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纯明的头像

魏纯明

网站用户

其他
202301/12
分享

福寿堂堂主

2022-12-2

  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魏五子,何方神圣?魏五子,姓魏名振菖,山东惠民魏集人,排行老五,人称魏五子!他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一生好善乐施,厚德传家,勤勉报国。魏氏家风代代相传。

魏五子没份儿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魏集村,位于美丽富饶的黄河北岸,杨柳成行,荷花飘香。黄河岸边,星散着各式农屋,百姓日日依河傍河,务农经商,各自忙碌。

追本溯源,魏氏家族原籍枣强,明初徙居于武定府惠民县之东南永安镇,开始居住修建并延续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厥后吾族日盛,遂更名魏家集。孝弟力田数百余载。值明鼎将革,屡罹兵燹荡析离居,未有遗存,先世谱系因以失传。迨至清乾隆年间,本家先人立意补修,终因事乏考据不得上续,仅以太高祖顺尧、自显二公称第一世。木本水源,不忘祖德深远;承前启后,谱写家统世传。伊时本家景象兴隆,人丁日增,文风冠盛一方。世世代代,苦读勤耕,形成传统,成为信念。

  太高祖自显公庄园支系,其家昌盛,从六世学潞太公肇始,耕读传家,开枝散叶。生二子,长子毓李,次子毓柄。二子继承父志,从事商贾,其资丰厚,家累至富。不幸,毓李公早年无子而谢世。毓柄共有五子。

魏毓柄有五子,原配丁氏生振英、振庄、振芮三子,继配利津盖廷溪之女生振莱、振菖二子。

  魏五子出场。

魏振菖,字菊田,号鹤亭,道光十三年(1833)十二月出生。魏五子天性英武勇敢,承父兄之教,庭训犹如师训。

魏毓柄发了财之后,当然是家大业大,财产很多。可是他发财的这个阶段,他还没有五个儿,他只三个儿。当他的女人生到第三个儿子的时候,他的这个女人死了。你说,他那么一个大户人家能找不到一个老婆吗?所以他又找了一个。他找的这个老婆,她的年龄,我给她算了一下,和魏毓柄的大儿子同岁,非常年轻。你说,他那个大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和一个这么年轻的继母待在一起也是不大方便。两年三年地,他这个小老婆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是老四。这样,魏毓柄把家产分成四份,分给了四个儿子。

魏毓柄把家分完以后,他的年龄可就是很大了,可是,“嘣儿”,她又生出来一个儿子。可家都分完了,按咱老百姓的说法叫“魏五子没份儿”啊!这就是魏五子。但也得给魏五子分一份家产啊!他小也不行啊!这个钱啊!这个穷人啊!穷人一分钱都要掰成三半花,富人有一万块钱人家也不在乎。那四个兄弟就说,兑不兑吧,俺五兄弟想要多少咱就给他多少不就行了呗。我们当地就传着这么个故事。

这就是“魏五子没份儿”的故事。

福 寿 当

魏五子少承父业。

19世纪30年代,大清一直增速的经济渐渐放缓,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了颓势,但广大农村似乎感觉还不明显,百姓依然紧紧凑凑过日子。对于耕读之家的魏家来说,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孩子们读好书,乃头等大事,唯有读书才能有进取的机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先祖的“忠孝廉节”遗训。

  魏五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成长。

青少年的魏五子,刻苦读书。凌晨,雄鸡发出第一声的啼鸣,就是魏五子的起床号令。无论寒暑,无论风雨,不用人催,简单洗漱后,私塾桌前就端坐着一个认真阅读的学子了。他打开书卷,前一晚临睡前留下的笔记小札,再看一眼,咦,怎么还有一个错字呢,或许是昨晚太迟了,一不小心的笔误,但也不允许,魏五子轻轻在心里责备了一下自己,读书务求细而真,立即又投入新的课业中去了。一年又一年,魏五子从少年读到青年,他的学问,如那矗立的高塔,从塔基到塔身,再慢慢达塔顶。数十年如一日,意志与毅力都坚如磐石。每有倦怠,桌前墙壁上自己恭敬抄录的《魏氏家训》就会如狂鞭一样抽来,还有那些祖训、诫、家则、先则遗训,皆一起涌现到眼前,幻化成一位严厉的长者,嘱咐他:勤学不辍,日积月累,修身律己,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魏五子虽然刻苦攻读,但是无意功名。

魏毓柄问魏五子:“五子,你真的不想求取功名吗?”

