如窖藏的陈年佳酿,让有滋有味的日子变得余韵悠长。
王老师用小小的烛光照亮大千世界的每个角落。他是一个“极真诚,极本色”的老师,他的真诚态度和本色风范令我敬仰,值得我学习和借鉴。退休后他也一直活跃在中小学,指导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他每年在全国各地听课评课五六百节,从幼儿园到高中各科都能听都能评,并现场用电脑记录和梳理讲课老师的教学环节和时间,提出评课意见,用投影直接展示评课记录。
王老师席不暇暖,行于天地生民之间,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科研。近年来王老师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在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及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围绕和谐高效教学,他创立了高效和谐的教学模式,提出并实践了“三级建模”(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理论,创立了“说课标、说教材、说教学”研究课标和教材的演讲模式和说一节课的“八说”演讲模式,目前已组织十届全国性的和谐杯“我的模式我的课”讲课比赛、十二届全国性的和谐杯“三说”比赛和七届全国性的“我的文化我的班”演讲比赛。
我才疏学浅,自是吃不透你的研究之精髓,但是我知道你用科研回应时代之需、人民之需。他以专业优势,服务教育,为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学校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他创立了新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和班级文化建设体系,他作为天津市高中特色办学专家组的组长,在天津市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学校文化与特色办学的实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推动着我们的文明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面对未来,我需要照亮前程的精神之光,鼓舞我不断向前进。王老师精益求精、矢志不渝的学术追求,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中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执着勇敢又严谨认真的学者风范,理应成为我的前行路上不断瞭望的精神灯塔和高峰。
人活着,是需要有精神灯塔和高峰的。否则,我们将坠入茫茫大海,或隐入黑暗深渊,既找不到此岸,也找不到彼岸。生存犹如盲人摸象,任由自生自灭。故凡对未来怀抱憧憬的人,都渴望有一盏明灯,一座高峰。有了明灯的照耀和高峰的指引,我们才能驱散内心的迷雾,找准前进的方向。当然,假如我们都能将各自活成一盏明灯或一座高峰,那就更是善莫大焉了。即使我奋斗终生也成不了高峰,但我愿意成为一个仰望高峰的人。懂仰望,方能知敬畏;知敬畏,方能致广大。
不知老师是否赞同我的说法?
向王老师学习!向王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