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翁大明的头像

翁大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22
分享

世外桃源马家坪

  

翁大明

一河接两省

马家坪也叫西坪,是陕鄂边界的一个自然村庄。在陕西,是商南县十里坪镇的一个行政村,叫西坪;在湖北,是郧西县三官洞林区的一个行政村,叫马家坪。但这里的乡亲们总是习惯于把这里叫马家坪,似乎叫马家坪才可以产生那种对家乡的浓厚的情感。这个风景秀美的村庄,恬淡而幽静,如同一粒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秦岭南麓陕鄂边界的大山深处。

两省一家亲

马家坪是一个民风淳朴、秦楚文化高度融合的村庄。从商南县城出发,沿着去金丝峡的方向,驱车一个多小时,经过点将台和原白鲁础乡政府旧址,迎面而来的便是那直插云霄的天池岭。在这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水泥路宛如游蛇,若隐若现地起伏在山岚沟壑。沿着这条松柏夹岸的弯弯山路,经小川,过宽坪,穿越小桃园,在一抹浅浅的山梁上,那不是桃源胜似桃源的自然村落便尽收眼底。这个状如“浴盆”的村落,中间划过一道浅浅的小河。这条小河由安沟和幢子沟的两条小溪在铺子那儿汇集,流经沙扒州、郭家洼口、碉堡儿、阴坡坪和墙帮咀子,一直通往南坡根儿,在南坡根儿与另一条发源于闫家沟流经东坪院子、杨家洼口和财神庙的小溪汇集,蜿蜿蜒蜒地通向五里河。这道小河也就两米左右,河东河北是陕西,河西河南是湖北,大家不是亲就是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日子,大凡小事,喊一声就会相互帮忙。走进这里,或许你立即会联想到“一脚踏三省”的白浪,但这里远没有白浪的喧闹,呈现出来的,是一片宁静的、祥和的、恬淡的,古朴得近乎于与世隔绝的自然风光。那散落在小河两岸的几十户人家,虽然分别属于陕鄂两省,但隔河相望,应答有声,站在自家门前,就可以和邻省的村民对起山歌。田间地头忙绿的身影,是湖北的也是陕西的,因为他们早就模糊了地域和籍贯的概念了,凑在一起,抽一支烟,拉一会儿家常,便是一种惬意的小憩。端着自家的饭碗,可以串门儿到对面的人家夹上些菜,遇到有酒,还可以小酌几口。这边公牛的叫声,必然引起那边母牛的回应,那边的一声鸡鸣,这边的雄鸡也就“格格格格”地叫个不停,猫儿狗儿天天厮混在一起,产下的崽儿便也没有了户籍上的分别。每天早上太阳都是从东风垭那个地方蹦出来,晚上又从小桃园后面的那几道山梁上落下去。河边那苍劲的核桃树,树根在陕西蔓延,树枝却在湖北摇曳,丝丝垂柳,枝枝交傍。一河两岸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竟是完全的相似,秦楚文化在这里得到高度融合。

