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我曾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次次思索,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思想和精神的灯光到底能照亮多远?我们该如何聚集人类历史中最灿烂夺目的思想和精神光束?
带着这样的心结与思绪走了许多地方,一天,我的脚步停在了延安。对于许多人来说,延安是一种沉淀于心灵的集体记忆,它传递出的思想与精神,厚重而深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神圣和崇高、光荣和自豪,经受的是身心洗礼,体验的是灵魂震撼。“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首由著名诗人贺敬之写于上个世纪50 年代的《回延安》曾家喻户晓,拨动无数人感慨无限,泪雨沾襟。是的,这块被美国记者斯诺称为“东方魔力”的土地,是我们民族的革命圣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宛如课堂与教科书,书写着共产党人的灵魂、思想和精神,几十年来始终吸引着无数人虔诚的目光,点燃了一代一代人的激情。
延安的清晨有些微凉,天边蒙蒙的有些暗。然而在枣园和杨家岭这两处革命旧址已经拥满了来自各地的“红色之旅”。最早听说这里,是因为求学时读过《杨家岭的早晨》这篇课文,毛主席走到杨家岭的田间地头与农民聊家常的情景,犹记在心。往事悠悠,当年场景虽已物是人非,当年故事却仍在流传。
延河静静地流淌着,一座座土黄色的房屋排列肃立在槐树的树荫下,每个窑洞窗棂的上方都有一颗用木条穿成的五角星,窑洞里头白白的墙壁映衬着一张床、一个柜子、一张桌子、三二把椅子,陈设简单而简洁。这些窑洞的主人,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和张闻天。倘徉其间,金色的光束斜射进来,让人感到缕缕温馨,伟人的名字和照片散发着温暖的光泽,把人们的意识与心灵沐浴得鲜亮、洁净、崇高。我的思绪早已被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我这样想:伟人之所以伟大,只因他们是思想和精神的巨人。他们个人成就地位是次要的,思想与精神才永远是第一。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事物都是转瞬即逝,而留在人们心中的,只能是珍贵的思想与精神的结晶。思想与精神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这里没有神话,没有顶礼膜拜,而是充满了崇敬与向往,有一种深沉的穿透力,使人们的意识与情怀浸染于历史的情境,又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交融中焕发前进的智慧,向上的力量。而今,这些伟人虽早已步入了历史时光隧道,但他们的业绩凝固成历史的进步与文明,他们为民情怀、做人风范仍在传递力量,他们的名字被人们挂在嘴边,他们的思想与精神在继续照亮着中国大地。
记得泰戈尔说过,一个民族必须展示自身之中最上乘的东西,那就是这个民族的财富——高洁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光辉实践,展示的正是中华民族高洁的灵魂。它叙述的不仅是一段历程,更叙述着一种思想与精神的历史,已经融入民族的记忆,如同深邃宇宙里的星云,散发着恒久的光芒。
(首发于中共安徽省委主办《江淮》2012.4期“太平湖(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