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翁太庆的头像

翁太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16
分享

一路吆喝一路歌

    

只要不是雨雪天,每天上午七点下午四点后,在小镇的大街小巷上空会飘动着一阵 “充煤气啊,煤气充啊!”的吆喝声接着就是一首经典民歌,歌声之后便是吱昂吱昂的三轮车声。听惯了这熟悉的交响曲的人们知道,上门收罐充液化气的翁老伯来了。

液化气在我们这里习惯性地称之为煤气,早已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燃料。除了新建的小区用管道气之外,其余用户仍用传统的钢瓶灌装。这就衍生出一项新的工种——代人充气。

翁老伯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不仅外人说不清楚就连他自己也无法准确回答,只能含糊地说好多年了,或者干脆说:“我外甥的液化气站开了多少年,我就充了多少年的气。”

这么多年来,为用户代充煤气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运输工具也由人力三轮车换成了电动或摩托三轮车,只有翁老伯至今仍蹬车走街穿巷叫喊。

与其说乡亲们习惯了他的吆喝,不如说更相信他的为人。他能赢得广大用户的信赖与他的“如少一两,分钱不要!”的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他送的气价格低于他人,所以有稳定的用户。他免费送货,如果是妇孺在家,他还帮其装好减压阀。所以没有哪个用户不喜欢他。

当然,他的这种经营模式起初也不为人们所理解,谁都不肯相信:送货上门不收劳务费,岂不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力气?这东奔西走的图个啥?挣几个脚力钱也是天经地义的嘛,天底下真有免费的午餐?

事实给人们一个圆满的答复。原来他外甥经销液化气,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最终脱颖而出,除了魄力和经营眼光外,还与他为了拓展销售渠道吸引客源让利给每个上门收钢瓶的代理商有关。对自己的亲娘舅更是额外照顾,老人每充一罐气可多挣十多块,多充多得,多多益善,岂能没有积极性?

从起,翁老伯总是骑着三轮车在集镇的大街小巷转悠。每次相遇,总见他眼睛笑成一条线,透过那甜美的笑容,便可知他那坦诚的心。

这么多年来,我感觉到他仍然是刚登三轮车时的样子,岁月的流逝似乎没给他留下多少痕迹,最多只是增加了些许的白发而已。但有一点变了,他再也不用放开喉咙大声吆喝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喇叭不时传来“充煤气啊,煤气充啊”,接着就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就这样反反复复轮回播放,一路吆喝一路歌,大家都听熟了。

翁老伯除了不短斤少两之外,也有很特别的地方:一不还价,二不赊账。用他的话说:“方圆十里最低价,假一罚十;本人识字有限,不会记账难免出错,倘若那样,定伤和气,见谅!”咦,这些话好像不是识字有限的人能说出得来的,细细盘味,还真有道理呢!

谁都知道他为人随和,但较起真来还真不好通融。每个空瓶到手,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查看检测期,如果过了检测期,请先检测,再充气;假如过了使用期,你给双倍的钱他都不可能给你充。曾有人跟他套近乎,试图让他睁只眼闭只眼,他拉下脸来说:“安全无小事,切不可因小失大!”用户与他打交道久了,都知道他的特性,也就没人为难他了。

他车子里如有钢瓶,你从钢瓶的摆放的姿势就可以看出是空的还是满的。刚收来的空瓶都是平躺在车子里的,而灌满了气的一定是立着的。不管是一个或数个,一律用麻绳固定好,毫不含糊。

他跟我同姓,是长辈,所以每次遇到我都主动跟他打招呼。今天再次相见,我开玩笑地说:“现在交通工具都实行机动化电动化了,你也该与时俱进嘛,怎么还骑三轮车呢?”他爽朗地答道:“都八十有二了,眼睛、耳朵都不如从前了,还是慢点好,安全第一啊!”我劝道:“电动三轮多省力啊,毕竟上了年岁了,不要那么辛苦嘛!”“这,你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上了年岁的人,每天蹬几公里三轮车,吃得香,睡得香,伤风头疼也找不上门,多好啊?!”说完又哈哈一笑。他怕我还要说什么,进一步解释道:“转转是好事,不计较挣钱多少,图个有事做心里踏实,对吗?”

对!有事做充实,动起来有益健康!老人说的太有道理了。他见我没讲话,知道我被他说服了,便善解人意地说:“不聊了,走啦!”说完又按动了放音器,伴随着吆喝与歌声,他两腿有规律上下起伏着,车轮滚滚向前,一转弯不见了身影,可那吆喝与歌声还不时送进我的耳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