风光如诗画

马家坪是一个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如诗如画的村庄。西坪村的春天,要比北国的春天来得稍早一些,但却比南国的春天来得稍晚一些。春风拂过,那“浴盆”周围的漫山遍野,便悄悄地弥漫了春天的气息,渐渐泛青的苍松翠柏愈发湛蓝,紧紧地包裹着这个村庄,连翘花开,牡丹吐艳,一簇一簇山桃的花蕾,不停地绽放点点粉红。新雨过后,仲夏的村落更加迷人,山上的碧绿连接着田里的碧绿,瓜果的枝蔓攀援上瓦屋的房顶,房前几声蝉叫,屋后一片蛙鸣,雷雨过后那绚烂的彩虹,一头从大山尖升起,一头从范家山落下,横跨在东西两边的山头,与那条由北向南画着“S”弯儿的小河相映成趣。一片一片的葛藤叶,覆盖着密不透风的灌木林,那一河两岸的包谷地,宛如一张巨大的青纱帐,把西坪浸润得一片碧绿。萤火虫成群结队地从包谷林里钻出来,在小河边上的柳梢间飞来飞去。人们站在小桥上仰望星空,看北斗,也看银河。如果说湖北郧西是牛郎织女的故乡,那么牛郎织女的家一定就在这个西坪村,那条不是银河胜似银河的小河,便是王母娘娘用银簪画出来的界河;如果这条河就是界河,那牛郎织女的相会就会相当的容易,因为这条小河不仅河床很浅,而且大多时候是没有水的,几步就能跨过去,这样就不会对牛郎织女的相会构成障碍,他们就可以朝夕相伴。八月刚过,树叶泛黄,家家户户烟囱里飘出的袅袅炊烟,如丝如缕般飘荡在小村的上空,房梁上开始挂满金灿灿的玉米和红彤彤的辣椒。一群麻雀从陕西阴坡坪掠过,在河边的树梢上停留片刻,又叽叽喳喳地飞到了对面湖北曾家的老庄。隆冬时节,马家坪风吹雪飘,一片茫茫世界,河边上的杨柳和山坡上的松柏,竟如春天里的梨树一般,开出千朵万朵雪白的梨花,耳爬那块竹园的青竹,被大雪压得有些歪扭,去苇子园挑水的路,留下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遥望远处,向家梁子、毛草坡梁子以及马家坪周围的道道山梁,五里河、银洞沟以及马家坪流域的条条山沟,都弥漫在潇潇洒洒的风雪之中。小村银装素裹,晶莹剔透,许多家里都掌握了酿酒的手艺,在自家的小院子里建一个酒坊,搭一个灶台,弄一些酒曲,用黄橙橙地玉米酿造出一坛坛香喷喷的包谷酒。家家媳妇都是手艺精湛的厨娘,那一手无师自通的茶饭是酒店的厨师所无法比拟的,做出来的道道菜都是那么地精致清爽,以至于你忍不住想多吃几口。温一壶包谷老酒,找几个左邻右舍,吃一顿家常饭菜,那寂静的山村,便弥满了醉人的酒香。过年的时候,一河两岸的大红灯笼亮了起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了起来,那芬芳的美酒愈发醇厚,醉了人,也醉了那个村,红尘的烦恼,便与这个世界毫不相干。

曾经藏刀兵

马家坪是一个革命老区、曾经弥漫过战火硝烟的村庄。这个毗邻陕鄂两省、看似与世隔绝的偏远山村,既可屯兵,又可避乱。战争的风云,总会或多或少地在这里留下一些痕迹。1946年8月,继中原局在商南县白鲁础召开创建陕南根据地的会议之后,又在马家坪二队的铺子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郧商县委书记兼县长陆诚宣读了二分区司令员周光策,三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方正平和专员余益庵分别代表地委、行署、分区签发的函令,决定在商南、郧西县结合部成立郧商县,同时组建成立中共郧商县委、郧商县民主政府和县武装指挥部。大家一致认为,马家坪安沟这个地方山大沟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发动组织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的好地方,于是就把郧商县委办公地址选在了马家坪村安沟田家大院,田永新、黄桂亭家里的三间瓦房,便成了郧商县的指挥中心。在中共郧商县委领导下的郧商支队,辖郧商县大队和县警卫连(即独立连),县大队由陕南游击队刘山部整编而成,警卫连的前身是十五旅四十五团二营四连,潘友哥任郧商支队政委,吴相富任县武装指挥长、支队长,刘山任县大队长,阙秀宝任警卫连长,担负反“清剿”任务,并且经常配合分区主力出击敌人。郧商支队曾参加3次攻打东赵川,2次攻打中村、银花,1次攻打商南县城、山阳县城战斗。曾全歼西照川守敌,在湘河击溃商南保安团和河南淅川保安团的联合“围剿”,摧毁了10数处乡保武装,三下汉水截获国民党一大批军用物资。1946年10月至1947年2月,郧商支队在缺粮少衣、敌人多次“清剿”的情况下,经受严峻的考验,坚持武装斗争。1947年2月24日,郧商支队奉命到洛南县境和王海山率领的部队汇合,随主力入四分区所在地卢氏县境将县警卫连编入第二野战纵队,刘山率县大队仍留在郧商县坚持斗争。赵炳伦任支队长,丁先国任政委,吴相富任副支队长。当时,马家坪的群众在郧商县委的领导下,积极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出钱出力,站岗放哨,不少青壮年参加了郧商大队,投身到解放战斗的硝烟战场。郧商县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却为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闲暇的时候,那些老年人会围在火炉边,叫来他们的儿子孙子重孙子,一遍一遍地诉说当年战争的故事,讲述当年的军队是如何成群结队地从马家坪经过,讲述大山尖上的几挺机枪如何“嘟嘟嘟嘟”地响个不停。如今那个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大碾盘,现在依然盘踞在马家坪安沟郧商县的旧址,似乎也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血雨腥风的往事。

