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纯明的头像

魏纯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9/01
分享

山水清音,余音绕梁 ——观《老生常谈——王珮瑜京剧清音会》

魏纯明

2023-8-31

2023全新改版清音会,8月30日到淄博站。我有幸在淄博大剧院观看了演出。

为寻曲径通幽处,不辞夕露沾行衣。《老生常谈——王珮瑜京剧清音会》是一代青年京剧传承者的不懈努力和自我探索。“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是清音会沿用多年的slogan。最初是着意于清音会的“雅趣”,是讲它洗尽繁华,不失真醇的风味。渐渐地,这句诗被粉丝朋友们爱上,写在评论里,打在弹幕中,逐渐延用出“清音相约,山水相逢”的意思,“山水”也就成了真正的山和水,是清音会一站一站巡演走过的山川盛景。清音会就是这样,一年复一年,缘已有之径前行,也在试图拨开蔓生的青萝,开垦更广阔的天地。没有哪一种创新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艺术家们总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不一样的探索。艺术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而京剧却面对着传统与创新的时代抉择。在这样的变革中,一批青年京剧创作表演群体作出了勇敢的实践。这些实践依托的基础依然是严谨的京剧艺术形式,并在敬畏传统的基础上作出了诸多表演方式的创新。

京剧艺术被称为国粹,正是因其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元素,方寸间的小小舞台,汇集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雕塑、服饰、武打技艺等诸多要素,集中展示了最具特点的中华文明符号。《老生常谈——王珮瑜京剧清音会》恰恰承袭自这一高度凝练的传统艺术体系。一桌一椅,一壶一盏,一毫一砚,一递一答。台上凝神静气,台下聚睛会神,知己照会,意与神交,一曲唱毕,四座称赏。演出自然不能与君对酒,但台上饮茶,台下闲坐,自有一番宾主尽欢的滋味。清音会与常规的京剧演唱会不同,极重和观众的平等交流,将场中所有人,都接纳为演出的一部分。瑜老板向宾客分享京剧的掌故趣闻,获得精彩回应,有仿若老友之间的打趣,也有结交新朋的娓娓诉说。在传承层面继承了京剧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在创新层面体现了网络传媒时代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保留京剧内核“唱念做打”的同时,在音乐、美术和舞台造型等领域进行了创新突破,提升了京剧表演舞台的整体视觉感官,在青年一代受众中收获了众多“粉丝”。

京剧创新要思考如何互联网化,这也是《老生常谈——王珮瑜京剧清音会》的主要探索方向。古典与现代交织,实时弹幕作为一大看点,可谓是字面意思的“欢言得所憩”了。观众们绝不放过这一发挥的空间,在弹幕上应援打call、评论感慨,甚至吟诗作词、呼朋唤友。这其中,淄博的弹幕挤了满屏,妙语不断,包袱四起!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也许这酒是瑜老板高音般的直冲天灵,也许这酒有田慧尾音的脆甜,也许是眼被雉翎狐尾的华美晃得花了,也许只是心被琴弦拨乱,被板鼓敲急,被叫好、被欢呼、被鼓掌惹得快了。我微微醺然。齐白石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说在艺术创作中,向其学习的人可能会成功,但是只知道一味模仿而不懂得创新的人则一定会失败。京剧界探索传统艺术的创新工作远比绘画领域艰难得多,京剧的受众空间越来越小,而京剧本身又是面向广大群众的表演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在京剧表演艺术形式创新上提出“移步而不换形”的主张,强调应保留京剧的古典艺术魅力,保存固有的规范和程式,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新京剧”的创作团队严格遵守梅兰芳先生的规范和程式,尽力保留京剧艺术内核的同时,在外延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突破。

《老生常谈——王珮瑜京剧清音会》中的作品在交流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好评。同传统的原汁原味的京剧剧目表演不同,“京剧清音会”在表演方式上试图突破之前那种“异文化”的审美模式,提出了“创新性、流传性”的定位,也尝试让京剧走进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从目前的受众反馈来看,成效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希望《老生常谈——王珮瑜京剧清音会》展开的实践路径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能够在互联网时代保留应有的公共艺术功能。

清音会已经走过十三个年头,在这十三年后,保利大剧院场灯亮起的时分,定有着什么难以分辨的东西,和最初那夜的黑匣子剧场依稀相似。回顾所来径啊,苍苍横着的翠微,一路行来的坎坷,在光晕里融作甜蜜的热泪。京剧表演艺术是人的艺术,很多艺术家用毕生的追求肩负起艺术使命。江山代有才人出,希望“京剧清音会”不断地涌现创新力,让京剧创作保持持续的原创活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