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兴生的头像

兴生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05/16
分享

山水布依 手绣册亨


——来自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源扶贫”突围蝶变的故事

文/韦兴生


    册亨,布依语称“西堰”。一个有意思、有魅力的地方。国土面积2598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

    这里是两盘流翠、城乡葱郁的生态胜境。

    从地理位置上讲,南、北盘江分别从作为珠江源的乌蒙山脉马雄山东麓与西北麓盘过云贵高原,又于册亨重新汇拢经红水河奔向珠江,所以有人说这是地球村上少有的地理奇迹。在这里,可以“以小见大”,册亨先后荣获“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全省文明先进城市”等。目前,森林覆盖率预计达69%,荣获“贵州省森林城市”称号,持续荣获“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这里是山水册页、幸福亨通的和谐家园。

    册亨的布依族人口也占全县总人口的76.8%,是黔西南州建州前全国唯一的布依族自治县,享有“中华布依第一县”的美誉,这是一个县城的传奇。在这里,可以“见纯见彩”,册亨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布依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基地”“中国布依戏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文化之乡”“中国布依族刺绣艺术之乡”等殊荣。

    当然,这里也是决战贫困、充满希望的创业热土。

    册亨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是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的县份,曾经因其自然条件严酷,各类灾害频发,基础设施滞后,县域经济实力薄弱,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低,“册望册望,贵州的西藏”,一度成为外界称呼册亨和邻县兄弟“望谟”在某个时期的流行语。2014年10月,被列入贵州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17年8月,册亨被列为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输血”与“造血”,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近年来,册亨充分用好民族刺绣、民族特产、民族手艺等多种资源,盘活民族“绣花技艺”,大力实施“锦绣计划”,发展地区“指尖经济”,将私家小作坊做成商业大集群,让“针线活”成为“致富宝”,把“民族民间技艺”转变为群众自力更生的“民族产业”,将“民间小产品”变为“脱贫大产业”,书写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篇章,绘就盘江岸边决胜同步小康的壮丽画卷。

    在这里,更可以“见功见业”,这又是一个民族的美。


1.“土布不土”与“春天故事”

    布依族先民以善纺著称。《汉书·地理志》载:“越地多产布。”布依民族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假天地之灵气,集自然之精华,续百代之传承,发明创造了别具一格、魅力独有的布依土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布依儿女、涵泳着一辈又一辈布依子民。

    ——土布具有丰富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

    千百年来,土布解决了布依族人民穿的问题,使之有了遮羞、御寒之物,并演变成“穿的艺术”。土布色泽古朴、花纹美丽奇特,布料厚实耐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温性和冬暖夏爽、透气吸汗的特点,深受广大布依族同胞的喜爱,是布依族百姓制作衣物和床被、床单等的上好布料。

    布依土布是贵州省“非遗”,是布依文化的重要象征,其中扎染工艺充分表现着布依族群众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婚嫁中馈赠宾朋的送礼佳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土布制作历史悠久,史书上虽然没有具本记载布依族纺花、织布的起源。自古布依族人民就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裁、自缝衣服,全家穿衣从挖地种棉直到用手工缝制成服装全由妇女承担。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布机、染缸、染料(监靛自种)。每户、每村、各地区的妇女织出的土布常常喜欢拿来攀比,手工技艺高超的妇女,纺出的线、织出的布质量更是美轮美奂。同时,千百年来他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母传女、师传徒,技艺传承至今,土布的历史从侧面反映着布依族人民的历史。

    ——土布具有很强的乡土性、多样性、艺术性特征!

    布依族土布从原材料种植到织染、绣工艺流程,直至使用者,都在布依族内进行,具有鲜明的乡土性特征。

    布依族土布的制成品类型多样,有织成的各色花布和织、染、绣一体的各色花布。其用途也有多样的区别,有各种年龄段的区分(如老年人、青年人、小孩的用布多色皆有不同),如不同物品的区分(如服装和床上用品用布不同),有文化功能的区分(如婚嫁用小花格布、丧葬用大花格布)等等。

    布依族土布做工精致,风格典雅,具有鲜明的布依族艺术风格,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相似品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人们往往购置以为馈赠佳品。

    ——土布是永远的春天、多彩的春天、希望的春天!

    《贵州通志》云“女勤纺织…故织紝颇多”。土布纺织和刺绣是册亨县最有特色和魅力的产业。

    2019年1月18日, 以“手之造物 土布之尚——锦绣计划助推万名绣娘脱贫行动”为主题的2019 黔西南州(册亨县)首届布依土布时尚推介会在兴义市富康国际会展中心一楼大礼堂举行,开启了新时代布依土布的“春天故事”。

    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以来,册亨借助东西协作的东风,大力引进智力支持,在册亨成立土布时尚研发园,通过与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宁波市服装协会,宁波香黛宫文化公司等单位的合作,把古老的土布附上了创新的灵魂,实现了民族元素的转型升级。

