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卫先庆的头像

卫先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3
分享

随同洪学智将军故乡行 

前不久,收看电视剧《上将洪学智》时,不由地回想起26年前随同将军回故乡的情景,也更加深切缅怀和思念这位共和国唯一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将军1913年2月2日出生于皖西金寨县贫苦农民家庭,15岁投身革命,由放牛娃成长为一位身经百战,极具传奇色彩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众多英豪中的杰出代表。他一生情萦老区,心系故乡,始终难忘牺牲的战友和家乡人民。自1953年8月朝鲜停战后回到阔别21年的故乡看望以后,又先后于1986年4月、1990年10月、1991年11月、1994年6月、1997年5月、2002年5月六次回到故乡视察、探亲。他还先后把子女带回故乡,接受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要求他们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状况,为家乡建设和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贡献力量,多出力办实事。

 1994年6月7日至10日,将军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任上,由时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汪涉云陪同,又一次踏上皖西这片故乡的土地视察。我当时在六安市委办公室工作,因任务需要得以随同将军前行,亲身感受了他对皖西老区故土的悠悠乡情;亲身感受了他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深深眷念。

 雨后初霁的6月8日上午,将军在喻为大别山门户的皖西重镇六安市,先后会见了六安地市党政军领导、看望了六安军分区官兵,视察了机床厂、汽车齿轮厂、农机齿轮厂、打火机厂等4家企业。将军对老区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并十分关注老区长久持续的建设发展。每到一处,他都谆谆要求:一定要发扬革命传统,弘扬艰苦创业精神,继续艰苦奋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创造老区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午,我们随同将军前往金寨县。途中,大雨如注。当车队行至312国道六安至叶集改造工程路段时,将军下车打着伞,踏着泥泞到现场察看,他对老区加快发展,首先改善交通的做法十分赞赏,勉励在场的党政领导一定要保质保量,及早完成这项造福子孙的基础工程,尽快改善老区的交通状况。4时多,到达县城梅山镇,将军怀着对先烈与战友的深深怀念,不顾路途劳顿,直接到了“红村”。已经81岁的他,不要保健医生和警卫搀扶,自己打伞,迈着稳健、庄重的步履,登上有着上百个台阶的烈士陵园,凭吊、瞻仰烈士纪念塔和烈士纪念堂。在高耸的塔前,在肃穆的馆里,将军久久伫立,仔细认真地注视着镌刻的碑文和陈列的遗像遗物。是啊!皖西老区这是一块让将军梦牵魂系的土地。65年前,将军正是从群峦叠嶂的大山中,从阡陌纵横的田野上,带着岁月的艰难,踩着历史的泥泞,踏向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征程,展示了赤胆忠勇、威武雄壮的人生经历,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留下彪炳史册的赫赫功勋。此时此刻的他,怎么能忘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怎么能忘记那些曾与自己并肩战斗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同志。岁月虽流逝,风云壮阔的历史画卷却早已深深地镌刻在将军的记忆里。

 一夜潇潇大雨,把山冲洗刷得愈加明丽。6月9日上午,将军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双河镇,这里群岭叠翠,河流迥漩,正是这民风淳朴的山乡给予了将军一个响亮的名字,陶冶了将军的情操,使他为建立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崛起,置生死于度外,视富贵如浮云,几经大起大落,始终坚持革命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高尚品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双河高级职业中学,乡亲们、孩子们冒雨迎接将军,欢声阵阵,激情滔滔。将军下了车走进人群里,一往情深地拉着乡亲们手嘘寒问暖,抚摸着孩子们的头和脸,表达长辈的慈祥关怀。这里,我们看到了将军作为农民儿子,像普通人一样,对待亲人的那种水乳交融般的悠悠深情;这里,我们看到了将军作为共和国领导人,像无数共产党人一样,对待老区人民的那种道不完的鱼水情、扯不断血肉联系的博大胸怀。

 下午1时许,将军从双河镇返回县城,吃过饭没有休息,便召开由金寨县党政领导和部分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会上,将军满怀深情地建议:“县委要抓粮食,力争自给;要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板栗、香菇、蚕桑等经济林果生产。”说完后,他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在场的地县领导问:“金寨5年能不能实现板栗县?”当听到时任六安地委书记何宗新、时任金寨县委书记张有德回答:“有决心,争取3年实现。”时,将军满意地笑了,高兴地说:“3年后,如果身体好,我一定来验收!”一番话,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的心。透过将军这些言词切切、语重心长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一个革命家的殷殷爱民意,拳拳公仆心。

随同洪学智将军故乡行是短暂的,距今也已26年了,然而将军的声音笑貌却是难忘的。对我来说,能够近距离目睹将军的风采,聆听将军的教诲,是人生的一次机会,一种幸运,一个收获。他的崇高品德,他的丰功伟绩,他的赤子情怀,永远铭记在故乡人民的心中,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写于2020年5月2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