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兰娜的头像

阿兰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10
分享

逝去的爱未央

那馆

人间四月,芳菲尽染。本该走进大自然,去赏花戏绿,而我们却来到了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

春风送我来,乱眼入迷离。我们一行二十余人,徜徉在这民俗文化馆内,犹如峰儿遇见花圃翻飞花间,尽兴玩味,时不时的为这件件稀世宝贝而赞叹不已,甚至拍手称赞,为一位七十岁的白发老翁细心地耕作而农耕文化而深深地震撼了,为前世的自己,也为今生的我邂逅这样一位智者而庆幸,更为在这样一个花红柳绿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展现了一种生生世世从未有过的内蕴丰富的文化元素的聚合,心潮满满,感慨感叹。

往往精神的东西,最容易触碰灵魂深处。往昔依稀再现,心里盛满温暖。

乱花剪里迷人眼。这个民俗馆是我见到的最大的地方,整个分为三个展区十二个展室,展区存放有瓷器、汉代陶器、民国陶器、石斧石器、砖瓦模具、厨房厨具、古代灯具、老电影机、、老电器、邮票、布票、粮票、古书籍等等。

在厨房厨具的展台前,漆黑的烟囱,仿佛还在冒着袅袅的炊烟,一股家乡饭的味道袭上心头,很让人生津。风箱、铁锅、竹编馍筐等,那一件件,一堆堆一下子仿佛让我们回到了昨天,梦里童乡,还有那土土修的锅灶,,手拉风箱余音,若大自然天籁的缭绕于心,在时光流失的岁月里,炽热的心热血沸腾,在心灵深处的那道烙印依稀可见。

走在进展区,我们看到了老式牛车鉄轱辘、近代家具、旧时茅屋、鸡舍、动物标本、石磨、织布机、农耕用具、水车、日常生活用品、独轮车、龙骨水车、度量衡器物、渔具、驴磨坊等等。

展室前的一座茅舍,两尊石狮,精致的一对门环,老式的木质窗户,门的旁边挂着一笠斗篷,一件蓑衣,在风雨的长河间,一位农夫从田间归来。那副“汗水浇开幸福花,镂犁播下文明种”楹联诉说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古老的耕种模式.

再往前走,展区竹木条编、缝纫机、自行车、生产农具、青铜器、铁匠铺、汉代铁器、木匠工具、手表钟表、墓志铭、古代契约、中药铺、手工等,门前堆放着一堆柴草,数只牛槽安详俯卧,一只古老的大钟系着一条崭新的红丝巾特别耀眼,时时诉述着久远的沧桑与浮沉。展室的前面横卧着一只狗儿,狗儿正伸着猩红的大舌头,模样标致的站在农家的门口。一不小心,惊起一身冷汗。近眼一看,只是一只标本狗儿。

走在展室的每个角落,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夕阳里,牛儿低头在山间吃草,一群翻飞的燕儿叽叽喳喳的飞进农家的屋檐下。

炊烟里,有了淡淡的丝丝缕缕的愁绪,在古老的时光里漫延开去。为昨日忧伤,为今日温暖。

那物

凡世间万事万物离不开一俗一雅。俗既是雅,雅既是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俗可以变雅,雅又可以还俗。

正如站在这民俗馆内,我们用温柔的目光探寻一件件喜爱的玩物,满满的都是从前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是母亲唤娃回家吃饭的余音缭绕与耳畔,空旷的原野无人来过,只有久久的寂静和安详。

逝去的是时光啊,留下的是温情和情趣!

河水静静地流淌,风儿曼妙的飘过天际,在岁月的长河里,幻化着迷离人世间,过往的都是新旧不二法门。很多时候,昨天的那丝丝缕缕的光阴,已经不是昨日的光色,飞度流逝的昨日的那抹七彩的光留在哪浪漫的记忆里。

在心灵深处,享受昨日光的抚慰,爱在这四月天里,我们并不孤单。有世事沧桑的余温缭绕,有多年未曾没面妈妈的笑靥又在眼前绽放,似花儿在风中摇曳。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铡草的铡刀,播种的耧车,磨面的石磨,喂猪喂牛的槽,扬场用的木叉、木锨…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厨房的物件应有尽有。油罐,盐罐,腌咸鸡蛋的罐,水缸,煤油灯,老式铜火锅……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老式木壳电视机,熊猫牌黑白电视机,二八式自行车,各种录音机,蜜蜂牌老式缝纫机……

在这里,一个个手工煤球机,还有旧时木工做家具用的凿子、刨子、铲子、墨斗等传统工具,还有各式各样的编筐……

在这里,一个砖砌的锅台,两口铸铁锅,一台风箱,老式木拍子,蒸笼,水缸,水桶,火钳,箅子……

在这里,放着条案,八仙桌,太师椅,挂着《益寿延年》画;