相聚百家姓

马家坪是一个历史悠久、众多姓氏相互交织的村庄。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这里幽深闭塞的环境既适合隐居,也适合躲藏。据说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曾在马家坪的耳爬隐居了八个月,那时那个地方是一片茂密的花栎树林,树林里长了许多又肥又大的木耳,甪里先生在这里靠采食木耳为生,因此把这里叫做了“耳爬”。元末明初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曾在马家坪的安沟结庵居住,天天在曾家山火石桩梁子上的那块巨大的火石桩上修炼内丹、研究太极,安沟原本叫“庵沟”,且因张三丰而得名,马家坪的祖师殿至今还保留着张三丰的庙宇。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找到了马家坪,就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好去处,就可以在这里刀耕火种、休养生息。因此这个地方的人口越聚越多,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这个地方之所以叫马家坪,据说是因为这里曾经出过一个马天官。解放前,这个地方统称马家坪,隶属郧商县。1947年郧商县撤销后,这个地方以那条浅浅的河沟为界,河东河北划给了陕西省商南县,河南河西划给了湖北省郧西县,陕鄂两省均在这里设立了行政村,村名仍然叫马家坪。文革期间,湖北的马家坪村改名为世和村,陕西的马家坪改名为西坪大队。文革之后,湖北的世和村恢复了马家坪村的村名,陕西的西坪大队也挂起了西坪村的名字。之所以叫西坪村,是因为西坪大队在尚未与范家山村合并之前有六个小队,分别是东坪一队、西坪二队、安沟三队、曾家山四队、幢子沟五队和桃园六队。西坪二队人口相对集中,大队部、代销店、小学校和医疗室都建在这里,所以就以大队部所在的地名命名为西坪村。但不管村名如何变化,区域怎么划分,这里的人都习惯称自己为马家坪人。天南地北的老乡们,一听到熟悉的乡音,就会问一句:“你是马家坪的?”“是,我是马家坪的!”那种神态,洋溢着亲切,也流露着自豪。在这里长大的人,几乎没有行政区域的概念, 只是在使用户口本和身份证的时候,似乎才忽然明白自己是湖北人或者是陕西人。

马家坪的人口,除了一河两岸村部周围的那数十户人家,以及范家山和四十亩地公路沿线的数十户人家比较集中以外,大多分散居住在沟沟岔岔、山山坳坳。马家坪两个村的人口,现在大约在两千人左右,但这两千人却拥有几十个不同的姓氏,翁、王、井、田、陶、邓、郭、徐、张、冀、黄、蔡、樊、刘、范、叶、李、张、韦、秦、曾、裴、陈、阮、赵、熊、钱、尹、贾、涂、佘、周、冯、向、马、薛、吕、郑、杨、江、舒、明、司、莫、魏、彭、袁、朱等姓氏都在这里繁衍。以前马家坪的东坪以井姓居多,西坪以翁姓居多,安沟以田姓居多,曾家山以曾姓居多,幢子沟以王姓居多,桃园以张姓居多,范家山以李姓居多,虽然姓氏不同,香火各异,但却朝夕相处,非亲即邻,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这些年,马家坪的人口迁徙流动快,一部分人在湖北的十堰、郧西买了房、安了家,一部分人在陕西的西安、商南买了房、安了家,一部分人在云南买了房、安了家,还有一部分人常年工作、生活在外地,或者在城市里常年照顾孩子上学,毛草坡梁子、向家梁子、西坡梁子上的几户人家都搬走了,曾家山、安沟等几个组也基本上是整组的搬迁了,那些老房子的门锁快要上锈了,房前芳草萋萋,屋后树木掩映,学大寨时修建的土地已经不再耕种了,但这里山水依旧,居住在这里的各个不同姓氏的马家坪人,和谐平静地生活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山村里,快乐地享受着这里的阳光雨露