魏五子答:“爹,父母在,不远游。我不想求取功名了。您也老了,我也长大了,先孝顺您老人家,我们好好过日子吧!”

魏五子是孝子。孝顺,有时并不是一件易事。这里面,有智慧,或者说需要点技巧,得花心思体会老人。孝在心中,孝在点滴。

魏毓柄说:“五子,爹对不住你呀!你出生得晚,分家也没有你的一份。”

魏五子说:“爹,我老小,您最疼我!没份,就没份吧!我现在知道怎么花钱了,想花钱的时候,我不到哥哥家要。怎么样?自己挣!”

魏毓柄说:“五子,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现在啥生意也不好做啊!”

魏五子说:“爹,您老了,该歇歇了。还是让我把咱的当铺开好吧!”

魏五子能吃苦且极富生意头脑。魏五子考虑,当时物价较稳定,开当铺的生意好做。

魏五子家的当铺叫“福寿当”。这是当年当地第一当铺。当铺招牌是蝙蝠咬着一个铜钱,蝙蝠象征“福”;铜钱则象征“利”,取于人于己有福有利之意。

这样,魏五子又开了多家当铺。在东营利津、高青赵店、惠民惠城、李庄、滨城、李则、济南等地都有他们的当铺。

当铺被称作“穷人的娘舅家”,是贫苦大众手头拮据时救急解困的地方。在官银钱号和银行设立以前,清政府国库及地方各库款项多存放典当生息,则有公典、官典之称。当时的当铺不仅是应付一时之需,而且具有现代银行保险箱的职能。有钱人家的贵重物品亦会放在这里保管,当铺则根据物件自身的价值收取适当的费用。公典、官典是魏五子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挣了多少钱呢?每天所赚铜钱,要拉一大车。拉回来就堆到他住老宅的院子里。

多大一堆?堆积如山。时间长了,落到那钱堆上树种子生根发芽,最后钱上长了小树,长到了碗口那么粗。

钱多了,就不能用手拿了,他是雇人往家抬啊!用筐抬,装得满了,一走一晃它不就往下掉吗?抬的就停下捡,魏五子就说:“捡这些干啥?谁拾着谁要吧!”

你说有多少钱吧!因此,我们当地人夸某人富有,总说:“你快赶上魏五子了!”

乐善好施

魏氏家风家训第一条就是:乐善好施,崇教尚俭。

魏五子为六十四庄缴纳公粮,远近之人沾其惠者,实不能枚举,于是六十四庄之群众赠给“乐善好施”匾额,挂在福寿堂南边的牌坊上。

咸丰初年,天灾流行,天大旱,颗粒无收。当时公乡,地瘠人稠,物产薄啬,往往比岁不登,兵燹黄祸屡为民害。群之流离颠沛赖更生者,为数广繁。

魏五子好施与,性格勇武豪迈,做事果断。每遇有乡里大事,往往能挺身而出。经常救济贫困的乡亲,乡里有公益事业,往往带头,因此被称为善人。

魏五子恤时难,力出巨款,又捐谷数千石,积粟谷以饱饥民。急者缓之,疲者振之,拯人之危殆则备,往如不及。此乃公之能恤大灾、捍大患,以区区布衣而上参乎国家事务者

魏五子经常对家人说:“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有了钱,怎么花?不自己花,自己也花不了,捐献乡亲,大家一起花。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因而我们责无旁贷。”

在家庭教育方面,魏五子督促家人甚严。

一是乐善好施。他时常教育子女:“乐善好施,慷慨解囊,急他人之所急,坚持助人为乐。圣人以节俭教人,乃保泰持盈之道。家由是而兴,国由是而强。然俭又非吝啬之谓也,去其奢靡(过度消费)而已。”

二是重视学习。魏五子对家人的教育十分重视。他自己以身作则。他曾勉励家人说,像我这样早已过了学习年龄,尚且学习,你们都还年轻,更加不要妄自菲薄。

三是注重家庭和睦。他常教育家人要团结一心,相互谅解,他说,兄弟姊妹要“相亲相爱相让,不可斗气,更不可构讼,凡讼必空,汝等慎之,慎之。凡事要通融办理,不可过急,此乃余最注意也”。

1860年,当地发生饥荒,他施济村民红高粱400余石。

1864年、1865年,他又施济附近村庄红高粱700余石,谷子200石,并独自出资修建本村的关帝庙。

魏五子的儿子魏景暿重修北门关帝庙。村北有祈谷庙,求丰收。庙内主殿为菩萨殿,主神三位,陪神四位。魏景暿还增建本村泰山行宫。

魏景暿每逢歉年,常设粥场,以工代赈,扶贫济困。原村北石灰锤湾就是以工代赈的工程。

涓滴善意,汇聚起微火的温度,在一次次捐献中成就着大写的慈善。“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慷慨,“助人所需、急人之难”的美德,温暖了一个又一个人,以一己之力怀兼济之心,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

