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纯明的头像

魏纯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4/16
分享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魏纯明

2021-4-14

魏氏庄园、魏集古村落、芙蓉河……是我笔下总是出现的事物。最近几年,我的“还乡”或“乡愁”创作不少,其中散文居多,《魏氏庄园》《家乡的四不像》《杨柳芙蓉梦故乡》……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是盛开在生活土壤上的鲜花,是凝结了我心声的结晶。为什么我总是写魏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魏集,总在牵动着我的乡愁: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生于斯长于斯,梦想孕育于斯起飞于斯,在这里留下我生命的印痕,有许多我难以割舍的记忆。离开故乡,有时候就忍不住想故乡,想那里的人和事。梦回故乡慰藉了我深深的乡愁。庄园城墙眺望,远近村庄尽收眼底;美丽乡村寻芳,万千感慨顿生胸间。那青色的砖瓦,是庄园遗梦结束的地方,更是小康生活开始的地方。我多想用笔墨丹青,描绘古村新景,展现美好生活,为美丽的家乡加油鼓劲。

魏氏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宅第,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石结构城堡式庄园。远在村外,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恍如海市蜃楼的青色建筑。进入广场,远远望见在庄园城门口矗立着两根旗杆。门前古槐粗壮挺拔。拱券城门上方镌刻着“树德”二字。进入城门,就上城墙吧。外城体现了庄园的防御功能。东西两边各有一楼梯。从东边楼梯登上城墙,沿着城墙走一圈,从西边楼梯走下城墙。请您进院子里看看吧。内宅为三进院,兼北京四合院及南方阁楼的建筑风格。进入宅门后是外院。这里有三个跨院,中间是倒座房账房,东边是私塾院,西边是裁缝房。进入垂花门是内院,这里有正房会客厅和东西厢房。会客厅是魏氏庄园商议家政大事、举行婚丧嫁娶的地方。抬头迎面一个赤金青地大匾,写着四个大字“乐善好施”。向东转北是后院,后院也由中路院和东、西跨院组成。后院中间是后罩房北大厅,这是魏氏庄园最大的房屋,共11间,是主人及子女起居的地方。

魏集古村落景区,落实了“鲁北韵味、黄河风光、中国气派”的理念,向人们展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将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景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是集民俗展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景区规划手工作坊一条街、特色风味美食街、民俗文化风情街等主题街区。漫步古村落,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油画中。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随处可见的绿树红花、百姓脸上的幸福笑容,一幅新时代《清明上河图》的画卷正在展开。

芙蓉河。故乡有一条小河,因为夏天长满芙蓉,美其名曰芙蓉河。流水潺潺,波光粼粼,似梦中人的笑靥——它所承载的,是荷花飘香,以及故乡厚重的文脉。缘于此,人杰地灵之境就是养育他的故土。我感受到的春天,是燕子呢喃,桃花映红了田野。春水荡漾,寻梦的人,以爱拨动古老的琴弦。泥土的气息在风中摇曳,情丝弥漫,处处皆是它的床。辛勤劳作的人,迎来好年景。他们向着大地,好让自己在更开阔的视域里薪火相传,繁衍子孙。

“还乡”或“乡愁”是一种古老的文学题材。最近几年,我的“还乡”或“乡愁”创作不少。这些作品通过呈现“记忆的故乡”与“此刻的故乡”的关系,展现了回忆中魏集的虚妄;通过描述故乡被抹除、新建或修复的过程,展现了作为地理空间的故乡的消失;通过建构离散的主体形象,展现了我与故乡、自我的双重分离。我通过时间、空间以及主体修辞,与还乡书写的传统进行对话。在现代化道路上加速前进的中国,故乡也处在不断崩坏的进程中,还乡记不仅事关乡愁,更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应对与表达。

