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贽鹣
“绿在山上叶一朵,枯在凡间罐装我,先请客,后请我,请我我往水中躲。”这是流传在弋阳民间的一则谜语,谜底就是茶叶。
弋阳是江西传统产茶区,明清万里茶道从铅山河口装船起锚,处于河口信江航道不远的弋阳得地利之便,搭载顺风船,出现在这条“万里茶道”商路图上。茶叶大量出口,带动茶叶种植数量大增,劳动中产生的“采茶歌”得到空前发展,并借助商船,将“弋阳善歌之乡”的美名也输送到了远方。茶叶、与茶叶有关的采茶歌,以及闻名已久的弋阳腔,构成了明清时代弋阳县特有的茶文化景观。
出口茶叶中不乏名品,清康熙版《弋阳县志》认为:“茶,本县西北乡间有佳者,殿山茶为最”。名茶谢源茶、木坑茶等“佳者”产于西北,即漆工,曹溪、三县岭等地,殿山为洪山山区主峰,这里,它把洪山茶排为了第一。《江西统计》记载:民国期间,弋阳茶叶大部分远销外地,形成了上梅洲、单丽、福鼎大白、高山茶等名产名品。高山茶即洪山茶,这是民国洪山茶的历史记录。而最为人熟知的一件事发生在民国18年(1929年),那年,弋阳乡贤张景江自制一袋优质洪山云雾茶,寄到巴拿马博览会,获得了优质奖。
时至今日,洪山茶保持品牌不倒,口碑播在人口。
洪山出好茶,与这里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环境有关。
洪山地处弋阳南部山区、武夷山余脉。这里山高林密、峡谷幽深,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地势向阳,日照短,无污染,有利于茶叶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含氧物质的形成,也有利于茶树生长和芽叶保嫩时长。
谷雨、清明前后是最佳采摘季节。江南雨水多,尤其在三月,新叶初绽,雨水中的茶树鲜嫩可爱,满山满坞青翠碧绿。海拔900米的山坡上,古茶树东一株、西一株,融入初春暖意融融的绿色中,格外牵动采茶人的心,那是制作精品洪山云雾茶的原料。
洪山茶有三不采,雨天不采、露水叶不采,中午阳光强烈的时间不采,目的在于保护茶叶的香味和形态。人工采摘需要一双巧手,嫩叶有一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种种不同,采摘过程也是拣择过程。采下的芽叶轻轻放入竹篓,集中摊放于通风、干燥、清洁、无异味、无阳光直射的室内,进行第二次分类挑选。
然后开始以传统工艺制作。
洪山茶有绿茶、红茶、白茶三个品种。绿茶制作包括采摘、杀青、初揉、二青、复揉、整形提毫、炒干等工序。其成品标准为,条索紧密细长,色泽清绿温润。红茶制作有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复揉、熏焙、毛拣、筛分、精拣、包装等工序,成品标准为外形条索紧结圆直,色泽乌润略红。白茶看起来工序少些,采摘下来的茶叶不揉捻、不杀青,只进行萎凋和烘干,尽可能保留其天然条形和原汁原味。
以洪山茶为代表的“南茶”在农耕时代的弋阳南乡地区曾形成迎宾茶、待客茶、请茶、扯茶、舍茶、送茶,早茶、午茶、晚茶、工时茶等丰富的茶俗文化,并成为当地民众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1935年浙赣铁路通车,弋阳出口远销金华、杭州、上海等地的茶叶产品中,洪山茶是其中最受欢迎的品种。
近年来,弋阳实施茶叶产业发展工程,其传统制作技艺得到重视和大力推广,表现出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