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
“屈子冤魂终有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不同地域的人们都通过各自方式迎接、度过属于自己的端午节,同时,也表达着对那位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楚国大夫的悼念。
由于工作的缘故,已经有好几年没有陪家人度过一个正式(团圆)的端午节了,今年刚好轮到端午休假,于是带着女儿提前两天到超市买粽子,现在超市里的粽子种类真多,有大米的、小米的、高粱的、夹枣的、居然还有夹肉的……不胜枚举,我不得不佩服商家的头脑和思维!今天早上,女儿嚷嚷着要吃粽子,我从冰箱里取出了些蒸了蒸,放在碟子里,均匀的涂上蜂蜜,吃了起来,女儿吃了一口,大呼好吃,
我才夹了一筷子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味道确实挺好,挺软也挺甜的,可我,却好像并没有吃出那棕香……
回想起小时候(九十年代),那时候家里还很穷,所以我就特别盼望着过节,因为,只有过节父母才会重视,也只有过节才能吃上肉和更多好吃的,就像那时候我们喜欢过年一样。的确,那时候父母确实挺重视端午节的,我还记得那时我们放“忙假”,正赶上端午,其实家里挺忙的,母亲又要割麦还要张罗一家人端午的吃喝,她便早早的在农忙之余到山上打些粽叶回来,泡在水里,还要找些不知道是藤条还是什么的作为包粽子的绳子,割些艾草,泡些糯米备用,到端午前一天,把粽叶在石头上磨一磨,取回来,然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就开始包粽子了,大人包,小孩捆绳子,不亦乐乎。包好后,在大锅里添上水,把包好的粽子放在水里煮或者放上蒸笼,在蒸笼上蒸近四十分钟,米香四溢的粽子就新鲜出锅了。在端午的早上,母亲通常会在厨房、大门的门头上放上艾草,有时候在窗户上也放上艾草和粽叶,说是驱邪。那时候,农村大多是土坯结构的瓦房,家家户户的门口都如此摆放,一派端午的景象,母亲也会炒上一桌的菜,当然少不了肉和酒,都是犒劳辛苦劳作的大人的(我们顺便沾点光),这在平常是根本吃不到的。我的嘴最馋,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尝遍母亲的手艺,不一会儿,小肚腩就鼓鼓的了。那时候,母亲包的粽子就像“枕头”一样,我居然能吃四五个,真不知是怎么做到的……
“妈妈,你咋不吃啊,味道不好吗?我吃完啦!”女儿的话将陷入回忆的我拉回了现实,是啊,看着这白里带红(夹枣)、香甜可口的粽子,我竟没有了食欲,其实现在超市里卖的粽子味道都特别好,而回想起当年母亲包出的粽子,无论是外观还是口味,都要比现在的粽子差点,但是我却认为当年的粽子是现在粽子所无法比拟的。现在,我再也吃不出当年粽子的味道了……
我想说的是:“灵魂也需要驻足休憩、感受生活!”希望大家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不忘感受生活的味道,关爱家人,尽可能多与家人团聚,用行动和陪伴的欢声笑语为生活增添佐料,蒸出一盘让人久久回味、香气四溢的粽子(陕钢汉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