慈善是人类之心所能领略到的最真实的幸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公益、传递爱心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

独修谭码漕

九曲黄河千重浪。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没有哪条河流像黄河一样,让中华民族怀有如此复杂的情感——她像温柔慈爱的母亲,用博大的胸怀,孕育出灿烂的文明;又像恣肆的怪兽,曾经带来苦痛的灾难。

魏五子独出资财,修理谭码漕、白龙湾等堰,筑堤防以备河患。夫公治水买土以筑堤不使民无恒产,即工程各项司事人员具有薪水之费,使人人乐于勇为,故巨工乃能速峻。

魏集靠近黄河,大河的波澜壮阔和汛期的惊心动魄叠印在魏五子的脑海里。魏五子查阅中国古代水利的史料。他看到,从大禹开始,一直到今天,一代代治河者前赴后继、任劳任怨的故事接续上演,他们守护着黄河,他们的名字与黄河安澜的梦想写在一起。

咸丰年间,黄河多次改道,今天的山东是当年黄河肆虐之地,也是魏五子奋战过的地方。魏五子以治水为人生历程为坐标,和乡亲们相知,一起共同治河。奔腾向前的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时间面前,我们这个民族用强大意志力和奉献精神所凝结出来的历史经验,我们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魏五子治理黄河的故事,是一曲黄河治理的礼赞,是一幅定格大治理的恢宏场景。

魏毓柄问魏五子:“五子,黄河发水,你有什么打算呢?谭码漕直接关系到我们村的安危,我们村生命财产的存亡。我们区区一介草民,没有身份,又能用多大的作用呢?”

魏五子答:“爹,大禹、李冰、潘季驯,没人在乎他们生前是什么身份,大家只记得他们的名字,跟这条河在一起。我要做他们这样的人,我一定要让黄河安澜。走遍黄河故道,他日得志,早晚要收服黄河,守护苍生。”

魏毓柄人被魏五子的直抒胸臆感动了。魏毓柄觉得,这源于他们同样期盼黄河安澜,这一梦想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魏五子,踌躇满志,站在黄河岸边,朝黄河看了看,望了望,瞬间思绪万千,责任如山,他内心顿时充满力量,必须加倍努力,加固黄河大堤。

魏五子在村民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黄河宁,天下平。黄河人,黄河事。黄河岸边是我家。我们家就住在河边。早晨,手捧河水洗脸;晚上,头枕波涛入眠。高兴时,站在岸上放歌;失落时,远望河水沉思。与水为邻,与水相依。黄河东流去,日复一日,我在黄河岸边奔走与生活。黄河给予我勇气,也给予我力量。黄河安澜事关国脉千秋,我辈力挽危澜,量水而行,让黄河重现盎然,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成为幸福长河才是新路,这也是我的梦想。我要为这一梦想付出不懈努力。”

他和乡亲们研究了40余种传统技艺:从修堤的工艺,批灰泥法、砌鱼鳞石法,到埽工、地桩、梅花桩、测量仪、合龙法……

单是修建谭码漕河堤,就用了重达100吨的柳石枕。工地上响起了船工号子。

这是最苦的一个活。一片巨大的河务工地、一座很高的堤坝。在这里,魏五子一呆就是4到5天,经常同时指挥四五百人奋战。冬天农闲干活。日日苦战,大家疲惫寒冷、经常受伤,收工时,头发挂了冰碴。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低温下,人们在黄河上干活,赤脚踩在冰面上。即便如此辛苦,大家也没有丝毫懈怠,始终严谨认真。

1855年前,谭码漕对我们当地人经商有利。原因是大清河的地下河通海,关东长白山的木材有鸭绿江、渤海、龙口运到此地。据说此时我村有跑海船只五艘。可见 在黄河灌入清河前就有航船。船名为,槐木、大高、二高等。另外魏培秀有还穿两只。可见魏集村财源有基础,经商有经验。黄河灌入大清河,大清河河身堤短,难容黄河之水。第一次南北王决口,第二次姚家决口,魏家集首当其难。

1855 年,黄河在河南兰仪县(今兰考县)铜瓦厢境内决口,洪水窜入大清河,夺大清河道入海,惠民县开始遭受黄河泛滥之苦。秋七月,水势迅猛,惠民县的白龙湾漫溢而决口,近处的田庄尽皆被淹没。