在这里,卧室场景里,放着一张清代雕花顶子床,还有放衣服的木箱,小木桌、小木椅、老座钟等。

在这里,从外地买来了“牛”“驴”“鸡”等造型,于是有了戴着牛笼嘴的“黄牛”拉着牛车、“小毛驴”拉着石磨等场景。

在这里,修了一座茅屋,草房顶、土坯墙,门是极有年代感的老式旧木门,茅屋一侧,还修了一个小型鸡舍……

曾几何时,一个个场景,原汁原味地反映出传统农耕生产生活风貌,让人嗅到了岁月以原生态形式散发出的往日气息。

曾几何时,这些老物件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这些老物件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生产中的必用物,是经过老一辈人一代代的精心打造而传承下来。

曾几何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老物件,却是人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是不同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曾几何时,老物件如今在我们的生活和视线中渐行渐远,然而,它们身上铭刻着一代人的成长史,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场景,透着母亲身上独有的味道和温暖,透着总是剪不断的乡愁。

梦回哪年哪月,历尽千山万水,看窗前的月影,斑斑酥酥,只是片刻转移。

那人

说到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人。

这个人名字叫刘国方。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白水草堂主。

大家都喜欢这个名字,含有一种久远的体香。

白水草堂主可谓是“清人不借外景为襟怀,高士不以尘世染性情。”南阳北依伏牛、南襟荆襄,西通武关,东连江准,境内群山环绕,河流蜿蜒,白河更是一条荡漾着智慧的古老河流,浸润沃野千里,哺育生民万年,因此自称“白水草堂主人”。他生于斯、工作于斯、多年来、灵山秀水的灵气、楚汉文化融汇的底气、成就了一位艺术家。他喜书法,如命,墨香涵养的灵气。他的行草隶书、笔画坚而浑厚,体势奇而稳健,章法变儿贯通。

白水堂主做事“功夫全在冷清时,力量全在浓艳时。”从展厅规划中体现了这种真性情,从进到他创建的农耕馆那一刹那,我们便有了这种感受。规划细致严谨,规划了纺织展区、劳动工具展区、布匹展区、粮仓展区、砖瓦建筑模具展区、日用品展区、渔具展区、交通工具展区等数十个展区,并制作了不同历史年份的展板,让参观者认识历史,了解过往,知道老一辈生活过的往日家园究竟是什么样子。

他正是为了留存过去的农耕文化遗产,唤起人们对农耕生活的美好回忆,了解先辈曾走过的艰苦岁月、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昔日里风也过,雨也过,堂主一尘不染的心灵却净了幽静。

白水草堂主思想正如《礼记》言:“俨若思,安定辞。”初识堂主,他面色不浮,眼光不乱,胸中有静气。这些老物件,是今年71岁的堂主在十余年内一点点地从南阳各地收集来的。往日岁月,堂主看到有人翻盖新房,嫌老屋里闲置的许多老物件碍事就一一丢弃甚至销毁了。他觉得很可惜,也意识到生活中的老物件已经越来越少了。堂主萌生了收集老物件办公益博物馆、办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基地的念头。堂主处处留心瓦店镇及周边的老物件,特别是发现有盖新房子的人家,便赶紧过去瞅瞅。再后来,堂主开始逛古玩旧货市场,还跑到新野、淅川、内乡、社旗等周边县(市、区),走访各村各户,回收老物件。为了收集、购买这些老物件,堂主已经投入近100万元,建了这1200平方米的展厅。

白水草堂主不做“讨便宜底的学问,便是真儒。”对堂主来说,退休后致力于自己热爱的书法研究再好不过,但是。堂主并没闲着,他在做一件更大的事情。在他看来,改革开放后农村、农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渐行渐远,必须赶紧搜集、保存农耕时代老物件,不能等它们消失了才感到它们的珍贵。堂主深深的知道,办博物馆,就是想人们认知农耕工具,知农事、晓农节,体验‘粒粒皆辛苦’的不易。这些老物件、老工具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明的东西,希望人们看到它们,知道是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创造了幸福,让这些珍遗的记忆,走出乡间的寂寞,走进灯红酒绿的城市,为浮躁喧哗的人们注入一丝清凉。

忆往昔,看这些老物件,是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看今朝,老物件留给我们的是旧光阴的温暖和情志。

总想在过往里回忆浪漫的事,以为在柔情的深处我们还有哪一丝一毫的纯真啊!

那文

徜徉在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嗅古老的烟火味。聆听原野牛儿铃铛的响声,看青铜器上古老的纹身。

思绪若故乡的云,袅袅升起。馆内深深,顷刻间,几幅楹联映入眼帘,着实让我玩味几许。

第一联:水磨吱:寂喜这般真趣味

渔歌裊:重过那般好时光

我喜欢馆子里的石头。战国时的风胡子说过:“神农赫背之时,以石为兵”,用石来制作最原始的劳动工具。

石,即石头、岩石,它与人类有着极为悠久的渊源和紧密的关系,石,是一种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石的种类繁多,我们看到的是磐、疆、砥、、硕、硫、、青石、红石、砾、砂,看到的赏石类有水晶石、鸡血石、孔雀石、钟乳石、青田石、水胆石、绿松石、菊花石、寿山石、灵壁石、田黄石、大理石,还有药用石类有寒水石、玄精石、炉甘石、海浮石、银精石、金精石、代赭石、禹余粮、雄黄、滑石、硼石,最喜好的江南民间普遍常见的石种有青石、红石、白石、麻石、页岩石和卵石。

