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纯明的头像

魏纯明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1/28
分享

黄河:诗性文化与家国情怀

魏纯明

2024-1-24

蜿蜒数千里,黄河巨流不息;流淌几万年,母亲深情依依。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流域西接昆仑、北抵阴山、南倚秦岭、东临渤海,横跨东中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黄河以其壮阔的空间广度、悠远的时间长度,刻画出中华民族的情感深度。这条跨越时空的壮美长河,造就无数江山胜景和人文胜迹,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流经的地方,留下众多诗性文化的痕迹,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培育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千年流淌的黄河诗性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着力保护沿黄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诗者,天地之心也”,诗歌是人类灵魂表达和沟通的工具,诗性文化则是其内化于精神深处一种感性的、情感的、审美的文化。历代诗人对黄河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积淀所赋予的浓郁情感和诗意表达,让黄河具有超时空的美学意象和超功利的精神境界,不仅成为黄河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内蕴着中华民族共通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

  在世界诸大河文明中,黄河横跨亚欧大陆东端的高原、山地、平原地带,是地球上少有的自然地貌多样、水热资源丰沛的区域,为孕育黄河文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黄河文化的孕育发展,是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不断被诗化和美化的过程。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西周的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是《尚书》和《诗经》。《尚书》是一部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分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对于后世诗歌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无论经济状况、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都起了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现实主望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一一屈原的《楚辞》,也是在吸收和继承中原诗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汉末魏初是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崭新时期。在黄河流域,涌现出的建安诗人中,曹操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作者,并以他的身份推动过建安文学的兴盛。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的诗也很有名。还有“建安七子”中的王粲、陈琳以及著名女作家蔡琰(蔡文姬)等人的诗作,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北朝民歌,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条件的关系,也很有特色,刻画了黄河流域北方边疆的社会生活和民族风貌。如《敕勒歌》《木兰辞》等,尤其是《木兰辞》更为知名。整个三国晋南北朝的散文不发达。但北朝却出现了两部与黄河流域有关且很有价值的著作《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它既是地理著作,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品。

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是唐宋时期的特色。古典诗歌到了唐代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成熟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不仅名噪京都,而且誉及全国。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唐代最重要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都有长时期的黄河生活和行旅足迹,吟唱出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诗作。

  至此,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二位诗人——李白、杜甫,将自己的生命融入黄河,给黄河诗性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精神符号。

  两宋时期,黄河诗性文化发展到新的高潮。黄河的历史人文积淀结合山水自然景观,逐渐演化成沿线众多名胜古迹,现实的物理景观空间和诗人的想象空间一起唤醒黄河所承载的悠悠千年文脉,形成一处处超越时空、情景交融的诗性文化空间,其中一个集中体现是黄河怀古诗的大量出现。

  唐宋以后,黄河无数的江山胜景和人文遗迹通过诗人的审美创作演变成流传千古的风景名胜。沿黄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逐渐成为诗性文化的化身,造就一处处黄河诗歌中永恒的文化意象。“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黄河的诗性文化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礼赞,是历代诗人与黄河山水人文对话的精华;由诗性文化凝结而成的风景名胜——诗性文化空间,则是中国文化中诗性审美的结晶。

金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域及北方的文学还是继续发展着的,出现了一些著名文学家及作品。

黄河诗歌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自古以来贯穿于中国人教育的始终,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经之途。孔子多次谈到“诗教”的重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由诗教所培育出来的诗性文化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不仅塑造出中国人对生活和艺术的审美准则,而且建构了中国人的哲学观、人生观和宇宙观。

中华文明关注现实人生,发展出能够实现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的超越性统一的人生智慧与哲学,集中体现在中国的文学与艺术之中,成为化解生命焦虑和痛苦的一种诗性精神。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唐、宋以下文学艺术的发展,他们都有代替宗教之功能。”

黄河是一条超脱于自然之外的文化大河,流淌千年的黄河诗歌为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完善培育了深厚的诗性土壤。黄河诗性文化展现出一幅立体饱满的人文精神画卷,那些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家国英雄的赞美,是超越时空的人类共通情感,是滋养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其一是诗意的审美境界。黄河的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融合激荡,激发起诗人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刘勰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江山之助”思想,代表着黄河山水与诗性人文相互成就的自然审美意趣,在后世逐渐演变成为人生艺术化的审美境界,并进入日常生活之中。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将此总结为:“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