代代出仁人

马家坪是一个人杰地灵、涌现过一批批仁人志士的村庄。这里虽然地处偏远,但从古至今不乏仁人志士,耕读商贾各有所成。相对闭塞的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相对边远的交通条件,一方面在客观上保护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促使这里的人们通过读书考学、创业就业、开矿打工等各种途径走出大山,探寻山外那未知的世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初期,这里的孩子在东坪那个年久失修、斑驳陆离的财神庙里上学。后来西坪大队在西坪二队盖了七间土木结构的房子,聘请了王举发、蔡政权等一批老师为西坪大队的孩子启蒙,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坪小学;湖北的马家坪也在银洞沟聘请了冯启才、陈绩顺等一批老师为湖北马家坪的孩子启蒙,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的马家坪小学。现在,这两个学校都不存在了,这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到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学了,西坪小学的那几间房子,住进了一群空巢老人,平静地享受着这里的生活;银洞沟小学的那个操场上,也没有了当年那些小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就是那几位兢兢业业的小学老师,就是这几间破破烂烂的山村校舍,就是那些个高低不平的课桌凳,就是那一盏盏灯光如豆的煤油灯,给这里的孩子们传授了文化知识,教会了做人做事,使他们一步一步的从小学读到中学,从中学都到大学,从山里走到山外,从农村走到城市。那些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走出去或者不想走出去的人们,也是因了这两所小学老师的启蒙,而成为了有知识有文化的文明人,变得更加有力量,有胆略。这里既走出过教师医生、机关干部,也走出过成功商人、道德模范。但他们无论所从何业、所处何地,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马家坪人,都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家乡情结,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帮衬着家乡的邻里乡亲。

本世纪初,马家坪还是一个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公路的小村庄,为了解决“三通”问题,那些在外打拼的马家坪人,用他们辛勤劳动得来的血汗钱,帮助村里架起了照明电,接通了自来水,修好了水泥路,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存条件。2015年,著名企业家翁大钦斥资数十万元,组织鄂陕两地翁氏兄弟续修了《翁氏家谱》,举办了国学讲座,传承了优良家风,丰富了当地的民俗文化。2017年,西坪村的老村长张兴旺和他那在云南瑞丽创业的名叫张大发、黄太祥、黄涛、黄政的四个儿子一起,在翁大钦、翁大佩、翁大宏、翁大国、翁大亮等翁氏兄弟以及徐堂宏、胡从国等一大批爱心人士的支持下,把那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沧桑的马家坪财神庙修葺一新,当年的那座风雨飘摇的旧庙,如今既有正殿,又有凉亭,雕梁画栋,流光溢彩,那正殿门前的场面,直接从鄂陕两省的界河上蓬起,钢筋支架,水泥浇筑,汉白玉做栏,紧紧地把陕西和湖北两省联系在一起。马家坪的仁人志士为马家坪的古迹修复、旅游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使美丽的家乡又增添了新的魅力。近年来,陕西商南和湖北郧西的县镇领导十分重视周边经济发展,两省的通村水泥路均已通往马家坪,旅游开发的重点、经济发展的重点都在向马家坪倾斜。为了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奔小康的目标,当地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勤劳善良的马家坪人积极想办法、找项目、添措施、增收入,马家坪的牡丹、连翘和魔芋初具规模,包谷酒和洋芋粉也是远近闻名。现在的马家坪有了新建的村部,有了明亮的路灯,房屋涂白了,环境改善了,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马家坪人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守望家园,都在群策群力,奋发图强,变的是脱贫致富,不变的是淳朴善良。那份对家乡的热爱,执着而坚定。