    在推介会上,进行了布依民族歌舞展演、布依传统民族服饰发布、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作品发布、土布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发布、土布合作款定制服装发布等,呈现一场美轮美奂的土布嬗变,一台如诗如画的时尚盛宴,一次传统与时尚的完美邂逅。与会嘉宾对推介会纷纷点赞。

    期间,DAWANG New York(大王纽约设计工作室)、한국백금국제문화교류(韩国白金国际文化传播公司)、广州博纵广告有限公司等9家国内外公司与册亨县云娇布依特色染织刺绣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订单总额达396余万元。

    这个春天,开局完美,注定不平凡。

2.“绣花功夫”与“锦绣计划”

    “纤纤素手密密引,一针一线细思量,布依绣娘尽娇俏,一颦一笑世无双。”

    在册亨,有一种功夫叫“绣花功夫”,有一种艺术叫“刺绣艺术”。

    《汉书》记载“西南夷”和“南蛮”均有“椎髻斑衣”的描述, 《后汉书》亦有“西南夷, 知染彩纹绣”的记载,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有布依妇女“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绶”的记载。布依族刺绣的内容十分丰富、绣法多种多样、刺绣题材广泛,它不仅绣在衣裤、布鞋、围腰、手帕、挎包上,还绣在枕套、枕巾、被面乃至桌布、靠垫上,就连节日里男女青年抛玩的小糠包上,也绣有十分精美的图案,一件件别具一格的手工艺品,展现了布依人的聪明智慧和心灵手巧。

    布依族刺绣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名,产品有图案大方、生动形象、色泽鲜明、针脚均匀、质感强烈的特点,达到“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绣花带歌》唱到“脸带桃花心带笑, 手拈花针布上挑;金线绣来银线织, 绣条彩带系郎腰;牵来彩虹作丝线, 摘朵红霞当花描;绣成搭在肩膀上, 引得黄莺下柳条;白云见了羞红脸, 蜜蜂见了把翅摇;千针绣出女儿心, 万线挑出鸳鸯鸟。”

    绣娘们都是见山绣山、见水绣水、见花绣花、见鸟绣鸟, 既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又不断创新, 生生不息。《十二月教妹歌》唱到:冬云农闲绣花忙, 嫂教妹子绣凤凰;三根金线来锁扣, 正月浪哨好送郎。又如:纺纱织布绣牡丹, 布依刺绣美名扬;农忙地里把活干, 农闲飞针又走线。

    在贵州,有一项计划叫“锦绣计划”。

    2013年,贵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将发展妇女手工产业作为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提出了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并给予每年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保障,同时还成立了“锦绣计划”联席会议制度。用一双双灵巧的手,一根根银色的针,一束束五彩的线,将古老的技艺绘成了一幅幅璀璨瑰宝,绘就一幅脱贫致富的锦绣画卷。

    2015年以来,册亨连续四年在布依文化年活动期间举办绣娘技能大赛,参赛绣娘达924人次,飞针走线展示刺绣魅力;引进公司到县内开展订单式培训,培养了一批集技能、设计、销售为一体的复合型后备人才。开展“锦绣女”、巧媳妇苗绣、锦绣计划培训班等20期,培训绣娘1856人次。

    目前,全县有绣娘2万余人,其中掌握高级绣技的绣娘1500余人。锦绣计划的实施,使布依文化及民族手绣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创新和弘扬,极大地增加了绣娘收入,妇女们“织着布、绣着花、看着娃,也能养着家”,有效实现了政策“输血”与技能“造血”并举的脱贫效果。

    一针一线,就这样牵着古今未来、系着家和业。

3.“家庭作坊”与“商业集群”

    在经济化、市场化不断纵深发展、深度融合的当前,乡村的经济都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即:千家万户的小农经营如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的问题。

    如何破题解题,答案就是:集群集成、抱团发展。根本举措就是打破了“一盘散沙”“单打独斗”的落后生产模式,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道路。

    一方面是布好点、以点带面。壮大以“草根”合作社为定点的乡、村、寨特色手工产品集中加工点、经营户、采购户,扶持以妇女为法人代表的中小微企业,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联合体,切实发挥能工巧匠带头引领作用,促进妇女手工产业整村、整寨、整乡推进,集中连片进入市场。全县12个乡(镇、街道)都建有生产、销售布依手绣产品、土布、民族服饰等商品的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镇镇有锦绣坊,家家是小作坊”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是抓重点、服务重点,县委政府结合易地搬迁扶贫“1户1人”就业的需要,认真分析民族刺绣产业前景、市场状况、锦绣坊现状等要素,多次与绣娘代表及10余家锦绣合作社负责人共商,在百口新市民居住区2#、3#楼打造锦绣计划就业“一条街”和“土布研发园”暨“扶贫车间”(即锦绣坊生产加工车间),对6家个人作坊进行集中生产和全方位改造升级。

    目前,册亨共有布依小作坊143家,成立了布依刺绣协会,建成中华布依、秧弄、纳桑、云宇、乃言等15个特色锦绣坊,提供集中就业岗位700余个,实现年产值6900余万元,带动近5000名绣娘就业脱贫,成为布依民族脱贫致富的希望产业。


