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1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岁又来。当霜雪为大地覆盖上洁白的地毯,当青松在风中树立起高高的旗杆,梅花暗香幽幽。冰下流水回旋。今日,冬至,就要到来。冬天的晴日总是惬意,在隆冬的寒气中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舒展筋骨,打起精神,感受着每一寸肌肤被唤醒,迎接新的一天。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每年12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位置到达黄经270°时开始。冬至的“至”有极至之义,“冬至”意为严冬到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此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终日不见太阳,俗称“极夜”。 冬至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转向北移,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则相反。北半球太阳辐射达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少,故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至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民间素有“多至大如年”之说,足见多至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冬至这天,阴气达于极盛,阳气始生。从周代开始,天子在冬至都要祭天。冬至祭天作为“国之大典”也一直被后世帝王继承了下来。北京天坛祈年殿就是明清帝王祭天的场所。“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冬至过后,白昼时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祥的好日子,值得庆贺。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冬至有“三候”:“冬至之曰,蚯蚓结;又五曰,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大意是冬至这天,蚯蚓盘结;五天之后,鹿角开始脱落;再过五天,水会涌动起来。
窗间九九图。“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我国民间有“冬至数九”的习俗,就是从冬至日数起(也有的从冬至日的第二天数起),每九天算做一九,一共九个九,前后八十一天。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歌词也就有些区别。到了明清时期,“画九”“写九”的习俗在士绅阶层颇为流行,使“数九”反映的暖长寒消之气候更加形象化,这便是“九九消寒图”。有的是用书法笔下生春,有的是以丹青点染红梅,人们希望以这种雅致和闲适的方式,度过漫长的冬季,直到冰消寒散,春色满园。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寒冷的季节,在起居方面应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物,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以利于血液流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适当进行御寒锻炼,例如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
对于中医养生来说,“阳气初生”的冬至也是重要的节气。、
冬至节各地也有一些应节食俗。
吃饺子。相传在大雪纷飞的严冬,医圣张仲景见到乡亲们衣不遮体,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以羊肉等一些驱赛食材为料,煮熟、剁碎,外裏以面皮,做成一种形似耳朵的食物,煮熟后分发给乡亲们食用。大家吃过之后,冻耳朵都治好了,从此便有了冬至“捏冻耳朵”的习俗。
吃馄饨。馄饨也称“扁食”“抄手”“云吞”,馄饨寓意混沌,吃馄饨寓意蒙昧初开。
吃汤圆。在我国南方,冬至做的汤圆又叫“冬至团”,用以祭祖、馈亲和家人食用。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吃狗肉。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做的狗肉,觉得味道鲜美,从此民间便有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吃年糕。杭州人冬至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长高。
我们家乡的谚语: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来了,年更近了,春也更近了。拥抱过冬的寒风,触摸过冬的冰雪,经历了深冬洗礼的万物将迸发出更强的生机。当白昼日渐变长,当太阳再度北归,那草长莺飞的春天就在不远。让我们回望一年的精彩收获,让我们憧憬来年的美好生活。冬至预示着冬日已深,也呼唤着初春的到来,且让我们暂停匆忙的脚步,回望一年的收获与精彩,憧憬来年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