最佳三日游

马家坪是一个环境优美、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的村庄。这个村处于金丝峡景区和武当山景区的中轴线上,你可以用三天的时间游览这三个景区:金丝峡——马家坪——武当山。你在往返任意一个景区的时候,大可与你的亲友一起在此小憩一天,吃一餐可口的农家乐,喝几杯浓香的包谷酒,趟一趟两省河,拉一拉两岸柳。你可以到西坪小学那几间斑驳陆离的旧瓦房里找回一些儿时的记忆,可以到铺子那几间建于清代的木板房里感受一下岁月的沧桑,可以在那一间曾经是西坪大队部的孤零零的酒厂里回忆一下当年记工分分粮食演唱革命样板戏的情景,可以爬上西坪村部背后的那个状如馒头形似奶头的小山丘把鄂陕两省尽收眼底,可以钻进大洼那一片碧绿的花栎树林采摘一些新鲜的香菇和野菜,可以去二队以往的那个油坊回想一下当年几十个人是如何抱着一根巨大的木头甩开膀子喊着号子把麻油一点一点地榨出来,可以到耳爬或者是去苇子园的那口老井里喝几口甘甜的山泉水,去余家洼打几框熟透的野葡萄,去杨树窝摘几个又软又甜的红柿子,去银洞沟看一眼斑驳陆离的老戏楼,去五里河钓几尾活蹦乱跳的淡水鱼,去小桃园拔一篓又鲜又香的柴胡药,去毛草坡打几只满山奔跑的野黄羊,去耳爬洼套几个憨态可掬的果子狸。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爬上大山尖,唱几句山歌,拍几张照片,找一找战争年代遗留在岩石缝隙里的子弹壳。这个地方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好玩儿的地方多着呢,好吃的东西也多着呢。

且做桃源人

马家坪是一个世外桃源、王母娘娘曾经留下足迹的村庄。陶渊明所说的那个桃花源,与马家坪的情景大抵相似,这里的陕西与湖北,这家与那家,也是鸡犬相闻,只是大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天天都在往来,过着与世无争、恬淡自然的生活。你可以在这里尽情地感受一下桃花源般的生活。你还可以稍稍地走远一点儿,先到安沟,安沟离路边不远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形似月牙的黄龙洞,洞里供奉的黄龙,与木河黑龙洞供奉的黑龙和大竹园白龙洞供奉的白龙互为兄弟,那黄龙洞的洞门,居然跟山洞是分离的,仿佛在那巨大的山洞之外,人为地立起了一扇坚固的拱形石门,此刻你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黄龙洞不足一里,便是郧商县委、县政府的旧址,那几间房子依然还在,房子前面的那个大碾盘依然也在,只是那房子的大门上,现在挂着的是一把生锈的铁锁,碾盘上面,也再找不出当年建立陕南革命根据地的相关文件,但是你却可以在这里坐一坐,让思绪回到那段岁月,也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在安沟与曾家山交界处的火石桩梁子上,有一个巨大的岩石上面浮现出一只清晰的脚印,人们说这是王母娘娘留下的。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银河造成了牛郎织女的分离之苦,但其内心深处对牛郎织女充满了同情。一年的七夕,万千喜鹊在架桥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眼看桥梁即将塌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王母娘娘飘然而至,脚尖在安沟的这个巨大岩石上轻轻一点,纵身上天,双手轻举,稳稳地托起了这座桥,促成了牛娘织女的鹊桥相会,那脚尖轻点的地方,就留下了至今仍然清晰的脚印。看完了安沟,你还可以去幢子沟去看那颗硕大的梭罗树,这颗梭罗树至少有三百年的树龄,枝繁叶茂,高耸入云,每年都能结出许多褐红的形似板栗大如核桃般的梭罗果,树根处落下密密麻麻的一片。夜深人静,仰望星空,你可以在那一汪满月中找到这棵梭罗树的影子,吴刚的那把斧头不知砍了多少年,却怎么也砍不倒这颗梭罗树。如果你想爬山,那就上南坡去俯瞰西坪村的全景;如果你想打猎,那就去闫家沟去寻找又肥又胖的野猪;如果你想探险,那就去五里河,那条荒无人烟但却异常奇秀的河流可以一直通往湖北郧西。你与其到洛阳看牡丹,还不如到西坪看牡丹,西坪的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争芳斗艳。游了西坪,你可以在这个万籁俱寂的小山村里住一夜,感受一下乡村的静谧,但如果不想在这里过夜,那就带点这里的核桃、香菇、木耳、黄花、柿饼或者是包谷酒,往北走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金丝峡,往南走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武当山。这两个五A级景点之间的西坪,其实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景点。生活在这里就像是生活在风景名胜区,回到了这里就像是回到了风景名胜区,来到了这里就像是来到了风景名胜区。而在这里,你会找到与别的风景名胜区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如同桃花源中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