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记事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分子,虽然不能为父母干多大事情,但照顾弟妹和简单的家务,已成为我的必修课。那时的父母也许是被沉重的家庭负担与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弯了腰,所以只要我们能干的活,他们就如同布置家庭作业一样,还没等我们放学回家就早已安排好了。
那时的学习,在父母眼里只是为了让学校帮他们带孩子,根本没有考虑我们通过学习,以后会怎样,将来的生活会得到怎样的改变,因为在他们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将会从他们手中一代代传下去,而且永远不会被改变。
当时的我们,被父母的这种生活模式所禁锢,学习只是在学校的事,一旦回到家,书包一扔就开始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割猪草、提水、捡柴禾、放牛等等,这些活看似很繁杂,但对于我们来讲很乐意,反而认为自己在帮父母操持家务。每当干完一件事,自己就有一种成就感,盼着父母早点回家给自己一句肯定的赞扬,从而可以开心地吃上一顿晚饭。虽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但也有滋有味。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作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何时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一改父辈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呢?不敢想像。
那时候虽然都穿着不知打了多少补丁的衣服,但是那种珍惜是难以言表的。最企盼的莫过于大年三十那一天。因为这一天除了盼望能燃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一天可以美餐几顿,晚上可以和父母讨几元压岁钱而外,更重要的应该是能添上一件“新衣服”,一旦获批下来,它将成为来年走亲戚、赶集、逛庙会、开学等重要时刻的“盛装”,也是提升自己自信的有力法宝.除此而外大部分时间里,这件衣服或鞋子将会被很用心地保存起来,在下一个感觉重要的日子方可启用。
相比着装来说,吃的就不是那么讲究了。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带肉的烩菜就足矣,冬天几乎每天都离不开淹酸菜,小米饭煮洋芋,酸菜熬洋芋,稀饭和酸菜等等是比较常态化的饮食。虽然饮食简单,勉强解决饥饱,但是人们的干劲却很大,大人们白天上山干活,晚上还得提着马灯夜战修梯田,打坝,从来没有牢骚怨言,我们更是饥不择食,根本没有发言权,一旦有反对意见就拿休学,回来拦牛来进行警告,对于爱学习的我来说,只能唯命是从啦。
山里人的一句话“交通靠走,联系靠吼”,平时上学都是步走几十里去,全村的伙伴虽然不是一个班,但是在一个学校,大家结伴而行也很热闹,甚至忘记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酷暑,不知道什么叫疲惫和饥饿,目的就是要父辈那种生活模式和现实,遇到周末父母偶尔去二三十里外的地方赶集,购置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希望一同去,虽然全程步走,根本不考虑累不累,为了去看镇上人多的热闹场景,看看马路上的汽车,看看集市上的杂耍,听听人们的吆喝叫卖声,真是热闹,更期盼的是父母能花两毛钱给自己买点吃的,其实这才是步走几十里地的真实目的。赶黑回到村里,见到路边的小伙伴自己好像有几分得意,仿佛凯旋归来的战士,趾高气昂。
晚上父母不顾上一天奔波,还得准备全家的晚餐,可自己却已经呼呼大睡,山里的窑洞土炕确实好,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让人睡的踏实,起到更好的解乏作用。不知是窑洞土炕的功能还是自己太劳累,当时的那种感觉真的很舒服。现在都很想不时回去睡一睡老家的土炕。唉!真不知是在意那些设施还是思念年迈的双亲,也许后者更胜一些。
向前看自己信心满满,因为社会在发展,祖国在强大,生活质量在提高,一切美好才刚刚开始。回头望,儿时记忆无法抹去,苦中作乐,无忧无虑,感觉很快乐。那时的憧憬不知现在是否能实现,生活的道路永不止步,追梦将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今天的一切将会成为明天永久的记忆!(陕钢汉钢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