4.“自供自销”与“多元多赢”

    在当下,自供自销经济模式的局限性表现为:即立足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生活,与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化经济格格不入,是阻碍山区半山区农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最主要障碍,也是农村长期贫困落后的重要根源。

    多元共赢:是商业文明的出发点。“共赢”的精神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社会发展应当坚持的方向,更是一个地方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

    土布及刺绣原来只是当地布依群众自给自足、自供自销的生活用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化不大。如何用好这笔技术宝藏,将原本家庭生活的基本技能培育成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是一个大课题。

    册亨的答题就是在“发展模式”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妇女手工从单一渠道向多元模式转变,实现妇女手工产业从分散生产转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积极探索“公司+绣娘”、“公司+协会+绣娘”、“能人+基地+绣娘”等利益联结机制,按照“群众所需、就近发展、利益联结、共赢多赢”的原则,在全县规划建设锦绣坊,引导妇女集中到锦绣坊或居家灵活就业。公司、合作社以订单方式采购特色手工产品,将传统手工艺品变成现代商品,帮助群众实现短平快发展。

    如“秧弄民族锦绣专业合作社”吸收了17户精准扶贫户妇女为社员,带动周边具有纺线、织布、手绣技能的妇女122人就业。搭乘乡村旅游快车,运用电商等渠道,该合作社就已生产销售民族服饰及饰品4200套(件),实现产值180万元,带动周边蓝靛种植、坊线、织布等贫困户200余人增收。

    这是一种必然选择,也得必须选择。

5.“养在深闺”与“走向世界”

    绝艺在深山,闺深人不识。这是一个困境。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走出去,把传统产品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商品,拓展销路,提升价值。这是一剂“良方”!

    册亨积极鼓励绣娘参加“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申报评选。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靛靛染工艺》项目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布依服饰》项目传承人1人、布依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布依服饰》项目传承人2人、黔西南州第一批刺绣大师2人、民间手绣艺人74人、民间公认布依刺绣代表性传承人3人。2016年共有5家手工艺企业被省民宗委、省文联命名为第一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

    同时,积极推动布依族服饰本土生产企业云娇制衣公司与深圳启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都众恒盛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篱籇布依服饰工艺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及香港民间艺术交流协会、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的战略合作,共同致力于产品研发、款式设计、品牌推广和市场开发等工作。

    再次,积极组织绣娘参与国内、国际商业、文化、艺术等领域交流,不断开拓绣娘视野和思路、扎实绣娘文化素养。例如,组织杨胜娇、陆跃珍、韦敏等民间艺人相继参加了东华大学举办的《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北京服装学院举办的《服装设计》研修班、贵州民族大学承办的《非遗传承人群染艺研修培训班》、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承办的文化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班》的学习培训。应香港演艺文化艺术中心、香港民间艺术交流协会之邀,组织红旗村艺术团26名手工艺人携节目《穿上阿妈的绣花衣》亮相2016中国香港第五届国际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布依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举夺得全场最高荣誉“特金奖”殊荣,现场随即预签服饰订单2000余件。

    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与依文集团的合作,成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将布依刺绣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2017年3月27日,册亨布依刺绣产品成功走进北京时装周,6月8日,“依梦·永不遗失的绣梦”EVE CINAY高级时装秀在北京恭王举行,实现了古老手工技艺与时尚对接,让布依族传统优秀文化走出深山、走进现代生活、走向世界。9月12日,册亨绣娘参加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庆祝中英建交45周年”主题活动,绣娘的作品成功走进伦敦,登上世界舞台、精彩亮相。

    目前,锦绣坊手工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和意大利、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这正应了那一句话“万事开头难”,但路走出来了,就会越走越宽。


6.“指尖技艺”与“内源脱贫”

    有一种力量,在内部。

    从哲学的角度,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而我们,把这种盘活内生动力的精准扶贫叫“源扶贫”,或“内源扶贫”。这是一种“造血”。

    近年来,册亨把散见的 、失落民间的、不引起人们注意的妇女传统手工艺重拾回来,以产业扶持的方式走向市场,进而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增收脱贫。“指尖技艺”为广大妇女织就脱贫致富的锦绣之路,为实现同步小康贡献“半边天”力量。

    “锦绣计划”把布依绣娘“指尖工艺”变成“指尖经济”、再到“民族产业”,破解了贫困户收入过于依赖转移收入和外源收入、很容易便会滋生“返贫”怪相,实现了社会效益、文化效益、脱贫效益、经济效益等多元效益共赢,留住了技艺、绣出了小康,织出美好生活。

    同时,结合“全域旅游”发展观念,将锦绣坊发展为旅游新看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县锦绣坊年度接待游客20万人次,直接解决就业人数10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

    山水布依,手绣册亨!我们相信,飞针走线、灵心巧手绣下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册亨新未来更可期可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