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海龙的头像

魏海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04
分享

我眼中的古代“邮戳”——封泥

在辽西有这样一座城市,被誉为“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这就是京郊漫城北国凌源,“北方花都”说的就是这儿,在城西南四公里有一处古遗址,它就是安杖子古城,古城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河,大凌河自西向东流,有东、西两城,西城是不太规整的南北向长方形,东城在西城的东北角,梯形,这座城最初构筑于战国中晚期,是燕国势力统辖东三郡后构建的一座重要防御设施,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榆河古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所以成为燕山进入辽西扼守在榆河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城障之一。

就是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就是在这里,分属夏家店上层文化、战国时代以及西汉时期;

就是在这里,出土了封泥;

就是在这里,还发现了一座有27颗人头骨的人头坑……

说到封泥,我是感到非常陌生的。

起初我对它不甚了解,甚至豪不夸张的说,完全不知道它究竟为何物,后来随着我一点点学习、慢慢研究,终于揭开了它上面的这层神秘的面纱。

封泥,也叫泥封,古时候邮东西,在软泥上加盖印章作为凭证,以防私折,就跟现在的邮戳差不多,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纸帛盛行,封泥制度取消。

那它是咋用的呢?首先把竹简和一块木片用麻绳捆成上下两道,木片上写收件人,然后用软泥封住绳子打结处,最后盖上印章,这时还要用烛火烤一下,会更结实一些。

咱们一定很好奇,封泥是咋做出来的呢?它是用黄泥过滤,和上鸡蛋清,最后压缩制成的,听说附近有一个人和泥拖坯时,不小心把一块封泥弄到了泥坯中,搭到炕里,过了很多年等到发现时竟然一点没变,这种埋藏于地下二千多年的封泥不风化、不破碎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其中的一块封泥,扁体,不规则圆形,上面印有“石城丞印”四个字,隶书阳文,石城是县名,窥一斑而知全豹,其他的封泥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只是上面的字而已。

封泥的出土为研究西汉时期右北平郡提供了重要线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历史人物,他就是当过右北平郡太守的飞将军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他,关于李广的故事很多,其中“李广射虎”至今被广为流传。

有一次,李广在打猎返回途中,当时天色已晚,突然,他看到草丛中蹲了只虎,说时迟那时快,一箭飞出,然后继续赶路,等到第二天早上,士兵们前去查看,走到近前,全愣住了,压根不是虎,而是一块像虎的大石头,箭头已经射进石头缝里去了,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说的就是这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文物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文物是会说话的,无论世事几多变迁,无论沧海桑田、王朝更替,都无法抹去历史留下来的印记,虽然我们从史书上能找到只言片语,但这样的历史真实发生过,因为古城就横陈在我们的眼前,文物是照见历史的一面镜子,要让文物活起来,正是因为有了这座古城,凌源才有了浓郁的历史底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才显得更加神奇而厚重。

跨越千年,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座蔚然耸立于凌河之畔的悠悠古城,眼中浮现的是热闹繁华的街市,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这里有官署、作坊区、集市和住宅区,还有整齐划一的石子路……

跨越千年,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回到了泱泱大汉王朝治下的辽西大地,再一次感受中华民族威震世界八方的赫赫雄风,我们无不为古人创造的盛世繁华赞叹不已;

跨越千年,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当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更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略尽绵薄之力。

当我再次注目凝视这块小小的封泥的瞬间,我分明感受到来自文物的神秘力量,还真是小文物蕴藏着一个鲜活的大世界,我想这也正是文物的魅力所在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