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又到了写春联的时候。如果要用一种色彩界定春节的话,非红莫属,春联、灯笼、中国结等都是大红、最红的红、纯正的中国红。尤其是春联,是家家要贴的。那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是春节特有的符号,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寄托了人们居家对新年憧憬和向往的心声。
我家的春联,由我自己来写,书法虽不遒劲,倒也能贴得出去,也有人夸写的不错。自己写春联自2008年开始,以前都是请字写得好的人代劳。1992年调入市委办工作,同楼的市委组织部有位领导,是位书法家,每年春节前夕,都在会议室长桌上热心地为单位同事泼墨挥毫书写春联,我与他交往多,相处的不错,这样我家每年写春联的活,就由他包干了。后来即便我们彼此工作几经调整调动,他依然乐此不疲,热心代劳,一写16年,直到他退休,便不好意思再麻烦了。
2008年春节将至,没人代劳,春联问题凸显。市场上虽有卖,但摊位上大多数已是工厂化批量生产的印刷品,内容不是“财源茂盛”,就是“人寿年丰” 那十几幅,千联一面,文字流俗,让人兴味索然,缺少了观后回味的雅趣。对我这个常与文字打交道,时不时在报刊上发表些散文,有那么点生活情趣的人来说,自家门上贴流俗媚俗春联,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于是,我把写春联的任务交给弟弟,他练书法,曾参加过中书协的“品、段、级”评选活动,作品入选“五段”资格,写几幅春联是没问题的,以前也为我写过。没想到,他送来的却是别人写的,字很“僵化”,红纸黑字竟感觉不出灵动的喜庆。问原因,他也写了几幅,只是中断书法练习多年,没信心送我,只好请他人代劳。说实话,十几年书法家书写的春联,的确吊高了我的“口味”,弟弟每年来我家,目睹过贴的春联,自愧不如没了自信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到他家,看了没送的春联,比他送的强多了。可见,人需要自信。
俗话说,梁山是逼上的。我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动手书写了。我的自信,来自于市委办的一位同事,他是中书协会员,后任市文联主席,在皖西小有名气。一次说到书法,他告诉我:“老卫,你的钢笔字很有特点,如果搞书法,会搞出点名堂的。”当时一听了之,这时成为动力。有信心,敢拿笔,但面对红纸挥笔写字,却胸中无数,有些发怵,平时在报纸上的随意挥洒没有了,有的只是笨拙地照着《中国春联荟萃》依样画葫芦,一笔重、一笔轻,一字浓、一字淡。真不好意思说,这次写几幅春联,竟用了10余张整张烫金红纸。妻子戏言:你如卖春联,老本蚀得连裤子都没有了。
从此,为写好春联,开始练习书法。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相当的“技术性”,需要一定的锻炼,以达到熟练的地步。这么多年来,因各种因素,书法练习时断时续,但究竟没有放弃。先后花数千元,购买书法方面的书籍,浸润其中,读帖习帖,不图书法造化,只求春联写好,虽没“循门而入,破门而出”,但挥毫由不敢下笔而敢于用笔,由稚嫩而熟练,字竟写得有些长进。时至今日,每当春节期间,看到自己书写的春联,工工整整贴在自家或友邻家门上时,心中便生出些许欣慰。
曾记得有则“两姐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的谜语,谜底就是“春联”,显现了春联的内涵和特点。好的春联都是上下联工整对仗,包含一些古诗词知识,虽短短10余字,却辞藻优美,凝结着诗的韵律,是亲近传统的桥梁,是亘古不朽的烙印。文化人说,贴春联是春节的一个文化符号;老百姓说,贴春联图的就是喜庆和吉祥。说的都对。春联引领了春节,春联在哪里,春节在哪里,映红了春节,升华了春节。只这么一贴,就贴出了亮堂红火的岁月。
过了腊月二十三,又要写春联了。这周而复始的春联翰墨情愫,也让我的生活有了更多欢喜欢乐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