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纯明的头像

魏纯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3/23
分享

阅读原汁原味的朱自清 ——谈朱自清《经典常谈》

魏纯明

2023-3-23

朱自清著《经典常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名著导读推荐阅读书目。一部讲述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著作,给读者展示原汁原味的朱自清。《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1942年8月由国民图书出版社首次出版,实际见书时间是1943年5月。

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在为198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本书写的序里说,全书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说,当代该书无疑仍能起很好的作用。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优中选优,让经典焕发新生。碎片化阅读时代,展读一本纸质书带有神圣的仪式感,也是沉静和寂寞的事。传统经典几乎都卷帙浩繁,因体量太大而束之高阁。朱自清著《经典常谈》,就是要从厚重的作品集中,把“大块头”的精华挑选出来,让经典焕发新生,不再寂寞。《经典常谈》就是从作者全部作品中编选出的精华,简洁轻便,阅读收藏两相宜,是一般读者完整了解经典的理想选择。

朱自清和鲁迅等现代知识分子一样,自启蒙开始就一直浸润在子曰诗云的古代典籍之中,后来成为反传统的急先锋,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他们是“历史中间物”,传统在他们身上无法也不可能完全割裂。朱自清随西南联大南渡昆明,战乱播迁中对华夏文脉传承念兹在兹,于1942年写成《经典常谈》。该书对中国古代经典介绍通俗晓畅,见解精到,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八十载广为流传。

《经典常谈》成书于战乱、中国文化教育极不普及的年代。那时要提倡经典的训练、希望人们通过阅读《经典常谈》一类的著作,“航行到经典的海里去”,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朱自清先生所做的,就是一项普及的工作,他希望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普遍地得到经典的训练,让广大的人民,特别是年轻的人受到适当的经典的训练,了解和继承祖国的文化传统。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像《经典常谈》这样的“科普读物”由于战乱、社会动荡等原因,很难收到多少实际效用的话,那么在国泰民安、政治稳定,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得到提高的当代,让当代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通过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著作,间接地接触一下古代的经典,甚至进一步直接地去接触一些古代的经典,都有了可能。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当前社会现实的角度考虑,《经典常谈》仍不失现实指导的意义。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求精神文明的建设协调发展,作为千年文明古国,人们既要在经济上与世界的发展接轨同步,又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这就要求人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和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经典,加深对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认识,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用的东西,“古为今用”,这对当前经济文化现状的改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内容结构上考虑,《经典常谈》有以书为纲、采择新说、“述而兼作”的结构方式:“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为纲领”,而排列顺序仍然是依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其中,作者把《说文解字》提到首位,是根据“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置前。所谓的传统意见其实是沿用清代朴学的观念,即顾炎武说的“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于是,小学不再成为经学附庸,反而成为考据的根基。末尾,作者单做“诗”“文”两篇,追叙源流,详论文体变化情况,则是由于“集部”著述太多,无法一一详论。这13篇的安排,囊括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并以“书”为“点”,显现传统文明的基本样貌。这种办法一是重点突出,二是线索明了,简明扼要,非常适合做学术普及。这本通俗的学术读物,不只是做了深入浅出的学术转化工作,其本身就站在学术前缘做引领工作,很多观点在当时看来都是比较先进的。只不过作者很谦虚,在《序》中自云,该书大部分的内容都是“采择新人近说",作者不过是个编撰者——“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人们的注意力。”

《经典常谈》还从“层累说”的史观出发,以“结账式”的整理方法,活泼严谨地进行经典导读:该书中“说文解字篇”从“仓颉造字”讲起,“周易篇”从“河图”洛书”引出,“春秋三传篇”也首先从“获麟”的故事、传说开篇,是以闲话风引起人们注意,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吸收了“古史辩”派在古史考证上的方法与成果。该书的语言风格,是因为朱自清写这本书最初的目的是要做初中生的古典文化普及,所以作者采用白话文来重述,兼以“导读”的形式,希望可以启发一般人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所以,其语言风格并不像常见的学术文章那么枯燥、艰涩,反而采取一种说故事、聊天式的闲话风进行古典文化导读。除了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以外,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虽然采用一种闲话方式来讲古典文化,可是作者在陈述学术观点时用词却准确而有分寸,显得十分严谨。在表达不确定的推断时,朱自清大量使用估量意义的语气副词,如“好像“仿佛“似乎”“也许“大概”大约“说不定”等等。

朱自清是一位学者、作家、大学教授,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他为人谦和重情,光明磊落;为学孜孜矻矻,严谨求实;为文朴实无华,是天才散文家和出色的诗人;为师温雅如玉,努力“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学教授”。他在抗战胜利后追随闻一多的脚步投入民主运动,在研究、写作和教学中坚守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立场,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传统美德和刚正不阿的气节风骨。他的学生曹聚仁说朱先生“外面和光同尘,里面是一团火;磨而不磷,涅而不滓,出污泥而不浊”,朱自清足以配得上这样的赞美。他五十盛年离世,至今七十余载一直在知识界、教育界和文学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这种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力在现代作家群体中非常有代表性。朱自清为人、为文、为学、为师皆为楷模,被称为拥有“完美人格”的人,培养了大批社会建设人才,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为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我们捧读《经典常谈》时,就能触摸到字里行间朱自清的至情文字和赤子之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