时间上,“昨非今非”与“故乡”的虚妄。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建成算起,魏氏庄园已有127年的历史。一百年,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是一个“短时段”,况且这一百年还是人类历史变化最快的一百年。魏氏庄园完成了从庄园到人民共享共有的文物的转换,实现了从清朝宅邸到文化遗产的跨越,一次次走向重生。魏氏庄园,对于游客,这是一个景点;对于历史迷,这里有历史故事;对于古建爱好和研究者,这是东方民居建筑代表;收藏玩家、摄影爱好者,以及每天来自各地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或惊鸿一瞥的欣喜,或难以割舍的情愫。历史地看,魏氏家族,正走向自己生命的第六个百年;魏氏庄园,走过了自己生命的第一个百年。春梦,到魏氏庄园结束;寻梦,从魏氏庄园开始。魏氏庄园是魏氏一族繁盛达到顶峰的标志,也是魏氏家族走向衰败的开始。魏氏家族的式微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魏氏庄园的败落。“还乡”或“乡愁”中,故乡的意义相对确定,“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的是对自身命运的哀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是对家人的担忧,都不涉及对故乡本身的感慨。

空间上,被生产的空间与故乡的消失。故乡有一条小河,因为夏天长满芙蓉,美其名曰芙蓉河。其实这条芙蓉河大多是虚构的。可以指古村落景区里的小河,但更多是回忆和追梦,是我小时候村西的那条从黄河道徒骇河的大沟。梦中的芙蓉河,隐约之间,感觉自己和诗友泛舟溪面,桂棹兰桨,裁浪弹波,明月清风,满心惬意……想来,那的确是有点离奇的梦寐。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空间始终是人们理解自身存在的重要坐标,前现代的空间相对稳定,进入现代社会后,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类社会的空间也在不断地进行重构。我的“还乡”或“乡愁”就不仅与时间有关,也与空间密切相关。空间在其本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因此,还乡记中令人深思的不仅有“记忆的故乡”与“此刻的故乡”的关系,也有对空间的特定呈现方式以及不同空间的意义碰撞,它们显影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进程,构成了还乡记中意味深长的空间修辞。

主体上,离散的主体与乌有之乡。“春天来了,故乡一定会是花开的海洋了吧?!这使我十分心动,脑海里也即刻浮现出一幅遍地花开的胜景,我想象那漫坡遍野的灼灼桃李,在艳阳下尽情怒放,清风柔情绕树,花朵馨香袭人。到时候,我拉着二胡,音符在花影树间飘荡着、萦绕着,和前故乡的人们叠韵酬答……”这是我的散文《杨柳芙蓉梦故乡》的结尾。“还乡”或“乡愁”这一题材总是包含着对主体的建构,古典时代的还乡记中的主体常常被塑造为思乡的游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的是思乡却不得还乡时的怅惘;“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呈现的是还乡夙愿得偿时的喜悦。我的还乡记却在乡愁这样的经典题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面对越来越难以识别的故乡,“还乡”成为我重新发现故乡的过程,然而在现代中国,重回故乡的结局却大多是失去故乡。

正如鲁迅的《祝福》所说,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母亲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了,搬到了县城。这样,我也有好多年没回故乡了。我的无家可归的离散感,正是现代人的典型体验。故乡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个故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字面上的一个故乡,心在纠结着,只有父母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故乡。父母存在就是故乡存在。有时,故乡又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

“还乡”或“乡愁”散文,不应该是农耕文化的挽歌,而应该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它的音符将洒落在我们奔向未来的漫长征程,成为指向远方的精神路标。不应该是过去时,而应该是现在时和将来时。有原生态,有闪回;是写实,非虚构,也是梦想。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是情感的归依,同时也是物质文明的取向。留住乡愁,保存乡村文化记忆,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脉,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

“还乡”或“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乡愁散文,离不开故乡的滋养和熏陶。让乡愁散文接地气润人心。真正好的乡愁散文,不只写在纸上,更要写在人们心里。“还乡”或“乡愁”散文绝不是几篇简单的文章,而首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价值的涵养。只有在人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才能丰富人们精神的田园。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现实的关联。散文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这是中国散文传统的审美特征。当代散文,应是时代精神原乡的缩影,应以真切的生命体验书写。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生活散文,这也正是生活艺术的本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