诗仙李白一生大部分诗歌都创作于黄河一带,借黄河之水,抒豪情之志。拥有唐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一生创造出无数佳作,咏及黄河流域诗词不在少数,这也与他本人的经历密切相关。李白自青年时代仗剑辞乡出蜀之后,大半生几乎都处在漫游的生涯中。而他所漫游的几乎一半时间和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因此, 他也成为一名黄河情结很浓的诗人。公元744年,李白被人排挤诬陷,辞京离去,与另一位科举失败的诗人杜甫相会于河南省洛阳市,二人泛游黄河,登广武山,临鸿沟,眺黄河,谈古论今。泛游的经历让李白对黄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留下了“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西来决昆仑”等描写黄河波涛汹涌、洪流滚滚的诗句,还留下了“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等展现黄河壮阔景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黄河是李白一生潇洒浪漫的重要舞台。

杜甫的黄河情缘与家国情怀。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从小就在黄河边长大,自然对黄河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在他的一生命途中,无论身处朝堂,还是漂泊他乡,黄河都承载着他对家国天下的感怀。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对身处水灾中的人民生命财产十分关心,但面对黄河泛滥的洪水,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靠想象来表达为民除灾的美好愿望。在杜甫的眼中,黄河虽有功于两岸的子民,但他更关注水患对周围群众的危害,这也与他始终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是分不开的。尽管流落他乡,但杜甫始终没有忘记黄河。杜甫笔下的黄河,超脱了对黄河流域外在美的歌颂。杜甫借黄河表达悲悯之情的同时,也侧面描绘出了黄河文化性格中的另一面。

  其二是超越的人生境界。黄河诗性文化具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河奔流不息、一去不返,有如生命的流逝,唤醒人的生命之忧。黄河以极大的体量,浩浩荡荡奔流向东,以势不可挡的雄伟气势,展现出一种崇高的力量。正如康德所说“伟大的高度和伟大的深度是同样地崇高”“悠久的年代是崇高”,黄河带给人的崇高之感具有极大的时空跨越和历史纵深,远非一般江河所能比,以一种对个体渺小生命极大的压迫气势所带来的刺痛感,化解人的生命焦虑,进而抵达现实世界中的超越彼岸。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初时因其视野开阔,登上楼顶则有凌空而小天下之感,故名云栖楼。又因黄河流域有一种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似“鹳雀”的鸟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上,后称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故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首诗十分形象地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歌非常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将进酒》即为代其表作。

  在历代黄河诗歌礼赞中,黄河的诗性人文内涵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审美符号和精神寄托,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具有世俗超越性的精神家园,不断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黄河内化为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

黄河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宏大历史时空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铭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黄河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载体、价值载体和符号载体。黄河雄伟壮阔的景观空间、深沉细腻的诗性文化,能够唤醒强烈的历史在场感和文化认同感,激发起对国家、民族与个体人生的深度关联思考。

  黄河诗性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天下理想,极大地强化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认同。宋以后,文化意义上的黄河被更加深刻地人格化和符号化。

  流传千年的黄河诗性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培育出超功利的人生境界,更是熔铸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里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对中国人的国民文化结构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河诗性文化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依然是活在现代中国人心头的鲜活文本,传递真善美的人生价值启示,传递中华民族共通的情感记忆,对于在新时代提升人的精神人格,完善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

黄河诗性文化是历史积淀的过程,是壮阔优美的自然景观、悠久博大的历史人文与诗意情感碰撞的结果。在由自然黄河向文化黄河、再向诗意黄河演化过程中,黄河成为审美的对象、精神的寄托,被赋予浪漫的想象、唯美的意境、诗意的情怀,是一条流淌着诗与美的黄河,是诗和远方的载体。这也是黄河区别于世界其他大河最具独特性的文化魅力所在。

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样性。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系统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打造中华文明重要地标,深入研究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支持黄河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黄河流域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传承创新,支持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黄河流域在农田水利、天文历法、治河技术、建筑营造、中医中药、藏医藏药、传统工艺等领域的文化成就,推动融入现实生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等,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整合黄河文化研究力量,夯实研究基础,建设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创新研究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适当改扩建和新建一批黄河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蘸着黄河的流水,书写崭新的故事。向历史深处回望,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璀璨夺目,写就光芒万丈的华章。把黄河的卷轴向未来铺展,我们要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启动“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增强黄河文化亲和力,突出历史厚重感,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流域。加强黄河题材精品纪录片创作。在国家文化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中融入黄河文化元素,打造黄河文化传播符号。自然与诗性、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黄河不断铺展新的时代画卷。

大河奔腾,洪流浩荡,冲刷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惊涛拍岸,激流勇进,起伏着人间巨变的波澜。当我们沉浸在大河上下壮美旖旎的风光,感受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浸润陶冶,一种新时代激流勇进的壮志豪情奔涌而生,这是中华民族何等坚定自信的家国情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