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卫先庆的头像

卫先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04
分享

充满情感的腊月

在岁月的年轮里,腊月是一个天寒地冻,飘着雪花,流淌着年味,充满情感的月份。腊月一到,天地就显得空旷起来,任你的思绪飞扬在群山和原野。偌有雪的降临,无论小雪大雪,总是喜气的,所以都叫做“瑞雪”,表达着一种憧憬的欢乐。

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既然是“最后”,一年的辛劳,一年的收获,连同蕴藏在心中的愿望与期盼,人们总想作个了结,有个交代。我居住在上古四圣之一皋陶封地,古称“皋城”的六安市,地处大别山区和江淮之间的皖西,世世代代在这片区域繁衍生息,辛勤耕耘的人民,长期以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与其他区域自然是十里不同风,风俗也大不同。

记忆中,腊月的寒风刚一招手,人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脚步便匆忙起来,仿佛是一场对季节盛大的祭扫,扫掉尘垢,扫掉阴霾,扫掉烦忧。于是,进了腊月门,天天有年味。从腊月初一到三十除夕,年味也就悄然无息地漫进了人们的心田,浓浓烈烈的、悠悠长长的、其乐融融的,家家户户为此开始为“年”而忙了,气氛是那么富有生机,那么和顺,那么喜庆。曾记得,儿时的腊月的忙,是从“水”开始的。家乡人、家里人最先忙的是洗洗洗。洗门洗窗,洗灶洗缸,洗桌洗凳,洗盆洗碗……凡是能洗的,都会洗一遍。除旧布新,图的就是“新”。那些平时沾满灰尘和污垢的旧物件,经过一番洗刷,倒也变得清新清爽,泛出岁月光亮,显得几分厚重和古朴。一间房子、一个村庄、一座城市在焕然一新中等待年的检阅。

腊月里除了洗,就是置办年货的买。在商品稀缺短缺年代,城市和乡村的买,大不一样,城市居民主要买的都是凭票供应的鱼肉禽蛋豆腐等食品;乡村村民主要买的则是穿的戴的用的等日常用品,吃的完全是自给自足。记得知青岁月时的乡村,腊月里一项要紧事,就是准备吃货。“腊七腊八,腌鹅腌鸭。”晴好的日子,每家每户挂在屋檐下的那一串串油汪汪鹅鸭,格外诱人馋人。过了二十三小年,便进入了年三十这场大戏的彩排阶段,“抽年塘”逮鱼,“杀年猪”吃杀猪饭,蒸年糕,炒花生的彩排,演绎着乡情俚俗,传递着温情喜乐,弥散着欢歌笑语,弥漫着乡情乡音。

腊月是一种忙碌,更是一种氛围,家家户户忙得开心,忙得乐意,忙得和气,渗透着融融的亲情,涌动着浓浓的喜庆,更张扬着后辈人对老祖宗创造、积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到了腊月三十晚上,除夕年夜饭的大戏开始上演,不管年景如何,至少也要凑成双数有十个菜,寓意“十全十美”,其中有“保平安”、“钱串子”、“年年有余”说法的白菜烧豆腐、肉烧粉丝、红烧鱼等几样菜必不可少,象征富裕富足的炖老母鸡,更是一道“大菜”,汤黄亮亮,漂在汤里的枣子红彤彤,热气腾腾,满屋子尽是喜气喜庆,尽是快乐快活。此时围坐一起的一家人,所有的念想都沉淀下来,菜品可口不可口是另一回事,吃多吃少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团圆是福,平安是福,一家人乐呵是福。腊月在阖家团圆的气氛中,为一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今,日子红火了,只要吃得下,顿顿象过年,大人小孩再也不需要象过去那样,等着除夕年夜饭的“山珍海味”解馋“打牙祭”了,人们似乎不用再象过去那样忙忙碌碌,也少了些红红火火的热烈热闹气氛了。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小孩在国外的,返乡返家不是简单说说,团聚团圆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故事,成为奢望,成为乡愁。近几年,我接触认识的好几位房车车友,都是这样情况。于是相依相伴的两口子,一辆房车走天涯,走到哪,在哪,人在他乡,除夕在他乡,年味也在他乡。当然,这也只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除夕,仍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年夜饭的那种情结依然如故,仍是人们用共同的生活理想创造出来,并以各自的努力实现的现实,仍是破解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密码”的“钥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