我们知道什么是巧夺天宫?什么是天然奇迹?什么是妙手回春?用于建筑和打制各种器物,民间常见的石建筑物有石宫、石星、石场、石坊、石桥、石坝、石亭、石墓、石台、石栏、石墙、石柱、石础等、石制生活生产类器物有石碓、石碾、石磨、石槽、石盆、石盘、石碇、石、石桌、石案、石、石棺、石炉等石制文化艺术品类有石砚、石笔、石墨、石盒、石、石鼓、石碑、石、石印、石、石锁、石镇方、石盆景等。

馆里有很多珍贵的石建筑如石台、石廊、石城、石堡、石坊、石亭、石桥等;雕刻工艺品诺如石象、石马、石狮、石碑等物,而且还有很多的石工艺品产地,到处都显示出石文化的丰富内涵。

有一种情叫淡淡的乡愁,有一种思绪叫天边的云,有一种回家的路叫故乡的小石路。

而这个世间呢?我却想起一种缘叫木石之缘。

第二联:斧头落下佳木由来堪作器

墨残调成良工自古不遗才

进入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看到最多的木制农具和生活用品。

谈到木工不得不提到“鲁班”。

鲁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原来是由他母亲拉住墨线头的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后来,母亲在线头上拴一个小钩,这样,一个人操作就可以了。这个小钩叫做“班母”。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等方面有所发明。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但被墨子制止。

还有一次攀山时,鲁班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

在这里,我看到了最动听的故事。

这个故事,停留在我记忆深处。今天,终于在这里复活。

第三联:细刻精雕能工巧匠擎天地

妙构奇思汉韵楚风贯古今

我喜欢这里的铜器和砖瓦。

徜徉在这琳琅满目的展示里,这里有大浪淘尽后浓重的历史标本。

自古民间多奇才。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凤翔县范家赛张家沟、全家沟的地下深层粘土适合烧结砖瓦等各种陶制品,特别是以瓦盆为代表的各种陶制用具,自清未至20世纪90年代未的近百年间,曾大量烧制,作为最具全沟特色的土特产品。进入80年代后,随着各种瓷质、铝制、不锈钢等生活用品大量进入市场,瓦盆因器形笨重、碎、摆放与使用不方便等缺点,除花盆等少数品种仍有烧制外,以盆罐为主的盛储器形产品陆续退出市场,到90年代末期消失。

恰恰在这里,我一睹了全貌,明白了世间还有这么美妙的劳什子。

在这满堆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盆、罐为主,产品称作“瓦碴盆”、“釉子盆瓦盆器形多为敞口、平底、斜壁、折沿的圆形盛器。口径大小不一,有素面和釉面两种。釉面多在器内施满釉,外施半釉或只在口边施釉,用作和面,盛储米面、粥饭、肉食、汤菜等熟食物。甚至一些做豆腐、粉条、豆芽的作坊则定器成套使用。

睹物思人,睹物思事。望着一件件残旧瓦盆,用作盛泔水、喂食禽畜及尿便盆等罐、坛、缸等稍大盛储器,多为鼓腰、深腹、平底、唇口。用于存放米面及豆类、谷物、油料等贵重粮食小型瓦罐,鼓腹、敛口、收底,有两系或四系的捏贴耳系,便于拴绳提携。用于提取井水和田间送水带饭。轮制或捏制的小件,有花盆、花瓶、香炉、钵孟、溺器及偶像玩具等小型装饰类产品,在其口沿、器盖及肩部,多有以捏制、模印、刀刻等方法做出的装饰纹饰素面陶器的制作工席

旧日里发生的旧事总与旧物相关联。在青铜器展示里,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中国的青铜器主要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吗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 。

在生命的深处,我曾经来过,为这些件件物种,或新或旧,或老或小。

第四联:秤砣对地度良心

斗笠朝天遮冷雨

我喜欢这里的秤和秤砣,因为它见证着人流的公平和文明。

在这个展示里,大大小小的木杆称挂满了整个展室我见到了我最喜欢的范蠡。

春秋和战国期间,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的时候,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工具的想法。一天,范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而且省力。

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

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一一秤。

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红木嵌金属星的做法,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配上月亮形状的秤勾,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

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要以星月为鉴,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在这一晌的日子里,我穿梭在就光阴里,片片思绪在春风里荡漾。

走出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一树樱花正在庭院门前公园中央灿然绽放,花香在风中飘荡,醉了春天,也醉了人间。

是啊,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多像一株爆开的樱花,为人间四月增添了无尽的春色。

大地涌动着春潮,春意点燃着希翼。

祝福过往的岁月,我们已不再年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