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温洁的头像

温洁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2/04
分享

善是人类铿锵劲拔的精神高地

透亮的窗外,传来第一声鸟鸣,仿佛刹那间惊醒了秦巴山区沉睡的生灵。在这最美的时光里,我捧着沉甸甸的长篇小说《盐味》,有种如获至宝的满足和幸福。

仔细端详着《盐味》封面上深蓝色的背景,镶嵌着银白色的蜿蜒道路,触摸着封面略显粗糙的凹凸不平,多像一粒粒不规则的盐巴,散落在巴山高高低低的沟壑和山涧;又像是巴山深处一代代盐背子,踩踏出的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脚印。这既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留下的物质痕迹,也是人们追梦的精神魅力,让人肃然仰视。

《盐味》被李春平老师《盐道》的姊妹篇,曲曲折折的故事依然围绕着“盐”字铺展开来,曲折地讲述了盐背子的生活故事。小说构思精妙而奇丽,以诡异的想象、诗化的语言书写盐道上的世事奇观,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盐背子是巴山很古老的职业,盐道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社会的演变,这段历史即将远离人们的视线,但是盐背子那些震撼人心的的故事和不想命运屈服的精神,却从来不会远去。

如果说盐是生活调味之王,那么善就是人性之王。善是人类最高贵的品格,贯穿在这部小说里,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完美融合,散发出诱人的芳香。背盐,考验的不仅是筋肉的坚硬,力量的强大,考验更是生与死的立场,人性的高尚和灵魂的韧性。人生之路并不算长,每个脚印将落向何处不可预测,正如人类的生命旅程一样遥遥无期。而这条安静而古老的盐道,一直默默散发的善味,伴随着历史前行,推动着时代进步。透过小说精致的文字,我的眼前反复隆起的是,那些经得起风雨洗礼的盐背子,高昂着头,不畏贫穷,愈挫愈勇,风度地行走。他们看不见自己肩头的勒痕,看不见那些筋骨暴露的栈道,看不见那些险峻陡峭的山岩,眼里只有那些或明或暗的月色,还有同行的男女老少,在盐道上被时光打磨出的善味。流淌在巴山人的血液里,犹如巴山深处的大树,无所谓环境的优劣,始终保持着勇于攀援的韧性,蘸着生命的血液和泪滴,用百姓苦辣酸甜的平凡日子,谱写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味道。安静的听不见灵魂的呻吟,古老的无法计算历史的长短,厚重得可以承接岁月的经纬,勾勒出这里的居民崇高的境界、纯净的品格、忠贞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挚爱,犹如一株长在悬崖绝壁的树,坚强到无比坚强,高高矗立。

骨子里的善是小说《盐味》诸多人物共有的人格魅力。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欣赏,都让人仰视。就说小说一号人物林万春,貌似一生都在为钞票而奋斗,但是钱并没有掩盖他骨子里的善。相反,在那样贫穷的过往里,他在艰难的呼吸,捕捉盐分子里熠熠生辉的光泽,让一位英雄版的盐背子从群体中脱颖而出。为了帮助发小张迎风,他去说服张奶奶和张妈,尤其是像张迎风这个张家唯一的男人,被张奶奶和张妈视为掌上明珠般的宝贝,该有多大的难度,但是他做到了。当好兄弟张迎风和他一起背盐,途中没了消息,为了给张妈和任香悦一个交代,甘愿踏遍沟沟坎坎,背着让人毛骨悚然的死尸回到张家。为了满足张妈“赔偿儿子”的苛刻要求,他遵守承诺,甘愿给张家当儿子,旅行儿子的义务,撑起了崩塌的家;当得知张迎风还活着时,为了迎风的美好未来,他处处雪中送炭,随时有求必应;当张迎风回家后,为了张家的和谐美满,他甘愿静默离开,远远地站在任香悦身边,彼此在心底做彼此的天使,成为张家真正道义上的好儿子。为了哥哥林万豪享受优待,甘愿每次偷着替哥哥林万豪付住店钱,并一起晚餐;为了实现老友鄂老板的遗愿,甘愿与鄂女成亲,继续经营盐味幺店子,用勤劳和智慧努力经营,得以蓬勃发展。为了帮助岳母陈氏淡忘丧夫之痛,排遣厚重的孤独,他甘愿勇敢调解爱妻与岳母之间,因为“坚守贞节”而产生的厚重隔阂,默默为岳母陈氏与左木匠创造机会,情感上接受他们交往,生活中照顾他们,日久生情,食之有味……

人性至善,生活就有味。小说《盐味》满溢出的善性,着实感人,成为串联小说人物的红丝线。小说中,自始至终,最孤独的要数张奶奶和张妈。他们永远坚守爱情的忠贞,把对丈夫的厚爱化作对家的深深眷恋,倾注在对张迎风浓浓的爱。从开始坚决反对背盐,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铿锵有力,他们始终对张迎风百般宠爱,更是对已去的丈夫最好的缅怀。他们贤惠勤劳顾家,处处宽容体贴,处处身先士卒,这是中国女性共有的美德,代代相传。又比如年轻貌美的遗孀欧阳苦尽,即使她被当作赌注输掉了,完全识破了这其中善意的谎言欺骗,而为了挽救赵钱易家庭的完满,她甘愿做出牺牲,甘愿当替代品被输掉,皈依从未谋面的吴满江,甘愿用自己的担当成人之美,并坚持偶尔回来看望年老体弱孤独无依的公公婆婆,让老人老有所依。情满则溢,善性始终贯穿在这部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也折射出柔弱女性勇敢担当的性格,让人物形象逐渐逼栩栩如生,触动读者最柔软的心田。

一个作家,如果把善魂默默恰如其分地融入这个时代,融入到这个时代的各种群体之中,用疼到不知疼的文字,将生活的冷暖和现实的残酷描绘出来,让人类之魂在血与泪之中洗涤,再从人类延伸到整个世界,定是时代之绝唱,必将在历史长河中回响。李春平老师做到了,他摒弃了仰视或俯视的角度,选择用同行者的视觉,与小说人物一直同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起放逐在求生的原野,一起同苦难抗争,一起劫后重生,彰显出钢铁一般的生命意志。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风度,也是灵魂的风度,更是文学的风度,世界的风度。李春平老师的《盐道》所散发出的善魂,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作家那种悲悯的情怀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一个作家应当具备的最高情怀。

“大巴山最有味的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盐。盐有味,因盐而生的故事也是有味的。”这是小说《盐味》中的点睛之笔,也是读完后我反复咀嚼的善味。李老师就是这样折服读者的,用文字的力量塑造底层劳动者的善品,记录他们坚定而执着地改变命运的善性,用骨子里的善魂滋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坚忍精神,让他们从充满复杂成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里脱颖而出。尤其是那些不辞劳苦的盐背子,用善味遮挡盐道的凄风苦雨,用善品丈量人生的悲欢离合,用善性勾勒人性的清晰轮廓,用善魂诠释荡气回肠的民俗民风,犹如一粒粒种子,播撒在青山绿水间,在阳光和水分的滋养中逐渐成长。掩卷沉思,我的心依然浸透在善的营养中,我的脑海里翻滚着巴山人之魂,仿佛不经意间穿越时空,涌进历史的心房,荡气回肠。

善是人类铿锵劲拔的精神高地,亦是历史辗转前行的精神骨力,馨香怡人,品之有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