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央的头像

未央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17
分享

诗说

顷来读书,对诗的兴趣颇大,这是因为诗不同于其他文体,他对于作者的顿悟能力有着非常考验。一般来说,一个人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在行文笔力上有所斩获,但对于诗的顿悟却是靠天分者居多。这就像我自己,22岁以前对“教科式”的灌输存在抵牾,以至于失去对国学摸索的兴趣。事有臧否,得失互易,随着年齿日增,阅历充盈,当你回过头来再去琢磨那些艰涩的文言词句时,却发现当日课堂上的死记硬背此时有一种新的体会。这也是一种顿悟,只不过它的高度相对于真正的诗人仍然是望其项背。诗人虽多,但援笔而立,顷刻成文的佳作仍是水中掬月,泥中举步。

诗人难成,我们却可以在诗的道路中去相互借鉴、相互取经。作为诗的简单爱好者,它可以不必顾忌平仄、押韵,乃至章法变换,他只需要兴之所至,随意浅尝,继而迎风吟诵吟哦,成为一个纯粹的爱好者足以。要作为课堂讲解的老师,他就不单单是一个诗的爱好者那么随意,他需要对诗有充分的了解,包括诗人所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他需要融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知诗人内心奔涌的每个瞬间,继而把这种经验传授给他的学生,因此老师在诗的路上应该算一个学者,他必须耐下心来,保持一颗醰粹的钻研之心,把总结成规律的东西毫无保留的对他的学生倾囊以授。但作为诗人,他就远不止“爱好者、学者”这么简单,他的涉猎范围必须广,而且具有个人研习总结的习惯,同时他还因善于文学批评,在诗风和诗的进化中保持前瞻引领作用,对诗的敏感度要强于其他人,譬如食物入口,不但要啖其甘味,还要有触类旁通、推陈出新的能力。

以上三者,对于诗的用途不一,故而所摄取的养分就会难免有偏差。爱好者可能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知否知否”等名篇佳作俯拾随心、耳口具得,但对《大猎赋》、《打马赋》就有所欠佳。而老师学者则限于课本三五十首,乃至百首诗之列,似乎天下华章尽萃于此,诗词兴趣往往也就始于课本而终于课本,更何况在如今物欲横流、纷繁嘈杂的生活之外还要做困兽之斗。相反,对于诗人,他们可能在名利所收之余对诗的研读更广,社会背景、人性探讨更为丰富,因此作品量、知名度就会较前两者有所增加,但诗人也有缺陷和不足,就是在不断的精进中缺乏“古拙”的养分,呈现出词章莹澈而失天真未凿之妙。所以说,诗的成就是最困难,也是最需要天分来滋养的。

讲到天分,我怕是最缺少的。22岁至25岁,三年的时间也只是从当初的视文言如虎到现在的手不释卷而已,一些生涩典故还要靠百度去搜索和积累。平常出手的诗篇也只是在押韵、章法上寻求变化,依然缺乏恣意纵横、随兴所至的佳作名篇。艰难之功不可仓促而立,读书立志尚需累日奋发,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才能更接近于成功的终点,才能在不断跌倒中积累经验,为下一次跳跃充实力量,即使天分欠缺亦不敢蹉跎懈怠。(陕钢汉钢 戚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