1856年,当时的惠民县知县凌寿柏出银400两,倡议邑内士绅捐银修筑白龙湾堤坝工程并亲莅现场督工。魏振菖捐制钱5000缗(铜钱1000文为一缗)修筑白龙湾河堤。知县凌寿柏蒙赏,重新书写“好善乐施”匾额,挂在福寿堂南边的牌坊上。魏五子出钱,他把制钱抬到黄河河堤上,去买土。出了多少钱呢?不知道。只要你担上河堤一担土,空筐回来的时候就可以在钱筐里抓一把制钱。修堤要用多少土啊!你说他花了多少钱吧!

1858 年复修白龙湾堤工及修龙王庙,义捐钱2000缗。

从1859年开始,魏五子独自承担了修建谭码漕河堤,历时4年,大堤东西2公里多,所占用的民田均由他出资购买,同时修白龙庙一所,共花钱7万余缗。

1865年季夏(清同治四年六月),黄河决口于白龙湾以东张家坟。当时伏汛水旺,惊涛骇浪,一泄而不可复遏,彪悍湍急,突开120余丈,扑地闾阎,尽遭淹没,民命财产俱尽,堵塞之难可知也。徒骇河、沙河皆溃,县内灾情严重。知县薛爃、魏五子等领头捐款治河。翌年四月始集成数,兴工修堵,催款与堵复并急,已是万分辛劳。至六月竣工。

这是历史波涛中的一朵浪花,这是黄河流域百姓治理一线战场。直面自古以来黄河治理的大难题,魏五子和大伙研究黄河曾经的决口、泛滥、改道,经过不懈治理,实现黄河安澜。

多年坚守,让黄河告别泛滥。大河滔滔起欢声,奏响了黄河治理的强音。汩汩清水浇灌沃野良田,千顷碧波装扮大美山河。黄河治理提升了北人民的生活水平,黄河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岸边呈现出林丰草茂的壮美图景……

黄河之水,连天入海;黄河浩荡,九曲连环;黄河万里,气象万千。黄河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孕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与自然灾害的搏斗中,凝聚形成特有的精神气质,赓续绵延、生生不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福 寿 堂

让我们把镜头再次聚焦福寿堂!福寿堂,坐落于魏集村西北角。

1865年(同治四年)仲夏,魏五子在祖宅原址上重建庄园福寿堂。福寿堂具有典型的晋中地区建筑风格。占地27多千平方米,有房屋四座、房屋二十多间。

惠民县当时知县薛爃为魏五子题额:福寿堂。

薛爃还为福寿堂作了一副对联:

福增家国,寿永山河。

晚清经济衰落,近300年江山气数殆尽。加以大量捐献,后来,魏五子家道中落,有人认为非常可惜。他慨然曰:“从古无不败之家,以善遗子孙与以财遗子孙,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由于操劳过度,工程未及完工,魏五子就病倒了,他临终嘱咐家人:“我们福寿堂,不是为自己求福寿。福,不是自己享清福,而是让乡亲一起幸福;寿,不是自己活得长,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才是长寿。你们要加倍努力,保证完成修堤任务。”最后为儿子魏景暿赋诗一首《七绝·仿陆放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黄河不见梦中同。

愚公精卫功成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魏五子于1871年去世,年仅38岁。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治黄河悍运,历百战功成。滔滔黄河,见证了治河人的可敬。

想当年,魏五子,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奋勇向前,一边手指前方,一边用千里镜眺望远处。历史凝固了这一刻,他为国为民的情怀在胸中激荡。人们被魏五子的事迹感动着。他应该被历史和人们铭记。

魏五子,以治理黄河为终生奋斗的事业。为造福黄河岸边百姓而鞠躬尽瘁,可谓襟怀坦荡,天下为公。

魏五子,以己之才实现黄河安澜理想的生意人。在治理黄河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矢志不渝,殚精竭虑。面对巨浪滔天的险境,他亲自上阵守堤,在关键时刻和百姓守住河道。

魏五子,以他的抱负和黄河治理为坐标画出人生轨迹。他把中国古代生意人的个人志向与黄河治理的历史洪流融为一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华文明史上下5000多年,涌现了许许多多了不起的诗人词人、书家画家、大医生、大工匠,他们是中国精神的体现,他们的故事值得书写。

厚德传家,勤勉报国,魏五子生前的荣光,与这片土地是相符的。黄河无语,滚滚东流;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