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作为一个古老而又与时俱进,很客观、又很主观的概念,古今中外,众说纷纭,然而始终没有妨碍人们将其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当下,社会多元、多样、多变,“幸福”不仅百姓向往,专家学者关注,而且也成了政府的施政导向。那么,幸福究竟在哪里?怎样能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2010年,身为央视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的白岩松推出的随笔集《幸福了吗?》,为自己,也为我们寻找了属于当下的幸福。
《幸福了吗?》收录了白岩松50多篇生活随笔,是他继《痛并快乐着》后,时隔十年的又一新作,全书近30万字,围绕“幸福、信仰、困惑、挣扎”八个关键词,采取篇章式的叙事方式,讲述并记录了十年间新闻路途的的故事,以及自我思考、对话的过程。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白岩松以独特的视觉与热爱生活的人们共同探讨幸福的真谛,寻找幸福的源头。书中讲述并记录的,可以说不完全属于他自己,也是属于我们大家共同的回忆,共同的感受。正如书的封面上两行小字所示:“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
品读全书,从自序起至终章,如书名《幸福了吗?》一样,我们接连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关于信仰、关于现实、关于自己、关于未来等等的启迪式的发问,从中可以看出,他试图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解读“幸福”这个看似简单,却事关人人的重大命题。显然,作为资深新闻工作者,在记录时代发展变化的同时,更关注诸如“焦虑”、“浮躁”、“不安全感”等社会快速发展、转型时普遍存在、显而易见的“副产品”。其笔端流淌着人性的光辉和睿智理性的反思。有欣慰、也有伤痛;有迷茫、也有信心;有饱含激情的赞美,也有正气凛然的叩问。
是的,我们正处在幸福极为缺失的年代,当国家经济日益强盛,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幸福并没有如约而至。日前,一份家庭幸福白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幸福指数反而较低。也有资料显示,根据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年至2009年间155个国家中,中国大陆幸福指数位列125位,即倒数第31位,属于比较缺少幸福感的国家之列。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蒸蒸日上,紧随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头羊。虽说排名未必完全准确合理,但仍然值得品味思考。套用书中白岩松所说:“擦得清眼镜,却未必看得清要观察和记录的世界。”毕竟“幸福”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这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太大,大得几乎让所有人欲言又止,大得几乎让许多人仰天长叹。但它又是离我们很近,近得几乎形影不离,挥之不去,迫使你不得不面对它。白岩松一句“幸福了吗?”问着了他自己,也问着了我们。
客观地讲,“幸福”是个多元的概念,是人的灵魂与外在世界契合程度的度量,是一种个人的心理体验,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自我判断。究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都有不同的回答。雷锋传人郭明义的答案是:“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现居重庆的全国人大代表、48岁的农民工康厚明回答是:“幸福就是实打实的好日子,对农民工来说,工资高了,保障有了,看得见的好处多了,才会过得更快乐,更有尊严。”今年57岁的北京大兴区农民李育才的看法是:“城里人有城里人的幸福,农村人有农村人的幸福,农民没了地,住进楼房,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也不知道还能干点啥,心里没着没落的,这样的日子算幸福吗?”身为山东宁阳县公务员、年仅33岁的鲁继宁的感慨是:“看了王亚丽造假晋升路径的文章,真的很心酸,幸福可能有各种基础,但我认为公平正义是不可缺少的。”今年23岁的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加婧直言不讳地说:“就业压力面前,能凭自己本事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是我现在最渴望的幸福。”在深圳某企业36岁的员工刘惠文说得更为直白:“在这座城市,没有自己立脚的地方,显然难以幸福。”由这些个性鲜明的答案可以看出,幸福体验是具体的、特有的,幸福感是柔性的,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感受。记得一句外国谚语说:“幸福不幸福,只有脚趾头知道。”确实,现实生活中,幸福犹如一个万花筒。
幸福虽没有标准答案、固定模式,然而,必须承认,幸福的品质自有天平衡量,与生存环境、心灵状态、物质条件紧密相关。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体验,个人很难影响和改变外界环境。追求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国家和社会负有更大的责任。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的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革命导师的这幅“幸福图谱”清楚地表明,幸福不仅与帮扶济困、安排就业、改善设施条件等民生密切关联,也与完善社会秩序、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公平正义等人的全面发展和尊严密不可分。一句话,科学发展观就是人民幸福观。解开幸福的“扣”,就是让百姓高兴的事多,憋屈的事少。对为政者来说,认识清楚了,也就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会不遗余力地去提升社会的幸福指数,使“幸福”像阳光一样洒进人们的心窝里。
说到这,我们对白岩松“幸福了吗?”的叩问可能有了答案,也有了信心。
(首发于《实践论坛》2011.2期“短论杂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