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海龙的头像

魏海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3
分享

拜谒尹湛纳希纪念园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在我的身上着实应验了一把。对于这位享誉海内外的蒙古族文学家、小说家我早有耳闻,却知之甚少,更不曾亲见关于他的一丝一毫,现在看来多多少少有了些许遗憾。首先向各位隆重介绍一下今天的这位主人公吧。尹湛纳希,蒙古族文学家、小说家,乳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市人,成吉思汗第28代孙,出身贵族,终身未仕,同治九年(1870),因家族经营的扎兰煤矿严重亏损,家境迅速衰落,光绪十八年(1892),客逝锦州。尹湛纳希精通蒙、汉、藏、满文,学问广博,蒙汉民族古典文学与蒙古史造诣很深,主要著作有《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

这就是我对这位文学大师的一知半解,自打我的双足踏入北票地界的那一刻我就一直在心里琢磨着,尹湛纳希究竟会是一个怎样了不起的人物呢?后来从这座纪念园便足见一斑,这充分说明他在蒙古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也难怪他被后世誉为蒙古族的“曹雪芹”。

率先映入眼帘的是置于路边的一座低矮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尹湛纳希纪念园”几个大字,上面是一排蒙古文,然后便是用砖铺就的小径,路的两旁是茂密的树丛,也可以说尹湛纳希墓就掩映其中。望向远方,蓝天白云,山不高,小鸟依人般依偎在天边,这样看起来显得十分开阔,仿佛走进了他笔下构建的文学王国。或许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使然,我分明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浓浓的文学气息,透着阵阵的微风温柔拂过脸颊,那一刻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心里在想,这可是行走在文学先辈的足迹上啊,和我随行的几人也在一边走着一边热切交谈着,我想此刻大家的心情应该是相同的,对于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尤其是家乡的文化名人,一定充满了万分崇敬之心,我亦然。

走过这条小径向左拐就来到了墓前,这座墓呈椭圆形,乳白色,庄严肃穆,很明显是带有民族风情的,墓碑前放了很多鲜花,我想一定是慕名而来参观祭拜的那些人留下的。在墓的正前方不远处巍然耸立着尹湛纳希半身像,细端详,表情沉静如水,目光幽远深邃,正深情注视着他脚下的这方热土。

雕像的前面是一个广场,左右两侧伫立着书卷式的石墙,上面刻着很多纪念性文字,其中最醒目的顶数那篇《尹湛纳希赋》,作者用这种古体形式记录了这位蒙古族文学家光辉灿烂的一生,于是我在那里驻足良久,不忍离开。

右手边望去便是天鹅湖,又名白石水库,这是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位于大凌河与牤牛河交汇处的北票湿地,面积90平方公里,为东北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栖息地,每年大约有400万只候鸟经此路线迁徙,在广袤无垠的辽西大地上有这样的点缀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在想,就是这么一位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尹湛纳希真的做到了青史留名、万古流芳,是啊,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当我抬眼注视他的双眸时,仿佛面对的不是一位陌生人,而是一位老友,一位恩师,一位前辈,只因我和他有着共同的爱好,十分凑巧的是我也是以小说见长的,但我也深知道较之这位前辈相距甚远,于是在心里发自肺腑地说道,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为文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吧。

再一次向文学前辈致敬。

在纪念园的对面,隔着一条公路,便是正在建设中的尹湛纳希故居,可以说是当时府邸的重现,据说现在建设已经十之八九,距离对外开放之日为时不远矣。穿行其中我们仿佛能看到这位文学家曾经奋笔疾书的身影,推开故居的那扇红漆大门,远处便是波光粼粼的白石水库,天鹅湖,顿时感觉心胸豁然开朗,这也许就是尹湛纳希毕生所追求的文学之路吧。

归来途中,我再一次握紧了拳头。

故,此行不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