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温洁的头像

温洁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4/07
分享

最好的时光

走出大千印象城的电影院,我一直在回味电影中的一句句经典台词,还有电影陪伴我度过的这一段最好的时光。

《老师·好》这部电影从这句台词开始:“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这部以教育为主题的电影,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电影台词简单朴实。讲述的是苗老师智斗一群班级“捣蛋鬼”的故事。虽然故事情节没有太多跌宕起伏,但这部电影正因为缩影了生活的现实,显得更加真实和熟悉。电影将时间定格在上世纪80年代,看似离我们很久远,但这些故事和情节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场景都没有时间的隔阂,也没有空间的跨越,活脱脱地将教育的某个情节重现。在教育的道路上,不管你选择扮演什么角色,都不能敷衍每个学生,你必须把他们引上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良知和道义。电影最大的价值莫过于此,教育最大的价值莫过于此。

透过剧情,彰显人物标签化,在整部电影中形象鲜明。争强好胜有心机的富家女关婷婷、小混混洛小乙、温柔胆小的好学生安静……他们在青春之路上释放着友情与真心,为了兄弟两肋插刀,任何时代都不过时。面对他们不同的个性,苗老师因材施教,效果明显。尤其是他拿出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个镜头,深深触动了学生上进的心,也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考上北大是何其艰难,放弃心仪的大学却不能去读,他的内心一定痛到了极点。那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知道鼓励了多少人,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并努力坚守承诺:当一个好老师。

教育最大的魅力就是把绝望变成希望,把坚冰融化并暖热,把想象变成现实,付出的真诚得到回应。那位八十年代优秀的高中模范教师苗老师,开始出场留给我的印象貌似是个看中荣誉和面子,自做清高的人,但看完整部电影后才发现,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忠于教育、淡泊名利、博爱、高尚的人,面对一群“问题学生”,时常眉头紧锁,整颗心都倾注于学生身上,想办法解决学生困难,一心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在他的影响下,洛小乙改头换面,退出了混混的行列加入了共青团;关婷婷承认了自己撒谎离间的行为,更有了集体荣誉感,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安静不再是胆小怯懦的女生,而是勇敢地跑到县政府为敬爱的老师证明清白。他们甚至也想成为一名老师,而安静得知老师未能实现的梦想后,立志要考北大中文系,完成老师的梦想。这样的触动是苗老师付出所有真诚换回的改变,这样的剧情也正顺应了苗老师心中所想,如他所愿。

很喜欢苗老师的那部“自行车”,成为电影的标志物,总是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徘徊,成为贯穿全片的线索。刺头们费尽心思地破坏自行车,让这部冠以奖品之美誉的自行车伤痕累累,也让苗老师的心伤痕累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神圣至上而不容侵犯的“神物”,可苗老师的“神物”终将是被孩子们毁了又毁,让他的心伤了又伤,终是因安静的车祸彻底粉碎,一如他碎了一地的理想,碎了一地的期盼,碎了一地的坚守。自行车本是代步行走的工具,在电影里始终扮演着事业的加速器,在最艰难的时刻,它总是闪亮登场,让剧情走向高潮。只可能是导演的心之所向,让自行车终将毁灭了苗老师用一辈子铸就的事业巅峰,安静永远成了自行车的旁观者和受害者,和苗老师何其相似。

“考上北大”无疑是电影的另一条线索,永不磨灭,这是诸多家长队再读高中最高的期许。那张北大录取通知书,在电影里反复重现,给予观众更多力量。尤其是正处在求学阶段的莘莘学子,那是一股内心沸腾的热流,可以在青春激昂,可以为奋斗加足马力。苗老师搁浅的北大梦,悄然转移到学生安静身上,这是理想的迁徙,更是优秀教师对优秀学生最高的期盼和祈祷。我们都有过这样的青春,也曾被老师这样高高举起,拥有过“北大”一样沉甸甸的梦想,但是阴差阳错,未能实现。搁浅梦想的何止是苗老师一个,生活中成百上千的像苗老师一样的人,面对不同的困难和遭遇,有了梦想搁浅的相同结局。我很能接受本片的结尾,淡化这帮学生的“高考”结局,轻描淡写地勾勒了一下苗老师的“不告而别”,这样的结局无所谓悲喜,无所谓成败,无疑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

