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红土地……
阳光与清风一路把我和我的同事送到了魂牵梦萦的井冈。当这个在心中呼唤多年的革命圣地映入眼帘时,内心深处顿时涌起前所未有的澎湃。
细细端详着被崇山叠嶂包围的小城,在感叹今天的井冈山市如此壮丽,如此秀美的同时,更唤起了我对黄洋界、茨坪、大井等革命先辈历史足迹的追寻。这里的一桌一凳、一床一席、一盏油灯无不折射着老一辈革命家高举武装割据旗帜的智慧、胆略和勇气;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片田地无不传递着党与人民、军队与老百姓的血肉相连和鱼水深情。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有过燃遍神州的星星之火,有过悲壮惨烈的战斗画卷,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这里,孕育了一个独立富强的泱泱大国;在这里,谱写了一段不屈不挠的民族神话。
这是一座山,更是一部历史。
有人说,一见到井冈的红土壤,就会感到:这是“血”!是的,这里的土地浸透了革命烈士的鲜血,是烈士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尽管只有两年零4个月,而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红军将士竞达4.8万人。是什么力量聚集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甘冒腥风血雨在这里创建革命根据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这就是共产党人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信念。是这崇高的理想信念点燃了英豪们超越生命,超越自我的激情;是这崇高的理想信念点燃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燃红了中华大地。
时间会损伤一种记忆吗?岁月会稀释一种情感吗?
不会的。这里的山水、树木、房屋还带着昨天的豪气和情怀,领袖故居依然留存着主人的气息,战斗遗址依然诉说着血与火的故事。茨坪毛泽东同志故居,是几间简陋而地面潮湿、光线幽暗的平房,然而正是在这条件艰苦的恶劣环境中,毛泽东同志由一根灯芯的菜油灯和卓越女性贺子珍陪伴,思考着中国革命的现状和未来,写下了《井冈山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雄文数篇。黄洋界战斗遗址还在,想起“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思绪跳进历史,仿佛看到当年战场的滚滚硝烟在上空弥漫……
井冈山是幸运的。当年率领红军在这里会师的毛委员、朱军长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成为人民领袖、三军统帅,怎能忘记打天下的艰难历程,怎能忘记井冈山的艰苦岁月,他们怀念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英烈,他们牵挂这块土地的山水和人民。1962年4月,朱德委员长旧地重游,1965年5月,毛主席“千里来寻故地”。往事如烟,但又历历在目,领袖心潮澎湃。朱委员长泼墨挥毫,题下“天下第一山”五个苍劲大字;毛主席激扬文字,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光辉诗篇。这题字、这诗篇所蕴含的浓厚而复杂的情感,都是我们后来人难以体味的。
井冈山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天下第一山”,当之无愧。我们党的路,人民军队的路,正是从这崇山峻岭间通向天安门的。这里的血染风采,这里的传奇魅力,这里的辉煌业绩,已经天纬地地织进亿万人的脑海中,令许许多多人向往。这块永远烙着红色印记的圣地,用共产党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升华、凝结了一笔千古流传的宝贵财富——井冈山精神。井冈山,你让我们重温历史又思索现实,你让我们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
巍巍井冈,永远的井冈,不朽的井冈。
(首发于2005年3月4日安徽日报“黄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