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书生进京赶考,途中为节省盘缠多借宿寺庙。一天,他在一所小庙落脚,这小庙仅有一名和尚,没有多余床铺,和尚便在佛像前铺上稻草,让他歇息。次日,书生继续赶路,不经意间发现头上沾了根稻草,寻思这根稻草一定是庙里的,于是赶紧返回小庙。彼时他已走出了十余里。和尚见书生往返二十余里只为还一根稻草,非常感动,强留书生住了两日,并把自己攒下的财宝拿出来让他看。书生看后大起贪念,当晚便偷了和尚的财宝逃之夭夭。
和尚发现财宝被盗后,一路追到京城,却哪里有书生的踪影,悔恨之下,向人说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时听完故事,尚不知世上有人心难测这个词,只觉那书生太可恶,为和尚惋惜了好几天。后来看了孟汉卿的杂剧《张鼎智勘魔合罗》,才知和尚的话在元朝就已经出现了,后人不过借此话另编撰了一个故事。不管怎样,我对那书生的鄙视至今不改。
《张鼎智勘魔合罗》讲的是一个叫李德昌的商人回家途中病倒在一座古庙,求卖魔合罗(泥塑娃娃)的小贩高山给妻子刘玉娘送信。李德昌的弟弟李文道一直垂涎嫂子的美色,闻讯赶到庙内毒死了哥哥,并诬赖玉娘谋杀亲夫,借此逼她为妻。玉娘不从,事涉官府,被知县屈判死罪。孔目张鼎察觉案情疑点重重,要求复审,经过调查,最终昭雪了冤案。
两个故事都发生在寺庙,不同的是和尚看错了书生,李德昌未料到弟弟的心肠如此毒辣。常言道:“深渊有底,人心难测。”人心到底有多难测,我不好说,但从借宿这件事可以看出那书生比较聪明,善于投机取巧。患生于多欲而后人心难测,投机取巧的人往往都喜欢耍一些聪明,聪明的人喜欢贪小偏宜,依此下去,所谓欲壑难填,慢慢地他便在人生的道路上偏离了初衷,譬如“凿壁偷光”匡衡。
《汉书》上说匡衡家境贫寒,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但他十分好学,勤奋努力,渐渐有了声名,获得时任太子的元帝好感,元帝即位后给他升了官。有一次,京城一带发生日蚀及地震等灾变,匡衡趁势劝元帝节省用度,近忠正,远奸佞,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当时,元帝初登大宝,很想有一番作为,看到匡衡的奏书很高兴,不久,便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尝到甜头的匡衡,将偷光的灵感在仕途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每次奏对都能得到元帝的赞赏。元帝对他信任有加,逐渐升他为丞相,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志得意满,利用郡图之误,再次发扬偷光作风,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就是这一次,司隶校尉将他违法的事报告了皇帝。此时的皇帝是汉成帝,成帝早不满匡衡,借此将他免为庶人。几年后匡衡病死乡里。相比匡衡,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以人心而论是终不改其志。孙车两人与匡衡一样,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却又酷爱学习。他两个砥砺求进,晚上各用自己的法子读书,学识与日俱增,最后都成为有名望的学者。
车胤和孙康的邻居点不点灯已无从考证,不过看他们后来行事光明磊落,就算邻居家灯火辉煌,他两个也不会凿人家的墙。匡衡的家乡是东海郡承县,即现在的枣庄市峄城区,这个地方位于中原,冬天应该下雪,夏天应能看到萤火虫。匡衡没有囊萤映雪,究竟怕冷,还是爱惜生命(据说萤火虫被捉后只能活一晚上),也无从考证,现在只能说他很聪明,且好学。历史上既聪明,又好学,并契而不舍地坚持赖以成名的行径,使之光大增华的还有一位,即大名鼎鼎的,不用品尝就知道李子是苦是甜的王戎。
王戎出身于门第显赫的琅琊王家,生来便有官做,读书不用偷光,也不用囊萤映雪,相比匡衡,他识鉴过人在识李的基础上施展的毫不逊色。公元263年,钟会、邓艾等率军伐蜀。其时魏人皆惧蜀,钟会敬仰王戎声名,向他请教伐蜀之策,王戎跟他说了一番话,对别人说:“钟邓两人可以灭蜀,只是两人灭蜀后难以保全性命。”后来发生的事跟他预测的一模一样。王戎的先见之明还见诸在孙秀和王敦上。孙秀做郡吏时,王戎料他日后会得志,于是劝堂弟王衍要善待他。八王之乱后,司马伦、孙秀掌握朝权,大肆杀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幸免。王敦是王戎的族弟,王戎认为他有不臣之心,常装病不见,晋室南迁以后,王敦果然起兵造反。
王戎的识鉴之能堪比箕子的知微见著,更不输于见城门吏玩世不恭而推断天下将乱的高欢。但这两人胸怀抱负,将识鉴之能用在了建功或社稷上,王戎是贪吝好利。《世说新语》和《晋书》都记载王戎聚敛无已,富甲京城,他犹觉不足。《世说新语》说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他想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于是先钻破李子的果核。王戎幼年识李,又在李子上下这功夫,纵观史书以李子闻名者,无人能出其右。
那书生虽是杜撰,但在故事中做下的事绝非偶然。古语说:“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和尚纵然看不透书生的心,也应从节省盘缠这一节上瞧出他是重财之人,将财宝示于他,说到底是太过自信。两笔写人,一笔修心。人心固然难测,如果防微杜渐,忧患即使难免,也不至悔恨无路。可叹的是人常常陷于迷茫,自恋自狂,瞧不清,控不住,滋意妄为,将智慧用于邪途,一待风光过后,黄梁梦醒,只能任岁月打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