讲时代故事,塑时代英雄,在这部电影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形象都来源于生活,又超脱于生活本身。观众用正义的尺度去评判,一切都合情合理,这就是艺术的灵活性和社会性,没必要非左即右,非黑即白,走思想的极端。苗老师,这位英雄式的老师,从电影里走向平凡人家,映入我们的脑海。面对刺头,他不卑不亢,敢于拔刺,用威严和博爱削去他们身上的棱角,用良苦用心唤醒他们迷茫的心灵,用永不放弃点燃了他们青春的烈火,终将可以在生活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专场。偏心成绩好的学生是他的特殊用心,遭到诸多学生攻击,他也只能翻个白眼;把派出所上班的小舅子常挂嘴边,震慑调皮捣蛋的学生,才有了学生卖东西打架被抓后第一时间报他的名字,得到他的“救援”,足见他的高明;得知学生生病手术,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蓦然感动全场;不放弃洛小乙,挨个找,找到混混吃饭的场所,终究征服了他绝望的心啊。电影里的这些人物,我们身边都存在相似的原型,电影刻意把他们“脸谱化”或“戏剧化”,让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弋。

老师用高贵的人格魅力,为千千万万的教师竖起了道德的丰碑,为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竖起了行动的高标,让人肃然起敬。我也是从教20多年,一直行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一直像苗老师一样用爱去铺就学子的成长路。但是社会这个大家庭,总有人给老师贴上“小气”“斤斤计较”的标签,也曾听说偏僻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吃大锅饭时,为了分配均匀,用三角板测量火烧馍的长宽高。我无须推测这个故事的真假,实则讽刺老师的过度小气。正因为此,电影里多处将苗老师的高大胸襟放大再放大,伫立成一座高耸的丰碑。比如,苗老师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的楷模,面对学校的福利房,始终不争,奖励都不要,终是没有得到;而那个争房的女老师,那一句恶狠狠的台词“我分不到,谁也别想得到”,为了房“一泼到底”,该是多么卑劣。当妻子动员他搞辅导班时,他内心的挣扎,偷窥邻居老师收费补课的场景,激发了他免费给学生辅导的念头,还遭遇了被举报的下场;这天壤之别,将教师的尊严重新书写。看到这里,苗老师的高贵人格,在那个贫穷的时代,成为一颗最亮的星,在黑夜闪闪发亮。这样鲜明的对比,是对教师的尊重,是对教育的尊重,是对人性的尊重。当然,我们无法不能苛求所有教师都如苗老师,至少在每个时代都有千千万万个苗老师,将教育的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入脑入心,给青春年少的学子最好的指引,这就已经足够了。人啊,不管走在那个阶段,有高尚的人作伴,同行,就是最美好的时光。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太多感同身受的场景,那就是能够把观众带入尘封的回忆里。看着电影里那些熟悉的场景,我那过去快30年的学生时代再次重演。十多岁的懵懂孩子,我们也曾如电影里的这群“问题孩子”般淘气。淘气的可爱,淘气的彻底。也曾带着同学们集体逃课受到校长的警告,也曾周末集体爬山跌的头破血流,也曾熬两个通宵补齐所欠作业,也曾为一次数学没考到满分哭的稀里哗啦,也曾被调皮的男生奚落得三天装病不去学校,也曾因丢了所有课本和复习资料瞬间崩塌,也曾把语文课上成体育课疯狂到底,也曾因送走那个白血病的同床好友悲伤得不能自拔,也曾为班上富豪过生日甘愿一个人受罚……太多的场景都太过于相似,让我们有种不期而遇的震撼。故事的结局也太过于相似,很多人都不得而知,而我却真的当了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坚守在教育的道路上,始终明白——有一种最真的大爱叫严厉,有一种最真的幸福叫理解,有一种最真的怀念叫你从来都不曾离开。

很喜欢电影《生命因你动听》中乔安娜尔森扮演的格特鲁德说的那句经典台词:“这一屋子人的生命,个个经由您的点化,得以健康地长大成人。我们就是您谱写的交响乐,荷兰先生。我们就是您创作的旋律和音符。我们是您人生的乐章。”这就是学生心中的最美风景,也是老师最美的记忆。彼此的真诚和信任,赞美与祝福,在乎与宽容,才是教育最好的状态。面对现实,社会压力重重,让老师肩负过重的负荷,老师们活得确实很累。但并不会扼杀好老师对学生一生的改变,并不会影响真挚而令人羡慕的师生关系,并不会掩盖人们反思当下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当有人无理抱怨老师严厉时,当有人恶意诋毁老师时,希望有人坚持正义,有人心怀包容,支持学校,信任老师,勇敢地为老师和学生架起一座真诚的桥梁。

当学生渐渐长大,终究会明白老师的一片真心。那一段共同陪伴的时光,从来都不曾离去。“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是啊,我们每天都有遇见或告别,惟愿每个人都可以遇见人生最好的幸福,度过一段最好的时光。

 

                                           201946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