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海龙的头像

魏海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5
分享

《平凡的世界》与平凡的我

爱上文学,不知从何时起,抑或呱呱坠地,抑或孩提时代、青葱时代,总之我无法说清,说到底,我就是一个为文学而生的平凡的人,平凡的仿佛一叶轻舟、一片白帆、一只蝼蚁、一颗沙粒。这就是我,一个出生在广袤辽西大地上的农民之子,依稀记得少时的趣事,每逢六一儿童节我都会自动请缨“创作”相声段子,往白了说就是模仿,而且还亲自登台表演,更有甚者竟然和搭档为了争演逗哏而面红耳赤、喋喋不休,那时我并不知道何为相声的捧哏与逗哏,在我的眼里只有话多话少之分,这可是十几岁的孩童啊,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勇气呢?我不得而知。

就这样,文学这颗种子就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慢慢生根发芽了,那个时候更多的时间都花在繁重的学业上了,亦如那个年纪的所有人。幸运的是我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乃至到毕业后的若干年都无法放弃文学的梦想和追求,一来二去便有小文见之于报刊,虽然只有几十块的稿费,但我的内心却是十分喜悦的,这是根本无法言说的一种美妙滋味,似乎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懂得吧。

伴随着我的成长作家这个概念才渐渐清晰明朗起来,何为作家,其实就是靠文学混出名堂的,也可以说小有成就的,曾几何时,我怎么都不会和作家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沉迷其中而忘乎所以,将文学当成一生的梦想和追求。那时的我稍有闲暇,就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是名家的。不但这样,那些被冠以作家的人物也成为我的标杆和楷模,其中有一个名字走进了我的视线,我知道,作家不是靠脸吃饭的行当,而是以作品取胜的,这是不言自明的,通常认识一位作家首先是要从他的作品开始的,我亦然。

这个名字就是路遥,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他的笔名,真名唤作王卫国,提到路遥一下子就联想到那部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平凡的世界》,可见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平心而论,在这之前我是根本不知道路遥和他的作品的,之所以能和他们结缘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于航兄长,在他的引荐下我才开始关注路遥,这位来自陕西的著名作家,同时我还购买了《平凡的世界》。我对书的痴迷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据母亲说,在我一周岁生日时是要抓周的,这是一种传统习俗,就是把这世间万物摆了无数,放在婴儿面前任其抓取,借以试其将来志向,遗憾的是,当时由于家资匮乏,父母只拿出几样常见的,可谁知我一概不取,只拿起了一本书,看来我所言确实不虚。

这是怎样的一部书呢?全书共计一百余万字,分上中下三卷,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从这部巨著上我看到了三点,与朋友分享。

其一,作家必须要有社会责任和担当,创作不能只停留在写作技巧上,一味的追求如何构思巧妙,如何雕章琢句,能否发表或出版进而获得丰盈的稿费,而是还要有一种家国情怀,有大气魄、大格局,可以这样说,一位作家想要有所成就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难免沦为哗众取宠的庸俗之辈,这也当归属德艺双馨里的“德”字范畴。路遥用他那短暂而又精彩的一生诠释了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他实为当代作家之楷模。

其二,文学表现形式讲究多样性,这一点正好和我们的文艺方针不谋而合,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理论界一直对这部《平凡的世界》存有争议,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该作品文字过于粗糙,但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是每位作家的风格不同所致,在文学表达方式上绝不能搞“一刀切”,或者用单一标准去衡量一部作品的优劣,无论哪种文字,只要表达意思清晰准确,就不失为好作品,这是我的观点,更有人无完人、玉有微瑕之一说,何况一部作品呢,难道一直被我们奉为经典的《红楼梦》就没有一点瑕疵么?

其三,大丈夫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位作家虽然不能创下如此之惊天伟业,但必须有一颗这样的雄心和壮志,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点什么,换句话说,作家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这就是路遥先生告诉给我们的。

打那以后,我在心里默默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做路遥先生那样的作家,为这个时代,为这个世界,特别是为我的家乡——辽宁凌源做点什么,于是便萌生了创作一部描写改革开放的长篇小说,用文字记录下这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我深知现实主义这条道路非常艰难,还有可能遇到冷遇,但是我还是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为别的,只为作家的责任和担当,纵然成为现实主义的殉道者又有何妨。

语不惊人誓不休,垫棺作枕复何求。乡间俚曲成佳话,不负青龙万古流。这就是我对自己的承诺,更是路遥先生,一位文学前辈留给我的宝贵财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